孩子“藏東西”其實是一個普遍行為,只要家長正確面對問題,溝通很重要
導語: 當孩子到了四五歲的年齡段,不少家長就會頻繁地發現,家裡的東西明明放在固定的地方卻突然不翼而飛,怎麼都找不到,焦頭爛額下才發現是自己家的孩子偷偷“藏”了起來,搞得自己哭笑不得,又不知道該怎麼辦,不敢打也不敢罵,著實發愁。
有個小故事分享給家長們
朋友家的妹妹經常這樣,在姐姐不在家或者是學習的時候到姐姐的房間裡藏起來姐姐的口紅、學生卡、抱枕...每次一道姐姐要用的時候東西就不見了,當她知道都是妹妹做的卻又沒有辦法,妹妹才五歲在爸媽口中還是“小孩子”,不能打不能罵,稍微兇一點父母就會急
“她還小,她懂什麼?”
“你就別跟她一般計較了,我說說她”
每次父母的態度並沒有讓妹妹知道姐姐的東西很重要不能隨便動甚至藏起來,父母的“疼愛”讓妹妹從沒有認識到事情的嚴重性,“藏東西”的事件依舊發生,甚至仗著爸爸媽媽的撐腰越來越嚴重,讓姐姐苦惱。
其實“藏東西”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個小階段。當孩子慢慢長大,有了自己獨立的意識,他會對自己的東西或者是自己喜歡的東西形成物權意識,而對於物品的佔有,孩子們一般最喜歡的方式就是“藏東西”。就像狗狗喜歡把骨頭埋到土裡是一樣的。但這個階段不應該完全放任孩子們去“藏”,而是應該正確地引導他。
在告訴孩子們區分“自己的”和“別人的”以及“大家的”這三個概念,態度當端正認真,讓孩子知道你說的事情不是玩笑而是很重要的事情!讓孩子明確界限,自己有權利使用所屬於自己的;但是別人的東西是不能輕易使用,在使用的時候一定要去詢問別人是否可以;大家的東西是需要自己去保護愛惜,因為這不是屬於自己的東西但是自己有使用權。
在家長告訴孩子這三個區別可以用一些實物舉例說明,讓孩子對概念有更深刻的瞭解,從他們的內心就明白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隨便使用。
總結:
當孩子對“藏東西”有興趣的時候,在教導他們什麼可以藏什麼不可以藏的同時,家長們可以帶領他們去玩一下尋寶遊戲,讓他們在遊戲裡培養探索能力,讓他們在尋找到寶物時有滿足感和自豪感,這樣的方式有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也能拉進家長與孩子之間的距離。當孩子真的藏了很重要的東西,家長找不到時,也要忍住怒火靜下心來問問孩子東西去了哪裡,不要輕易戳穿他給孩子一些提示,因為小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也會覺得窘迫,所以引導他告訴自己東西被藏到了哪裡,找到後再告訴他,這個東西的重要性是不可以被拿來玩的。這樣保住了小孩子的自尊心也可以讓他們明白有些物品是不可以被藏起來的。
對於小孩子犯的錯誤,家長總是覺得都是小問題,以後大了自然而然就好了,但是很多好習慣和健康的心理是從小培養的,是需要家長花時間耐心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