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5歲孩子每天觸網3小時、母親午休被孩子刷走2.8萬元、32.9%的小學生網民在學齡前就開始使用網際網路……網癮低齡化現象,給家庭、孩子帶來了不良導向,也給健康觸網理念形成帶來負面作用,一方面對孩子成長的傷害是直接、可觀的;另一方面無原則和無底線的觸網模式,極有可能滋生網路生態空間的惡壤,諸如軟黃色、微暴力、假科學等等庸俗文化的侵襲與裹挾。這同未成年兒童少年自身的心理認知和自律能力有關,唯有政府、社會、家庭、學校相互配合,架構起網路健康風氣網路,才能剎住“網癮低齡化”蔓延之車。

事實上,網癮低齡化問題,並非某個單方面因素所決定的,而是各種複雜的社會心理、家庭條件、現實土壤以及網路機制等共同“醞釀的結果”。普遍來說,隨著電子網路產品的普及,平板電腦、智慧手機、智慧電視等飛入尋常百姓家,每一個人觸網都可以做到“零距離”、隨手可“見”。正因如此,網路電子產品的普及,讓家庭成員有了更多觸網的“機會”,浸潤於網路虛擬空間的時間成本過多,造成的另端是親子陪伴、家庭時光的擠壓與萎縮。

立於家庭教育引導的框架,“電子產品——觸網模式——導向錯誤——網癮低齡化”的前因後果自然形成。所以說,破除網癮低齡化,首先就是家庭教育的立正,父母要給小孩和子女做出正確的示範,多些自我控制、自我規勸,讓家庭這個“小我”走出一條理性、節制、有規的觸網之路。

當然,“網癮低齡化”當中,“網癮”是普遍的社會現象,之所以上升到社會性問題,關鍵在於“低齡化”三個字。網路平臺機制和行業把關得不嚴,是給網癮低齡化有了空子可鑽。顯然,網路“供給端”沒有制度籠子的扎密,必然會在“需求端”變得鬆弛、無底線,甚至是突破法律法規的紅線、進入了“少兒不宜”的誤區與雷區。所以說,嚴防死守“網癮低齡化”,須從健全和完善網路監管制度並不折不扣執行到位做起,切實以制度的名義為每個家庭的孩子立起安全觸網的“高壓線”。

網路資訊科技時代,孩子觸網的樣子就是一個社會、一個國家未來的樣子,不能因為“網癮低齡化”而因噎廢食,更不能談之色變、或者一管了之。總之,唯有直面問題、精準剖析、深入研判,匯聚政府、社會、家庭、學校的呵護合力,教育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觸網觀、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尤其在律定孩子養成良好的觸網習慣,“解鈴還須繫鈴人”,唯有孩子自身能夠在適度和健康的原則下觸網,一方面開啟孩子看眼看世界的視野,涵養孩子的心靈與精神;另一方面也是給孩子健康成長提供了網路奠基石。因為,網路資訊時代,沒有人能夠不同網路保持聯絡,否則同樣也會淪為“套子裡的人”。

5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待產準媽媽要做哪些準備?這幾樣東西考慮清楚再入手,看完不踩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