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裡住著的那個創傷小孩
02-08 21:13
關注
你身體裡住著一個創傷小孩,或許你根本就不知道這個小孩的存在,因為他只是存在,他出現的時候,你並不知道哪個是你哪個是他。當他很“作”的時候,你也只是以為是自己心情不好導致的。
眾所周知,健康、活潑、陽光的孩子不僅僅有好的人格和品質,而且他們能夠耐受挫折。活潑的孩子並不是生來活潑,陽光的孩子也不是生來陽光的,一切都是在養育過程中建立起來的。
要在愛和陪伴中、在誇獎和玩耍中迴應內在小孩。其實這個內在小孩和我們的孩子一樣,需要關注、被尊重,需要回應和被愛,大人的道歉也不可或缺。
父母及原生家庭如果是無條件愛孩子、接納孩子,這個孩子會在一個充滿陽光和愛的環境中長大,就會形成一個有安全感的健康的內在小孩。這樣的人從小到大,他們對周圍的環境充滿信任和愛,他們會友好而自信。當真正的人格形成以後,他會讓人如沐春風,不做作且自然。
反之則不同,如果在人格形成的各個階段,內在小孩沒有得到及時的疏導和成長,那他就會成為一個隱藏起來的創傷性小孩,會時不時地用他的方式存在著。
在《調解面對面》節目中曾經來過一個24歲的單親媽媽和她不願相認的母親朱女士。這個女孩在大學期間未婚先孕生下一個兒子,她一直聲稱:孩子是我生下來還朱女士的,從小到大她都說我欠她一條命,那我就生個孩子還她。
朱女士是讓她情緒激動的觸點,整個調解過程,女兒就像一把紅得發燙的機關槍,對著場上的每一個人充滿敵意的開槍。
在前半場中網友們給予的留言都是指責及謾罵這個女兒的,認為她沒教養、無孝道。播完全集後,網友的態度幾乎都在指責父母。網友們在抨擊朱女士的時候,均表示理解女兒的情緒、脾氣、思想和委屈。前後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距呢? 就如在場心理分析師說的:帶給女孩最大刺激,最容易刺激她的就是——媽媽朱女士,女孩所有的情緒都來自於母親。在現場,媽媽並沒有反對這個說法。我們可以從現場表現進行分析。
1、 女孩一直在強調,她總是說“我欠她一條命”,然後她又說“我是個女孩”。我們可以得到結論,朱女士想要兒子,女孩的出生並沒有給父母帶來太多的歡樂,因為不是他們想要的。
就如作者所說,嬰兒衝破子宮來到這個世界,除了新奇的感覺,還會有恐懼的感覺。嬰兒身上恐懼的感覺並不會憑空消失,而是隨著家庭的氛圍進行改變。
如果在一個有愛的原生家庭中,新生嬰兒的驚恐和焦慮會因為他們被當成“上帝”一樣的待遇而變得溫順和平靜。在充滿愛的家庭中,父母會竭力滿足孩子,而得到滿足的孩子會順應發展。成長為性格平和的孩子。
反之,得不到父母從物質到精神各方面滿足的孩子,他會發展成為糟糕的、有著麻煩內在小孩;或者是特別安靜、特別乖的,乖到退入自己的內心世界、隔離外界內在小孩。有著麻煩內在的小孩包括鬧覺的、愛生病的、啼哭容易有情緒的、敏感的。
在女孩出生時候,重男輕女的家庭中父母的態度就給女孩種下了冷漠的因;
2、 訪談過程中,朱女士提到女兒時,一味地強調,女兒的成績非常好,一直名列前茅,直到高一進入叛逆期後,成績下滑。作為家長用了很多方法,效果不僅不好,反而開始了網癮。而女兒則說:從小到大,我給了他們無盡的榮譽,因為我成績很好,但是他們並不滿足,依然指責我、否定我、控制我……至少網路是安全的。
本書作者指出:童年期,孩子感知到的愛是物化的,父母的愛如果與物相匹陪時,孩子感受到的愛就是有條件的。作者說:“孩子很小的時候是有上帝情結的,他們分不清內外世界。”如果讓他們感覺到的是:父母愛的不是我,而是我的成績。那長大後他們會對父母平淡而冷漠,甚至是殘酷。
朱女士其實也愛女兒,畢竟是獨生女,物質與金錢一樣不少。但是她的愛,女兒感受不到,不接受、不認可,因為朱女士的愛是不尊重、不對等的。
無疑,做為母親,朱女士是失敗的,她不尊重孩子,讓孩子有了傷痛;當女兒為了討父母的歡心去努力時,她沒有給予誇獎,讓孩子產生了自卑感和自我否定。零零灑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彙集起來,孩子有了很多的感觸,但是沒有人告訴她“你的感受來自哪裡?”“你應該怎樣去做。”在孩子的大腦還不會區辨和整合的時候,她從父母那裡得到的反饋是“你不行”、“你不配”、“你不好”,然後就有了現在的結果。“否定自己,攻擊旁人,壓抑自己,懷疑周圍所有的人,只因為“我不配”。
3、女孩在大學期間懷孕了,當媽媽知道的時候,並不是理性幫助孩子分析,共同面對難關,而是大罵女兒。而且是多次當著眾人大罵。女孩覺得非常丟臉,懷孕、生子對於她年輕的生命真是太早了,她完全沒有任何準備。但是此時唯一的親人不幫助,男朋友也靠不住,女孩退學後在家待產、生產、坐月子及帶孩子的幾年時間裡,性情完全變了。
她不接受外界,因為她覺得自己不配、丟人,害怕面對外面的眼光和議論;她不自己帶孩子,因為孩子是生來還朱女士的;她也不好好愛惜身體,導致年輕的她各種疾病纏身;她也不接受朱女士的任何關心,因為得不到尊重和愛,感受不到溫暖,她也覺得自己不配。
無論她對自己有多少否定,不可否認,每個人的心理追求都是希望自己是被愛的,是有人生價值的。只有得到了別人的認可,理解自己,有了共情,她才有可能收起渾身的刺,學會自我認同和釋放。但是這一點是女孩最缺失的,因為沒有愛,所以不願意接受好。在她心裡,“父母都不愛我,何況是別人”;與孩子父親失敗的戀愛,更加讓她不相信感情,拒絕好,招惹不好,因為自己只配不好的事情。
作者說:父母就像一面鏡子,有時照不出孩子的價值,卻照出了父母的陰影;父母把這陰影投到孩子身上,讓孩子一輩子生活在父母的陰影之中。
所以作者認為,當你看到了自己的內在小孩,你也理解了他,你與他產生了共情,你才能開始學著去改變他,讓他成為陽光、健康的小孩。你要讓這個小孩學會自我釋放,在這個過程中產生成就感和榮譽感,這是一個溫和的且自然發展的過程、是一個讓人感覺如沐春風的狀態。
我們都知道一個《灰姑娘》的故事,沒有母親的灰姑娘因為一雙水晶鞋,走進了王子的宴會廳,但是她只能帶到凌晨12點,超過時間她又會變成灰姑娘。
灰姑娘有一個沒有母親的、被貶低的、缺少父愛的、灰頭土臉的自我(創傷小孩),離開宴會時遺失的水晶鞋是灰姑娘轉變的契機,王子是灰姑娘改變以後的好運。想要遇到你的王子,你首先要認識那個創傷小孩,並且敢於直面他、瞭解他、知道他的前因後果,然後再去尋找你的水晶鞋,那個能開啟你內心寶庫大門的契機,讓內裡的自信、能量、天賦都能出來。只有這樣,你才會見到你的王子,並且能夠融入他,開啟新的生活!
其實無論是普通人還是明星,每個人都有可能在童年時候受到創傷,倒不是父母不愛,有可能是因為父母太愛,也有可能是父母的疏忽、或者是他們根本就意識不到。在他們的父輩,管教孩子就是靠吼叫和打罵,他們不也長大了沒有太大的問題嗎?為什麼現在的孩子不能?
其實,做父母的好好想想,雖然你已經成長為參天大樹,但是你所經歷過的各種內心的變化,你的父母知道嗎?在7.80年代,還在以吃飽為主的時候,精神的上層建設是奢侈,時至今日,不需要經歷為食物奔波的今天,為什麼屢屢有青少年自殺?為什麼抑鬱症頻發?為什麼有各種青少年犯罪?為什麼出現一些畸形的情感問題?……
很多時候,問題的起因就在於心裡,心裡的不平衡、內心的嫉妒、慾望與自控的不匹配、財富的管理、安全感的缺失導致不停的尋求等等各種問題。當問題出現,卻無人解答、無人理解甚至於無人述說……導致的問題就是不停的鑽牛角尖,直到把自己變得扭曲。
希望每個人都能正視你的心理健康,把內心的天使釋放出來。每一個人的心裡都住在一個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