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文章字數:約1700

閱讀時長:約5分鐘

部分的父母對孩子都持有較高的期望,因此當孩子犯錯時,父母會覺得孩子打破了心中原有的預期,就忍不住嘮叨了起來。

父母認為嘮叨孩子是為了孩子好,但忽略孩子內心的真實感受,不斷的嘮叨只會讓孩子逐漸從愧疚轉向厭惡,這並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上次我接孩子放學回家時,聽到旁邊的一個小朋友大聲向媽媽抱怨:“我知道啦,你這句話都重複十遍了,再說我耳朵都長繭了,能不能安靜一會。”

那位媽媽聽了孩子的話,還是緊跟在後面,絮絮叨叨的,不知在說些什麼。結果小朋友越走越快,幾乎是以逃離的速度離開了學校。

這位家長明顯就觸碰到了“超限效應”,她的過度嘮叨不僅對孩子起不到教育效果,反而起到了反作用。

我相信各位家長也常常走入教育的誤區,想透過講道理的方式幫助孩子改正缺點,但凡事都是過猶不及,要讓孩子聽話,我們就該學會避開“超限效應”。

一、為什麼父母喜歡“嘮叨”?

我的表姐告訴我,最近我10歲的外甥總是愛反駁她、和她頂嘴。每次表姐批評外甥,要求他改正錯誤時,他都會很不耐煩地說,“不要說這個,我覺得你講話很煩人。”

我的表姐因此很傷心,但沒有辦法。我只好安慰表姐說,孩子的叛逆期到了,面對嘮叨難免會產生反抗心理,這是很正常的。

父母常見的嘮叨就是關於孩子的學習生活或生活作息、習慣等等;這些嘮叨幾乎遍佈孩子生活的每個角落,家長們不妨試想一下,無論你在做什麼事情時,身邊總有一個人在嘮叨你,你會感覺如何?

無論是出於對孩子的擔憂還是家長自身過於焦慮,嘮叨實際上就是不信任孩子的表現。家長們覺得孩子沒有父母的叮囑就不能做到任何事,因此過於管束孩子,讓孩子失去了成長的空間。

二、為什麼孩子反感父母的“嘮叨”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經歷自我意識覺醒的階段。在這一階段,孩子開始產生自己的想法,由於父母與孩子的思維方式不同,因此雙方常常會有思想上的衝突。

當孩子做錯了事或者考試沒考好時,本身就懷有愧疚,但父母盲目地揪著孩子的過錯,不停地對孩子進行教育指導。過度的嘮叨使孩子原本充滿愧疚內心變得不耐煩起來,他們甚至會產生厭惡的感覺。這也導致了孩子出現“我非要和父母對著幹”的叛逆情緒。

三、什麼是“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源於馬克·吐溫聽牧師演講的一個故事。

有次馬克·吐溫在街上閒逛,看到街邊有一個牧師正在演講,他聽了兩分鐘,覺得牧師講得很好,於是就駐足了下來,打算等演講結束後捐款。但隨著牧師演講時間的增長,馬克·吐溫變得越來越沒有耐心,在最後,他不僅沒有捐款,還拿走了捐款箱裡的兩個硬幣。

在心理學中,因為外界的刺激過多、過強或時間過長,人們會產生本能逃避或抗拒傾向的心理,這種現象就被稱為“超限效應”,這也是父母的嘮叨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的原因所在。

四、拒絕嘮叨,家長如何做到有效溝通

1. 學會傾聽孩子

童話故事《小王子》中有這樣一句話:語言是誤解的源頭。

在下班回到家裡時,我們可能會發現孩子坐在一旁發呆,而作業卻還沒有完成好。這時不要忙著責備孩子。我們應該問問孩子他們為什麼放著學習任務不做而是在發呆?

孩子並非學習機器,他們也需要空間和時間來給自己的意識做一個緩衝,暫時的發呆也許是為了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因此,父母要學會傾聽孩子的想法,瞭解他們的內心需求,才能讓教育達到最好的效果。

2. 控制自身的情緒

孩子不是父母發洩情緒的工具,在進行了一天的工作或學習後,親子雙方都會處於較為疲憊的狀態。

身體的勞累會誘發心理的疲憊,這時沒有人能聽得進過激的言語。家長想讓孩子聽進道理,就應該儘量使用積極的語言。用平和的方式和孩子溝通,他們才能更理解你。

3. 換位思考

父母和孩子存在年齡和生活閱歷上的差距,在同一件事情上有分歧是正常的。重要的是,家長們需要認真看待孩子的行為和想法,將他們當做朋友來對待。

只有當家長們學會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整個問題的根源,才能瞭解孩子內心的想法,從根本上解決家庭矛盾。

12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為什麼你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水平這麼低?”之“符號無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