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用人格心理學的角度分析,育兒專家們的人格特徵。以及這種人格特徵對自己孩子的影響。
關鍵詞:自我意識、育兒專家、人格心理學
養身界有這種現象養生專家大多短命。越是專注養生越是死的早。而且我個人還發現有個類似的現象——育兒專家自己的孩子後來也都混的不咋樣。育兒專家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自家的孩子有出息學習好,吹噓炫耀的同時捎帶收割一把韭菜,就開壇設法、講經傳道。這是孩子自身條件好在先,自己當專家的在後。還有另外一種情況,孩子還小甚至沒出生就開始以育兒專家的心態入場了。這種人的情況如何呢?二十多年過去了,特別留意了那些個說起育兒經頭頭是道的家長們。他們的孩子全都非常普通。有的甚至是不堪提及。
下面我透過兩個例子,來說明育兒專家們的共性人格特徵。並且提到孩子的學運起伏的問題。最後說明一下,育兒專家自己的孩子讓其失望的幾個原因。
我女兒上初有個同學叫王博,學習非常好。他爹就是育兒專家。開家長會的時候,聚集在學校門口的家長都被他吸引過去了。說起培養孩子的事情,講的是頭頭是道。我摘錄幾段他的語錄。
“我家就沒有電視。(那會兒還沒有智慧手機)。我和孩子一起學……。”
“上次考試跌出全年級第十名以外——第十二名。這就要做反思總結了。記住是“反思”可不能說成“檢討”。退步再多也不能說‘檢討’。‘檢討’這種帶有負面資訊詞兒不能用。會產生惡性暗示。(忌諱真多)當家長的也不能埋怨,應該幫著一齊反思和總結。我先總結我有哪些方面提供的支援不夠,示範得不好。再讓他總結他自身的問題,這次考試又回到前五名了,全年級第三。第三也還是有進步的空間的,還是要找原因找差距,分析人家為啥成為第一的。就是全年級第一了,也要放眼看全市,全省。”
“一定要給孩子定的目標儘可能高一點,即便最終是獲得的是退而求次的目標也會比一般人強。”
我是搞人格心理學的。聽著這人噴著唾沫星的講話,就知道這是一個自我意識很強的人。雖然裝的一富建設性心態。但把孩子往死裡逼迫的本質是一樣的。我在下面忍無可忍,當著自家孩子的面,脫口而出:“王博真可憐攤上這樣一個爹!換做我非殺了他不可!”我這人很隨性,當著孩子面說這話肯定值得詬病。不過我們父女倆相視而笑。笑得很開森。把羨慕嫉妒恨的情緒沖刷得乾乾淨淨。
我女兒智商不高,略低於正常值不到九十。這個數值擱在亞非拉地區不算低,在東北亞(中日韓)地區就有些不堪了。東北亞平均智商是一百一十。這一點我沒有隱瞞她。是有違育兒經,因為我不信。我女兒還算樂觀,她認為自己身後還有廣大的亞非拉人民做著她堅強的後盾。心裡還是挺踏實的。
當時正值初二,女孩子的瓶頸期。她學習越來越吃力,我給她定的目標是節節敗退,不能一敗塗地。空間換時間。等待時局的變化。幾年以後的高考我女兒文綜考試就把抗日戰爭這一段血肉河山,一寸河山一寸血,空間換時間的歷史事件寫成了她自己個人勵志作文。順利考上了三本。
好了,咱們再把鏡頭切換回來,對準王博他爸。當時學校門沒開,家長們都圍著他聽呆了。他講的數學解題思路充滿激情。比大多數老師都得講得好。老師講課是生活所迫。這個人講起道理簡直就是在享受,享受那種被追捧的感覺。
這裡我補充一個人格心理學知識點,因為環境需要而進行的行為稱之為反射意識行為。而因為滿足自己情緒需要的行為,就是自我意識的行為。 所以這種滔滔不絕,侃侃而談者,自我意識往往是極強的。
後來我專門讓女兒指認哪孩子是王博。當我看到王博的長相以後,得出的結論是:“只是一個少年得志者而已。成年後就是一個現代版傷仲永。”為啥我這樣判斷呢?王博一個初中還沒畢業的男孩子身高就比他父親高了,一米七多了。小鬍子清晰可見。氣質相貌完全像成人化了。站在學生堆中,高出別人一大截,如果不是穿著校服,很容易被誤認為老師。這明顯是發育提前了。早熟的孩子在少年階段各個方面和同齡人比起來有明顯的優勢,但青春期過後,這種優勢就會逐漸消失。
幾年以後高考成績出來的那一天,王博卻在初中同學群中悄然退群了。據說連二本也沒有考上。由於不願意屈就三本,而復讀一年。然而一年以後再考成績更差。最後竟然只上了一個高職高專。多年以後琪琪又見到過王博,曾經那個偉岸高大令人仰視的學霸大哥,已經退變一個個子不高,極為平常的男人了。早熟的孩子最終的身高一般都較矮。初中畢業後他的身高沒有長一釐米。
有些孩子成熟晚,到了高中階段可能才真正懂事。體力、智力、身高到高中後期才突然上一個臺階。這種孩子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復讀一次。而那種小學初中就學習成績優異。進入高中後就卻表現出勉強吃力的,身高以及第二性徵發育明顯在初中就完成的男孩。不管高考考成啥樣都別復讀了。至於女生嘛就更不主張復讀了。
講完這個專家的故事,再給大家展現另外一個育兒專家的嘴臉。新搬來的鄰居女主人是經營午託部的。第一次注意到她,是在電梯裡。她用食指指著她七八歲的兒子的臉說:“別哭!”堅硬的食指幾乎要戳到孩子的眼睛裡了。
孩子被母親嚴厲的氣氛嚇著了,更加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止不住地抽泣。孩子媽媽繼續嚴厲斥責:“在家裡你被慣著,在外面你沒有資格享受被慣的權利。”“你以為你永遠都是大家的核心嗎?大家都應該讓著你嗎?還哭!給我閉嘴!”巴拉巴拉說了很多。
我愛人很佩服她教育孩子的那一套說辭。還給我說:“你看人家教育孩子說得多有道理。”我完全不以為然,這樣嚴厲的言詞轟擊和毆打孩子性質一樣,完全談不上高明。別看她說得頭頭是道,在那種氣氛下孩子根本就聽不到的。還不如直接開罵來的自然一些。電梯裡擠著這麼多人,振振有詞地講道理,說給誰聽呀。我最討厭這種很自我的人。(同性相斥,我也是很自我的人)她還曾經標榜自己從來沒有打過孩子,從來沒有罵過孩子。在我看來她的行為和打罵性質一樣。
她兒子總是經常哭泣,為一點點小時就哭泣。有一次是因為放學回家,家裡沒人,就站在門外哭。她把孩子好哭歸咎於孩子爺爺奶奶。抱怨老人的教育方法不好,其實孩子去爺爺奶奶家一星期也就也就一兩次面。後來她又在午託部基礎上搞家長育兒諮詢的業務了。那時候她滿嘴都是育兒經。強調家長只要掌握正確的方法。就能夠塑造出成功的孩子。她孩子那會兒學習還行。至於愛哭的毛病。她解釋成愛哭的孩子是善於表達。是另外一種交流形式。是渴望交流的表現。
說到這裡有看官會認為,她孩子愛哭是不是和她嚴厲態度有關係呢?在育兒界這種歸因方式很流行,但我要說的是這種說法是主觀臆測。因為脾氣溫和的父母也會有性格脆弱的孩子。對於這種情況,育兒專家也會有其說辭——溺愛導致孩子性格不好。育兒經這種兩頭堵,自相矛盾的說法很多。
孩子的性格是主要是由大腦和整個生理機能決定的。嚴厲的教育方式會導致孩子大腦硬體的質量素質下降或者提升嗎?這些在主流心理學界並沒有達成共識。因為並沒有做過令人信服大資料對比實驗論證。因為孩子性格的歸因實驗,時間跨度太大,大資料對比實驗非常不容易實施。育兒學就是一個無科學實驗資料支撐的領域,於是自以為是的專家們依靠主觀臆測自由地馳騁這片大地上。
這裡隨便摘錄幾段臆測的段子吧。
第一個段子。長大毆打父母的孩子其根本原因是他小時候捱過父母的打。小時候捱打長大必然會打回去。這是全國著名的育兒經專家的言論。
我們七零後被父母揍是家常便飯。但我們這一代人毆打父母的比例並不高呀。
第二個段子。孩子考了最後一名,孩子父親沒有責罵孩子。而是告訴孩子,沒關係我們以後就沒有退步空間了只有進步的可能了。只要我們努力我們進步就是我們的了。就這樣孩子在父親的鼓勵下最終……
第三個段子。老師告訴孩子媽媽。您的孩子反應比較慢,恐怕很難獲得好的成績。而孩子母親回家沒有把真相告訴孩子。而是告訴孩子。老師對你抱有很大希望。相信你一定能夠成功,,,,就這樣孩子在媽媽的鼓勵下。最終考上。。。。
如果依靠欺瞞哄騙就能輕易讓孩子成功。為啥不把它寫入《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讓所有教師作為教條去實踐呢?也確實有學校嘗試不給差生正確的評價嘗試。讓差生不知道自己是差生。最後啥結果呢?沒結果不了了之。實施不下去了。據說連好學生都覺得學得沒勁了。教育教學一個重要環節準確的反饋。可以多鼓勵少批評。但不能違反這個原則。
育兒經中的臆測的段子太多,不一一列舉了,咱們回來再繼續說我的這個鄰居,她說愛哭是一種渴望理解和溝通的情緒,這種說法還是有一定道理的。這裡我再補充一個人格心理學知識。愛哭真的不是一個優點。是神經系統抗壓能力弱的表現。就是幼年童年好哭泣,也不太要緊。因為青春期孩子會有脫胎換骨的機會的。如果青春期以後還是比別的孩子容易哭泣。一般不適合從事管理和經商等工作,搞藝術工作也許還行。最好在音樂、美術、表演、寫作等方面看看是不是有特長。如果在這方面有明顯特長應該重點發展一下。反過來也可以理解成,有藝術稟賦的人感情豐富敏感。但缺乏求財問祿的能力。對了性格敏感脆弱人。還有一個明顯的“優勢”,不吸菸、不喝酒、也不太喜歡吃辣椒、也不會染上賭博的毛病。因為這些刺激性物質和行為對於神經敏感脆弱的人往往扛不住。心理學稱這種現象之為興奮閥值較低。這種人扛不住事兒。不能承擔風險和責任。
她的孩子上初中以後,她就很少再提什麼育兒經了。一方面她自己孩子實在沒能按照她預想的方向發展。而且根本就不願搭理她,她喊她兒子一聲,他兒子就會轉身離去。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她的《家長教育諮詢學校》生意慘淡,放棄了在這一方向割韭菜的念頭。這裡再補充一點心理學知識:小學階段孩子沒有自我意識。家長對孩子引導掌控是可能的。育兒專家在孩子身上下功夫,是有明顯成效的。別的孩子都貪玩,你家孩子被你看住天天學習。咋會不見效呢?但是進入中學階段孩子自我意識覺醒,很難再被家長控制了。再說學業難度也大幅度增加,其先天性格稟賦就起決定性作用了。
下面咱們總結一下能成為專家級母親的條件。除了具有自身具備較強的學習的能力,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自我意識很強。自我意識強的一種表現是,追求自我價值實現的動機強烈。當然現實會因為種種原因其難遂其願。畢竟成功是建立在大多數人失敗的基礎上的。都能做好的事情,那就不能稱之為成功了。自己無法成功於是會把這種慾望投射到孩子身上。形成把孩子塑造成才的執念。她們博聞強記,講起道理滔滔不絕。沒人干擾的情況,幾乎很難住嘴(有人干擾也不一定被打斷)。要麼無話可說,說起來就是她執著著的那點屁事。
他們對自己或者對孩子的期待不是很強,而是非常強。她們信奉父母對孩子的影響能決定孩子的一生。做事情不做則已要做就做好,甚至是做到最好。但是……下面要說重點了。
一 自我意識很強的人最好別輔導自己的孩子學習。
有那麼一句話:“醫不自醫”。電視劇《大宅門》講述的是北京同仁堂的家史,作為中醫世家,家人生病自家人是不能看的。必須交給外人診斷治療。因為自我意識(情緒)的參與會產生偏差。中醫完全依靠醫者的經驗感覺,對病情的診斷,藥物的劑量把握,根本就沒有客觀資料作為參考。懼怕自家人被診斷出重病。會嚴重影響望醫者主觀判斷。所以中醫要有一顆冷靜的心態。必須防止自我意識的參與。
同理作為對教育子女有執念的人,自我意識很強的人,自己的孩子最好交給別人去教育。否則很容易帶上情緒的。我雖然不敢臆測自我意識強對孩子性格會造成負面影響,但嚴重影響親子關係是肯定的。我們中學教師流行有這種說法,如果想當優秀班主任意念太重,往往會把這個班搞砸。最後弄的師生關係特別緊張。
我自認為自己教書育人還是很出色的。要說這方面的事兒,我能寫成一部傳奇。為了不跑題這裡就不囉嗦了。但是對於我自己孩子,孩子上了四年級以後,我就放棄干預管理。只是留意監控,詢問,而不做指導。很多時候也不評價。我的詢問,非但不是質問,確切地說是諮詢。我寫的《人際關係學》很多都是,諮詢我女兒的經驗獲得。有興趣可以參閱我寫的相關文章。
我女兒完全沒有遺傳我的理解力。輔導她學習嘚把我氣死。所以輔導女兒學習任務主要是我愛人肩負,她性格平和不會因為孩子的遲鈍而著急上火。
除了自我意識強這一點不適合教育自己孩子以外。導致育兒專家自己孩子不成功還有另外一個重要因素——目前的《育兒學》和《養生學》《成功學》裡面都充斥著大量的偽科學。這些學說有個最共同的特徵是,給人的帶來的希望很大,但實際收效卻很小。所以最後獲得結果是——豐滿的希望把現實反襯得格外的骨感。
篇幅所限,暫告一個段落。以後續寫《決定孩子成就因素到底是什麼》應該會給各位看官一個全新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