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星
大家好,我是心理諮詢師陳天星,日常工作中經常遇到為如何育兒而焦慮的父母,也會做些相應的父母輔導的工作。現在很榮幸的可以請到奚小鹿博士給予一些指導。奚小鹿(Xiaolu Hsi, Ph.D.) 博士是是美國麻省理工大學(MIT)心理諮詢中心的雙專科心理諮詢師和神經心理醫生,是國內改革開放後最早在美國獲得臨床心理學博士和諮詢行業執照的臨床心理學家。奚博士主要從事青少年心理諮詢和注意力缺陷多動症(ADHD)的神經心理診斷治療以及相關教學。二子之母,加上深厚的理論修養和30多年的實踐經驗,相信可以幫助到各位育兒焦慮的父母們。另外,這個系列對話之所以起名為“諮詢師為人父母”是奚博士希望告訴大家,育兒是一件看似普通,其實複雜的事情,即使是諮詢師,也要不斷學習如何為人父母。
陳天星:奚老師您好。這是我收集到的一位媽媽的來信,我兒子20個月和奶奶打招呼就是打奶奶一下,每次叫他說“奶奶你好”,“奶奶再見”都是很困難的生氣。現在見到外面的小朋友打招呼他也都不肯,會直接拿手打一下,家裡來客人他也是一直要打別人。帶他去遊樂場真的不放心要搶別人的玩具別人不給他,他又打,該怎麼辦啊
奚老師:不好意思,我想問明一下,這個孩子打人是打的很重的那種打,還只是拍一下。他只有20個月,不到兩歲,孩子越小,他了解世界的方式就越是(physical)的,就是用身體去發現的。比如,我們想想一歲到兩歲的小孩子,如果在地上拿到東西,他的第一個動作是什麼呢?
陳天星:呵呵,我記得我兒子是拿到個玩具就往嘴裡塞。
奚老師:所以,他絕對不會說拿起來想到要用手機去查一下,這是個什麼東西。他確實會往嘴裡放,因為,這是他了解一個東西的方式。新生兒生下來,語言的功能,行動的功能都發育不完全,比如,所有的新生兒生下來都是手腳亂動的,我們開玩笑說,所有的新生兒拍照都是投降的姿勢,其實,那是因為他們的運動神經系統還沒有發育完全,他們控制不了手腳。但是,嘴部的功能發育好了,因為,他必須要開始吃奶,否則會餓死。於是,早期認識事物,也是靠嘴的。
慢慢的新生兒變成幼兒,這個過程他的認知能力開始發展,但是,開始一定是physical身體層面的,摸,拉,咬,敲,這都是他認識事物的方式。所以,我不清楚這個小朋友打一下別人是拍的很痛呢,還是隻是碰人家一下。如果是後者,只是拍人家一下,我不會擔心太什麼。這時候父母可能需要耐心的給孩子做示範,
教孩子任何東西, 我們得首先給孩子做個示範,完了之後你要和他一起練習,等他掌握了這個技能後,你再放手。比如,你給一個兩歲的孩子說,“你見了奶奶要給奶奶打招呼”,那麼,兩歲的孩子一定會讓你失望的,因為,他是不知道”打招呼”是什麼意思的。如果你蹲下來,搖著他的小手,說:“奶奶你好”。他才從身體到語言上聯絡起來,這是“打招呼”的意思。可以每次見到人,一面說,“寶寶說奶奶好”,一面幫他揮揮手。練習得多了,他會記住,見到奶奶要搖著小手說:“奶奶你好”。同樣的道理,當他拍了別的孩子後,父母可以蹲下來,握著他的小手對另一個孩子說:“哥哥好, 我們寶寶想和你玩。”,也就是說父母在孩子的語言功能還不完全的時候,父母需要幫助孩子去解釋他們行為動作的動機。
陳天星:奚老師,您說的這段太好了。我在工作中發現一個問題,就是可能過去爺爺奶奶還比較有耐心,一遍遍教孩子做事情。現在很多媽媽比較焦慮,有些媽媽參加了媽媽群或者早教課,就會有種印象,就好像每個孩子都是小天才,會很多事情,然後,會要求孩子做很多事情。比如,讓兩歲的孩子說奶奶你好,是很難的事情,但是,有些媽媽就會順理成章的,自以為然的就認為孩子就應該會。所以,我感覺這些媽媽需要有耐心才行。
奚老師:我覺得父母需要記住孩子的年齡和他們相應的心理功能,比如,讓一個兩歲不到的孩子,每次說出禮貌的話,比如說:“奶奶你好”,“阿姨你好”,“小朋友你好”,對很多孩子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不是他們不願意,而是他們就不能夠,他們的語言功能還跟不上,英語裡,打招呼就只有一個字“hi”,或者“hello“。
父母也需要記住,語言或者任何認知、社會功能的發展,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節奏,不要因為鄰居的小孩伶牙俐齒就感覺自己的小孩也要這樣。兩個小孩語言功能發育是不一樣的,一個孩子的時間到了,該會他都會掌握的。不會的時候,父母可以給孩子示範,耐心地教他,而不是按大人熟悉的語言概念說教,那樣,孩子沒有學會實際需要的語言功能,還可能感到困惑和反感。
陳天星:奚老師,我感覺您提醒的很到位。因為,可能西方的文化比較強調個性,而中國的文化比較強調集體文化,就好像期待一波孩子都應該具備同樣的能力。這樣就忽視了差異性。父母應該允許孩子有差異性。不要逼孩子和其他人都一樣,這樣,會導致孩子容易有各種情緒。
奚老師:當然,我們說孩子也是需要教育的。早期教育的根本是需要父母耐心的示範你希望孩子可以有的行為,做給孩子看,鼓勵孩子模仿,他有進步,一定要表揚,慢慢他一定會學會的。還有,這位母親提到孩子到了幼兒園和其他孩子搶玩具,會打其他孩子。這完全有可能的,也絕對不會是一個兩個孩子的事。一個不到兩歲的孩子,看到別的小朋友有好玩的玩具,不可能知道說:“對不起,小朋友,請你把玩具給我玩一下。”他的大腦發育達不到這個水平,這不是他不願意,而壓根就是他不能夠。父母在孩子搶玩具的時候,及時阻止說:“咦,寶寶不行,我們不能搶哥哥的,我們可以問問哥哥,”哥哥這個我們能不能玩一下”,這個哥哥很可能說:“好啊,你玩吧“。這樣做,父母先阻止了不當的行為,然後示範教正確的行為,下一步就是反覆練習,沒有什麼東西是教一遍就應該會的,成人自己也做不到!
陳天星:嗯,奚老師,我理解您的意思是說,快兩歲的孩子,他和世界交往的方式,還是更多的依賴身體和行為的,而不是語言,因為,他們的語言功能還沒有發育好。那麼,就需要父母更多的給與行為上的示範和矯正,以及幫助孩子去解釋他們的動作的原因。尤其您提到父母蹲下來握著孩子的小手說:“奶奶你好”,我很有畫面感,感覺到一種為人父母需要耐心,需要身教重於言傳,尤其是,孩子早期語言功能不行的時候,更需要父母去示範,去練習,然後,才能放手的過程。
陳天星:好的,感謝奚老師,我總結下來,奚老師給這位媽媽的建議,第一:孩子的行為很可能不是打,而是拍,就是說他去拍別人,只是他用身體用感覺去和世界交往的方式,這個是很正常的,所有孩子都在做的事情,父母不需要擔心,只是,父母需要幫助孩子去解釋,我為什麼要拍你了。第二:奚老師提到早期教育很重要的是,父母要多利用示範的作用,就是自己耐心的蹲下來,引導孩子做一些禮貌的動作。這個過程不要指望孩子一看就會,然後,父母放手不管。而是,接下來要多次練習,父母要幫助他學會什麼是正確的參與遊戲和交流的方式。最後,奚老師建議這位媽媽不用擔心孩子爭搶玩具的行為,這是正常的小男孩的行為表現,只是父母要幫助他解釋下自己為什麼這樣做了。好的,謝謝奚老師的耐心解答。我們再見。
奚老師:好的,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