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當今心理學理論流派眾多,系統繁雜,滄海拾貝,找一些合適的理論,分享自己的看法。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第三層級,歸屬感與愛的需求,上次我們談了孩子對愛的需求,今天就來談談歸屬感的問題。

人是群居動物,由於生存的需要,發展出了人的社會屬性,在不同的環境中,一個人可以類屬不同的群體:在生活的過程中類屬於一個家庭,在學習的過程中類屬於一個班級、一個學校;在工作的過程中類屬於一個工作單位。人的社會性決定了他(她)渴望得到所屬群體的認同,希望有歸屬感。對於一個孩子來說,首先希望家庭能夠接納他(她)、包容他(她),在家庭中找到歸屬感,其次他(她)還希望在學校的班集體能接納他(她)、包容他(她),和同學和平共處,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對班集體的歸屬感的需要會越來越強烈。在家庭中,不但父母會影響孩子的歸屬感,其他的家庭成員(包括祖父母)也會對孩子造成影響;而在班集體中,班主任對孩子的歸屬感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但同學間的關係也不容忽視。

父母在孩子的家庭認同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當一個小生命剛剛誕生的時候,對於其所在的家庭的每一個成員來說,或多或少的都會產生一些陌生感,因為新成員的加入,打破了原有家庭固有的平衡,有些成員擔心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會受到威脅,比如:原來的孩子會擔心父母更多地關注弟弟(或妹妹)而減少對自己的關注、父親會擔心母親為新生兒投入太多的精力而無暇顧及自己等等,儘管此時的新生兒還一無所知,但家庭中對他(她)的嫉妒和威脅已經產生。也許有些人不能接受這個觀點,認為很多家庭對於小生命的降臨是充滿期待的,不存在嫉妒和威脅,但是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為了生存下去,群體中個體之間的競爭是深藏在潛意識裡的不可改變的東西。隨著新生兒的慢慢長大,他(她)潛意識裡面的競爭意識也在慢慢甦醒,當孩子真正認識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員後,人類的社會性就促使他(她)希望在家庭中找到歸屬感,在他(她)還沒有能力抗衡其他家庭成員的時候,父母必須透過與其建立一種牢固的親子依戀關係以確保新成員在家庭中獲得應有的地位。父母是家庭這個集體的天然領導者,父母對他(她)的接納程度直接影響著其他家庭成員對他(她)的態度,如果父母(或者其中的一位)對孩子在潛意識中產生了疏遠,孩子就會感受到被冷落,當其他的成員都慢慢加入到疏遠孩子的一方,孩子就會有一種被遺棄的感覺,問題嚴重的家庭,很可能會出現孩子離家出走的情況。

我認識一位朋友,他的妻子來自於一個比較傳統的重男輕女的家庭,在她的原生家庭中,三姐妹之後父母好不容易才生了一個弟弟,父母視弟弟為掌上明珠,她從小就被邊緣化了,但她並沒有覺得不公平,而是被父母的重男輕女思想所同化,認為弟弟是自己生命中最為重要的人,即使後來結婚了,弟弟在她心目中的地位也遠遠超過了自己的老公,是標準的一個“扶弟魔”。婚後生了一個兒子,她非常滿意,認為兒子完成了她為老公家傳宗接代的任務,所以對待兒子愛護有加,時刻氾濫著濃濃的母愛,完全符合一位合格母親的標準。數年之後女兒出生了,由於懷孕的過程中營養不良,剖腹生產後孩子直接在保育箱中住了十多天,先天體弱多病的女兒使這位母親增添了許多煩惱,輾轉反覆、幾經磨難女兒終於慢慢成長起來了,但在母親的認知裡認為這個女兒總讓她不省心,同時在原生家庭重男輕女思想的加持下,她對待兒子和女兒的態度迥然不同,而且在同一時空下這兩種不同態度之間的切換嫻熟自如,我就親臨過一個場景:女兒惹母親生氣了,媽媽“妙語連珠”喋喋不休地教育女兒快半個小時,其語氣之激烈、態度之強橫無法用語言來表達,懲罰女兒晚上不準吃飯。正在批評女兒的過程中兒子走進了家門,母親的臉色來了個180度的大轉彎,和顏悅色地問兒子“晚上吃什麼”,看著這位母親態度的轉變,我驚歎於她天才般的表演天賦,同時也在為這位小女孩的生存環境感到擔憂。由於母女關係的長期不和諧,進入青春期的女兒越來越叛逆,儘管我的朋友為此付出了極大的努力,但親子關係總是反反覆覆,問題總是不能得到根本的解決,女孩總覺得這個家庭容不下她,動不動就想離家出走。可見,當父母不能接納孩子的時候,家庭對於孩子來說已不再是溫暖的港灣了。

兄弟姐妹之間的競爭

去年春節前夕,由於疫情原因沒有回老家過年,女兒感到很孤獨,經常去花園裡找別的小孩玩,突然有一天,她帶回來一個比她小几歲的小女孩來家裡玩,當時我沒有在意,任由小女孩在家裡吃飯、在家裡玩,可到了晚上,小女孩還不回家,要求住在我家裡,我當時很為難,但小女孩哭著不回家,沒有辦法,我答應了她,但要求她帶著我女兒去她家裡去徵求她父母的意見,沒想到她的父母居然同意了,結果小女孩在我家裡連續住了三四天都沒有要回家的意思,期間我一直做小女孩的工作,希望她考慮父母的感受早點回家,可她並不為所動。直到大年三十的早上,她的媽媽終於出現了,身邊還帶了一個大她兩三歲的哥哥,大家都勸小女孩回去,可她還是不想回,勸了很久媽媽生氣了,抬手就要打她,被我攔了下來,最後孩子不得不哭哭啼啼地跟著媽媽回家了。小女孩走後,我的心裡很久不能平靜。回想整個過程,我發現了幾個問題:第一,她的媽媽在聊天的過程中講她的兒子多麼聽話、學習成績多麼的優異,比女兒省心多了。第二,她的哥哥說這幾天妹妹不在家全家人都感到輕鬆很多,可見這位哥哥和媽媽一樣認為小女孩“很麻煩”。第三,和小女孩聊天時瞭解到,她的奶奶和哥哥住一個房間,小女孩自己住一個房間,可見在奶奶心目中哥哥比妹妹重要。從這幾點不難看出,在父母和奶奶的心目中,哥哥才是第一位的,她是一個不聽話的孩子,幾天不回家他們反而感覺到很輕鬆,也許不是因為大年三十媽媽也不會逼著她回家,試想一下,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小女孩能體會到家庭的溫暖嗎?她不願意回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其他家庭成員對孩子的影響

普通的家庭包括父母和小孩,但大部分家庭會需要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其中的一位或兩位來照顧小孩,特別是農村家庭,可能爺爺奶奶就一直生活在同一個大家庭中,所以影響孩子對家庭的歸屬感除了父母和兄弟姐妹,還包括(外)祖父母以及其他經常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員。很多強勢的(外)祖父母,總認為自己是過來人,在教育小孩方面很自以為是,特別是當他們的子女比較有成就的時候,他們更認為自己很了不起,在子女教育孫輩的時候很喜歡加入進來,特別是一些“正義感”很強的老人,當孫子或孫女出現問題的時候,老人比孩子的爸媽還要急躁,很容易採用過激的手段對待孩子,有一次在送小孩上學的途中,就看到一位奶奶牽著剛上一年級的孫子,孩子抗拒上學,奶奶就邊走邊打,愣是把孫子拖到學校去了。所以在有老人的家庭中,老人在孫輩的教育方面不要介入太深,把教育大權交給孩子的父母;作為孩子的父母,一方面要肩負起教育孩子的責任,同時要防止自己的父母參與期中,避免孩子承受雙重的壓力。逢年過節七大姑八大姨的家庭聚會中,孩子很看重父母如何在其他的親屬面前表述自己,孩子會透過這些表述判斷自己在父母心目中是怎樣的一個人,但出於謙遜的考慮,很多父母一般在這個時候都會吐槽孩子的不足, 很少表揚孩子的優點,孩子聽後自然地認為父母不認可自己,親子關係就會蒙上一層陰影。可見,孩子對家庭的認同不僅限於孩子與父母的小家庭,還包括爺爺奶奶這邊的大家庭以及外公外婆那邊的大家庭。

我有一個朋友的小孩,從小是外公外婆帶大的,從孩子的內心來講,她是很感恩的,經常主動邀請外公外婆來家裡住,只要外公外婆到家裡來,她都喜歡和外婆一起住她自己的房間。外婆也很偏愛她,也許是太在乎她了,只要她犯了錯誤,父母教育她的同時,外婆一定會參與進來,同樣的道理,母親講一遍之後,外婆還要再講一遍,有時候一講就一個多小時,儘管孩子心裡很煩,但她又不想掃外婆的興,只能硬著頭皮聽。時間長了,她越來越害怕外婆給她“上課”, 慢慢地心裡不再那麼強烈的希望外婆來他們家住了。逢年過節,回到外婆家,從外婆的內心來講把她比其他的表姐表妹都看得重,所以對她的要求就更嚴格,經常在表姐妹面前批評她,姐妹們經常用外婆的口氣戲謔地調侃她,使她在她們面前抬不起頭,慢慢地她連外婆的家也不願意回了。可見,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好心做壞事的不僅可能是父母,也可能是(外)祖父祖母。

班主任嚴重影響孩子對班級的認同感

一講到孩子的教育問題,一般人都會認為是親子關係的問題,其實親子關係只是孩子教育的一部分。孩子的教育包括素質教育和學業教育,家庭教育只是素質教育的一部分,一年12個月,孩子有8個月是在學校裡度過的,而學校教育不僅僅是學業教育,也承擔著素質教育的主要責任,所以,孩子的歸屬感不僅限於家庭,還在於班集體和學校。我一直認為,父母是孩子在家中的老師,班主任是孩子在學校的父母,班主任能否發揮好父母的職責,直接影響到孩子對班級的認同感。一個班級一般有幾十個孩子,各個孩子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做為班主任不但要公平地面對每一個孩子,同時要根據每個孩子的特點選擇不同的方法處理師生關係,要面對幾十個孩子同時做到這一切,班主任的工作量是非常大的,但在現有的教育體制內一般班主任都由代課老師兼任,老師又有學業指標考核的壓力,更多的精力都放在了學業教育上,學校內的素質教育被大大削弱了,所以,我一直呼籲“專職班主任”的出現,有了“專職班主任”,學校的素質教育提高了,家庭教育的壓力自然就減弱了。儘管現在的班主任都是兼職的,但在孩子的心目中,班主任掌管著班級的“生殺大權”,班主任的一個表情都可能讓敏感的孩子感到絕望。

有一個男孩由於特殊原因轉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班級。由於來到一個新的環境,剛開學後與同學之間有很多不適應,對待班主任的提問顯得有些木訥,卻被班主任曲解為沒有禮貌;同時,孩子的學習也不算太好,在注重學業考核的當下,班主任認為班上增加了一個成績拖後腿的累贅,由於這些原因,在其他同學面前班主任就表現出對他的些許反感,但就是班主任的這一點點反應,影響著大部分同學對他的看法,特別是班幹部在很多問題上都刻意地排斥他。開學不久他加入了班級的QQ群,一個週末,他有一部分作業不是很清楚在群裡問同學,可能在語氣上沒有太注意,被認為沒有禮貌,受到了很多同學的攻擊,以班長和學習委員最甚,長篇累牘歷數他的“罪狀”,其他同學有諷刺的、有嘲笑的甚至有謾罵的,就好像在群裡開了一個現場批鬥會, 這個男孩徹底蒙了,幾天都沒緩過神。透過現象看本質,如果是班上另外一個同學以他同樣的方式、同樣的口氣在群裡提問,都不可能引起如此的軒然大波,因為大部分同學都從班主任那裡獲取了他“沒有禮貌”的資訊,再加上班幹部的煽風點火,“批鬥會”就自然而然地發生了。有一位孩子在班上深受排擠的家長說過一句話:“班主任只需要一個眼神,就可以毀掉一個孩子。”此話過於偏激,但確實說明了班主任對於孩子的學校教育來說是多麼的重要。

孩子與同學之間的競爭

家長每天早上送孩子去上學,晚上把孩子從學校接回來,然後督促其完成家庭作業,好像送孩子去學校,就是為了學習文化課,而孩子在學校也就只會上課學習,很少有家長會想象孩子在學校除過學習還有其他的很多問題要面對。其實班級就像一個小社會,學校也有“江湖”。當孩子在學校的人際關係處理得好,朋友就比較多,孩子就喜歡去上學,他(她)對班集體就有很強的認同感,孩子的性格就會比較開朗,反之,上學對孩子來說就會是一種壓力。孩子們的“江湖規則”是“敵人的朋友就是敵人”:甲與乙產生了矛盾,丙與乙一起玩,甲就會與丙“絕交”,孩子們之間的“絕交”和“復交”不斷地輪番上演,家長和老師不必過分在意,這都是孩子的天性所決定的,但如果發現有“校園霸凌”的苗頭,就一定要參與其中。一般人認為的“校園霸凌”主要是指對弱勢學生的身體上的傷害,但更多的“校園軟暴力”並沒有引起大家的關注,比如一群孩子孤立某一位同學、散佈謠言惡意中傷某一位同學、長期強迫某一位同學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等等,所有這些行為在老師和家長看來都不算太大的事,但對於被傷害的哪位同學來說卻是“天大的事”。

有一位品學兼優的女孩考上了一所重點高中,和她一起從初中的母校考入這所高中的還有另外一位男同學,由於來自同一所初中,她和這位男同學之間的互動就會比其他的男生多一些。由於女孩比較優秀,這位男生就對她產生了好感,當男生向她提出“談朋友”的要求遭到她拒絕之後,這位男生非常生氣,為了洩憤他向別的同學謊稱他與女孩在初中就談戀愛了,而且這個女孩是個很隨便的人,他們已經同居過了,現在他已經把這個女孩甩了。流言飛速的向四周傳播開來,但女孩卻一無所知,她莫名其妙地感覺到同學們都在躲避她,有時候還會莫名其妙地收到一些男生約她開房的信件,她都以為是惡作劇而把信撕掉了事。她一直很孤單,沒有一位知心的朋友,她一直以為自己的人緣不好,經常進行反省和自責,但都無濟於事,整個高中三年她的性格發生了很大變化,學習成績也越來越不理想,最後只考上了一所普通的大學。直到上大學以後,有一位同高中的女生在一次閒談中才向她講出了實情,當時她猶如五雷轟頂,好長時間無法平復自己的心情,從此之後她更加寡言少語了,在大學二年級的時候出現了自殺傾向,被診斷得了抑鬱症。一段謊言幾乎毀掉了女孩的一生。

可見,孩子不僅需要家庭的認同,也需要學校及班級的認同,所以家長不僅要關心孩子在家中的生活情況,更應當關心孩子在學校的生活體驗。

10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劉璇“鐵血育兒”引爭議,兒子4歲仍不讓吃鹽,專家:這樣沒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