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月月媽最近很傷心,那天孩子沒有按時完成家庭作業,她批評了孩子幾句,沒想到,孩子竟然對她說:“你天天讓我寫作業,我討厭你,我恨你,我想讓你去死。”聽到孩子的這些話,月月媽忍不住打了孩子,打完之後又覺得很心疼。可是想想自己每天監督孩子學習,身心俱疲,卻換來了孩子對自己的恨,不免心寒。

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經歷,作為父母是操碎了心,可是孩子那邊卻對你越來越冷漠,甚至口出不敬之言。

有人說孩子大了,翅膀硬了,父母管不了了,放手吧。也有人說這樣的孩子就是“白眼狼”需要好好“修理修理”。其實,父母與孩子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不是孩子變"壞"了,而是因為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方式出現了問題,

家長學會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孩子會更理解家長的良苦用心,讓你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更親密。

家長在與孩子溝通時,不能只顧著表達自己的需求,而不去考慮孩子的需求,這就好比一個媽媽希望自己的孩子把碗裡飯吃完,而孩子已經飽了,吃不下了。又或者父母希望孩子能滿足自己的需求,而孩子希望父母能滿足他的需求,這有時候父母與孩子就好像是兩條平行線一樣沒有交點。最終,形成了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溝通出現了鴻溝。

家長如果能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那麼親子之間的溝通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了。以下簡單3步讓你學會從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

第1步.瞭解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心理特徵

每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會有不同的心理特徵,心理專家把孩子的心理階段大致分成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0-3歲

此階段的孩子最需要的安全感。這種安全感來自於:夫妻關係的和諧穩定;媽媽的情緒穩定。如果這個階段的孩子很“叛逆”多半是因為爸媽的關係出現了問題,或者媽媽脾氣很暴躁。

第二階段:3-6歲

自我價值得到認可和肯定。3-6歲的孩子開始對世界、對自己有了認知,這個階段孩子非常需要父母的陪伴和引導。父母要給孩子起到一個模範作用,具體包括:父母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父母如何處理生活上的難題。父母的這些處理方式,在孩子的心裡會種下一顆“種子”。

第三階段:6-12歲

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需要的心理營養是:尊重、接納、自由。注意,這個“自由”是相對自由,是建立在尊重和接納的基礎之上。這個階段也是親子關係最容易出現麻煩的時候

孩子認為自己“長大了”,需要隱私的空間、自由的選擇權。家長要學會適當地放手,給留更大的心理空間。

本文的開頭月月是個9歲的孩子,在自己沒有按時完成作業時,他希望自己得到媽媽的尊重與接納,而此時媽媽看到他沒有按時完成,只顧表達自己焦慮的情緒,並沒有考慮孩子的需求什麼。

第四階段:12歲-16歲

這個階段是孩子是孩子完善自我的關鍵階段,這個階段孩子的叛逆程度和之前的教育方式,有著很大的關係。這個階段的孩子需要的是更多地傾聽,而不是建議。

第2步.掌握溝通幾個技巧

每個父母都希望跟自己的孩子親密無間,不希望發生任何的衝突,那麼,掌握一些溝通的技巧可以避免親子關係間的衝突。

第一個溝通技巧:家長學會傾聽孩子

當家長覺得孩子出現了不良行為時,先詢問孩子為什麼這麼做,鼓勵孩子說出真正的原因,這樣才能找到問題的關鍵。要想讓孩子說出心裡話,家長就要學會傾聽孩子。傾聽孩子是把握以下3個原則:

(1)不評價,不批評

不管孩子說出什麼理由,家長只需靜靜地聽,不要試圖給出評價,提出批評,只有這樣孩子才能說出自己真正想法。

比如孩子說:“我打弟弟,是因為我覺得他就像一頭豬一樣笨!”如果此時家長說:“你這個想法可不對啊,那可是你的親弟弟。”家長的評價可能會讓孩子中斷跟你說出實話。

其實孩子的話,只是在表達他的不滿情緒,家長要做的就是認同他的情緒即可。

家長可以這樣說:“媽媽看得出,弟弟很讓你生氣。”

(2)不給建議

很多時候我們喜歡給孩子提出建議,而對於稍大一些的孩子,這樣做會讓他們覺得你在輕視他的能力。比如孩子說“我很討厭我的同桌,她總是喜歡說話。”家長往往會說:“你去找老師給你調座位吧,或者你跟你的同桌說讓她少說話。”此時孩子可能會很快把你的建議反駁回去,即便是她正準備那樣做。因為在她的情緒沒有被完全表達出來之前,她更希望多表達自己的不滿情緒,而不是聽從你的建議。

(3)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

當孩子說出一些荒唐的想法時,家長不要急於阻止孩子的想法,讓孩子繼續他的訴說,我們才能找到這些想法背後的原因。

比如孩子說:“媽媽,我不想去上學了。”

如果家長說:“這個想法太可怕了額,你這麼小不去上學,你幹啥呀?小孩都要上學的。”這樣迴應孩子,可能你永遠也不會知道孩子不想上學的真正原因。

家長應該說:“是嗎?你為什麼不想上學呢?”

“上學沒意思,我也沒有什麼朋友,我很煩”

“你是因為沒有朋友才不想去上學的啊,確實很讓人傷心啊,媽媽小時候也遇到過這樣的問題.......”家長找到孩子真正的想法之後,接下來家長可以透過一則故事讓孩子明白一些道理。

第二個溝通技巧:理解孩子的感受

在跟孩子溝通的過程中,理解孩子的感受是最重要的一步。要想真正做到理解孩子的感受,家長就需要從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問題。

月月媽說,那天她跟孩子深談了一次,才知道,孩子那天是因為有好幾道題不會做,所以,就不想做了,孩子還說每次問她題時,她都有點急躁,讓孩子覺得有壓力,害怕自己沒聽懂挨批,孩子的這麼多想法都被她忽略了,說起來很慚愧。

如果孩子哪件事情沒有做好,很有可能孩子遇到了一些困難,甚至有些困難對於我們成年人來說都不值得一提,所以,才會被我們忽略。

比如孩子覺得寫10個漢字就是很難,他因為不熟練,會寫的很慢,甚至他會說:“這太多了,我不想寫。”這就需要家長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認同孩子的感受,告訴孩子:“這是有點難,媽媽很理解你。咱們先寫5個怎麼樣?”當孩子的感受得到父母的理解後,他就有了做事的動力。

很多時候,我們跟別人訴說自己遇到的困難,不是在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而是希望得到理解與支援,而這理解與支援就是我們解決問題的動力。

第3步.家長學會做一個旁觀者

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者清。當局者為什麼會迷呢?因為當局者深陷其中,難以自拔。這也是為什麼,當我們看到別的父母教訓自己的孩子時,總是覺得那孩子好可憐,那父母的方式有點過分了。而每次自己跟孩子發生衝突時,也是那樣難以自控,卻不自知。有時候,事情過去了,自己又後悔不已。

比如當月月說恨媽媽時。媽媽只需像孩子表達自己很傷心的情緒,然後,靜靜地看著孩子發洩自己情緒,媽媽很平靜,孩子也會平靜下來,如果此時家長也引爆了自己的情緒,那家裡可能又亂成了一鍋粥。

等孩子平靜下來之後,跟孩子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就像一個路人一樣跟孩子說:“媽媽看到你很煩躁,聽到你說恨媽媽,媽媽也覺得很傷心,很生氣,媽媽很想打你,但是我忍住了,因為媽媽愛你,媽媽不想傷害你,即便是你的話傷了媽媽的心。”相信孩子聽到媽媽這番話,一定會為自己的言行感到羞愧。

暴躁會引發暴躁,平靜定能製造平靜。而靜能生慧。

如果你希望你跟孩子親密無間,那麼就做一個理解孩子的父母吧,相信你也會收穫一個理解父母的孩子。

8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父母到底該如何讓孩子做家務呢?試試這幾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