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市面上林林總總的育兒書令人眼花繚亂,其觀點不一而足,大部分觀點大同小異,但有兩種觀點是完全對立互不相容的。

概括起來就是做一個虎媽貓還是貓媽?

貓媽卦的方法論是:父母要疼愛孩子,理解孩子,和孩子平等對話。目標是培養獨立樂觀自信有思考力的孩子。我相信這也是大部分家長孜孜以求的。與之相關的書籍有蒙特梭利教育法、《愛的教育》、尹建莉的作品等,這都是典型的“貓媽”。

而另一部分“虎媽”卦的教育專家的出現,主要是提出了一個“逆商”的概念,講父母嚴厲的必要性是因為:應該讓孩子在年幼的時候多受挫折,比如可以打罵孩子……讓受挫折、不被認同成為他們生命的常態,以此提高孩子的承受能力,以期他長大後可以承受更多來自外界的質疑和責罵。他們的出發點是也有事實依據的,比如有一些孩子因為承受不了學習壓力跳樓,又有孩子因為受不了老師打罵自殺……在血淋淋的事實面前,剛剛選擇了“貓媽”這條柔情教育路線的家長們不得不正視逆商這個概念,也不得不重新審視“貓媽”教育法:

平等的、尊重的、愛的教育培養出的究竟是溫室裡的花朵還是健康的小樹苗?愛的教育等同於溺愛嗎?還是應該相信“慈母多敗兒”“慣子如殺子”這樣的虎式教育觀?

當我正在被兩種觀念糾結和遊移不定的時候,有這樣一則新聞令我痛心疾首:一個高中男生被老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扇耳光扇到滿面掌印!男生默默的承受著,沒有反抗,連抵擋都沒有。!令我望之慾哭!!那孩子站在那裡比老師壯,比老師高,比老師年輕。如果他稍作抵擋都不會被打成那樣。可他沒有。或許有人會說那孩子知道自己犯錯了,應該捱打。可我想問問,在這樣美好的年紀的少年能犯什麼錯?要承受精神、身體雙重的羞辱?我們國家規定就算是對罪犯都不能體罰,更何況只是一個孩子?!難道這培養的就是所謂的逆商嗎?如果能夠承受不公正的待遇叫做逆商尚有可信之處,那麼把默默承受當眾羞辱叫做逆商就是滑稽了!魯迅說過:“不是在沉默中死去,就是在沉默中爆發。”在沉默中爆發的情況是存在的,我聽說有一個已經考上公務員的已婚男人路遇中學老師,跳下車把他打翻在地。這仇恨既長且深,這報復既有爆發力又有毀滅性,我們不希望看到。但更可怕的是:這孩子的心死了,從此不再有活力,不再有自信了。就像毛主席說的,“有些人活著,但他已經死了。”這是哀莫大於心死的死,是比肉體死亡更徹底的死。而這種死氣沉沉,低眉順目,逆來順受的活法和逆商沒有半毛錢關係。

所謂逆商是指人們面對逆境時的反應方式,即面對挫折、擺脫困境和超越困難的能力。

顯然,有怒而不敢言並不是一種逆商。這只是孩子的天性被粗暴的壓制之後消極的反應。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百害而無一利。所以,成為“虎媽”可以培養孩子逆商的說法是不可信的。打擊和責罵只會給孩子的自尊帶去傷害,而不會有任何正面的結果。請和我一樣的家長不要再在自己孩子身上做實驗了,我們沒必要逼迫自己成為一個“虎媽”。

不成為“虎媽”我們還是要解決培養逆商的問題。專家指出,逆商是和智商、情商並列的三商之一。我也認為抗挫折能力是一個人必須學會的能力。那麼我們該如何培養孩子的逆商呢?

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叫《我們為什麼需要體育精神》。寫的時候只是覺得練習一項競技體育有各種的好處,卻沒想到還順帶解決了我的這個困擾。練習競技體育有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培養孩子抗挫折的能力。有一位美國腦神經學教授就斷言:“如果你想讓你的孩子將來擁有一顆堅毅的心,就讓他長期從事一項體育競技比賽,並從中得到磨練吧!”他本人就是競技體育的獲益者。那就是摔跤。據他自己回憶,他用了一年時間學會不在練習中被摔哭,用了兩年時間學會不在比賽中被摔哭,用了三年時間才學會不在比賽失敗後哭,而是收拾起難過回到練習場上準備下一場比賽。

這才是真正的有生命力的能量。可以稱為逆商的素養。而這種能量,可以從競技體育中正向獲得。深入骨髓。他不以雞飛狗跳的家庭生活為代價,也不以冷漠的親子關係為代價,他只有好處,沒有壞處。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年代早已過去了,就讓它乾脆的過去吧!

新時代的親子關係必然是和諧的,溫馨的,長久的,也只有“貓媽”才能帶給孩子幸福的童年,並且教會他們應該學會的一切。

3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我的前半生——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