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隨著新時代的不斷進步,當代年輕人生活壓力較大、或者因婚姻不和而離婚,導致全面照顧和教育孩子的重擔落到祖父母那一輩身上,中國有佔5成以上的家庭都存在隔代教育,隔代教育也成為當代教育的普遍現象。

0-6歲是幼兒發展的關鍵期,是性格、習慣養成、心理、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重要階段,也是容易被忽視的發展階段。

一、隔代教育的優勢

1、給予幼兒足夠安全感和情感

祖父母多數都是退休人員有大把的時間,會把全部精力放在陪伴和照顧幼兒上,一方面填補了幼兒的情感缺失又給予幼兒開心快樂的童年,讓孩子在溫室中快樂的成長。

幼兒從3週歲開始入幼兒園,開始進入幼兒園環境陌生、身邊的人也不熟悉,幼兒極度沒有安全感,內心渴望見到那個他可以依靠的人,60%以上的寶寶都會哭著找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老人更是焦急的等待著孩子放學。

2、耐心足夠、育兒經驗豐富

祖父母是過來人,照顧孩子的耐心程度可想而知,不厭其煩的陪伴著孩子一起玩耍、認讀知識或者安撫幼兒的情緒,同時也會培養幼兒一些小習慣的養成、語言的鍛鍊和發展,對於幼兒的飲食健康方面的照顧也很全面。

現在是資訊化時代電子產品隨處可見,祖父母不會被電子產品所幹擾,全身心的為幼兒付出,會有計劃的安排幼兒一日生活的每個環節。

3、讓家長更專心的工作

祖父母照看孩子的細心程度是任何人比不了的,把孩子放在祖父母身邊照顧,有效的解決了孩子父母的困擾,孩子父母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不必為孩子在家吃喝以及健康問題而分心。

二、隔代教育的缺點

1、過渡“溺愛”

現在幾乎每家都是一個公主和小少爺,老人會把全部的精力和愛都給孩子,把孩子捧在手心上一刻也不敢放鬆,什麼事情都代勞、百依百順滿足孩子所有條件,從而幼兒會有自私、自負和霸道等表現。

如:吃飯追著喂到嘴邊、孩子出去玩滑板車跟著後面跑等;再就是老人照顧孩子很怕出現失誤,沒有辦法跟孩子父母交代,處處圍著孩子轉,孩子犯錯也捨不得批評教育,過渡的寵愛讓孩子養成了一些“壞”毛病。

2、限制孩子行為、孩子語言表達能力不強

兒童期幼兒喜歡探索新鮮事物,老人總是會一驚一乍的,不允許碰認為“危險”的事情害怕受傷、不允許跑怕摔倒,幼兒想象力豐富喜歡畫畫,怕髒。

比如:當孩子正興致勃勃的去追逐一隻小貓咪時,老人追在後面喊:“別跑、別跑等下摔倒了”或者孩子嘗試拿著剪刀模仿大人去剪東西時,及時被制止怕剪刀手等等。

這種行為導致孩子心理受到傷害,多半孩子會呈現出膽小、懦弱、想象力和創造力不強。

孩子無需語言表達伸手指某一個方向,祖父母早已準備好幾種任憑幼兒選擇,長期這樣孩子就懶得去說話來表達自己的想法,不合心意“哭”可以戰勝一切。再或者老人對一些新事物不瞭解,孩子提出問題時不能及時給予正確方向的引導,日積月累孩子也會失去探索新事物的興趣,表達能力得不到有效的發展。

3、家庭矛盾的產生

祖父母的教育觀點守舊不懂得變通,認為孩子吃好喝好、不哭不鬧方法就對了,很多教育方法已經不適於現在的社會發展,而年輕父母的教育觀是科學育兒,提倡孩子能夠德、智、體、美、德全面發展,雙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很容易激化矛盾。

董董是一名4週歲的小男孩,從小由外婆來撫養,爸媽只有每週末陪伴2天。董董不善於表達、注意力不集中,在幼兒園從不加入小朋友的活動,每天三餐不喂從來不吃。老師多次跟董董爸媽溝通,董董爸媽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後回家嘗試跟外婆講要培養孩子獨立自主,溝通中發生了爭吵,但考慮平時外婆帶孩子時間較多,最終以失敗告終。

二、如何規避教育觀不同的建議

1、尊重長輩、有效溝通

長輩長期與社會脫節不知道該如何教育引導幼兒,認為傳統方法是有效的,但心是好的希望孩子更好的成長。再者父母幫助照顧孩子完全是心疼子女,為減輕子女的心理負擔,她們不是免費的勞動力更不是保姆,要學會感恩同時為孩子做榜樣。

當遇到教育觀不同的情況時,可以先了解和嘗試理解老人的想法,或者可以避開孩子委婉的跟長輩溝通自己的教育觀點,要有理有據的說明長輩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最後達成統一對孩子的教育方向和方法,杜絕出爾反爾,避免因為不同的教育觀錯失孩子發展關鍵期,同時也規避孩子“搬救兵”的想法。

2、共同尋找科學育兒觀

透過書籍、影視劇中的情節中去尋找針對自家幼兒的教育方法,在一家人氛圍融洽的時候可以提出來,首先肯定老人的想法然後再列舉例項,這種情況下老人是會接受的,既保全了老人的面子又有效的解決了問題。

3、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

隔代教育已經成為當代教育的一部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對隔代教育幼兒成長的利弊問題也備受關注,所以作為幼兒祖父母、父母要提高重視程度,不要錯過幼兒發展的關鍵期,重視家庭教育觀,讓幼兒健康快樂的成長。

2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妹妹生了兒子怎麼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