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亂依戀的長期後果
在20世紀80年代早期,我的同事,在哈佛的依戀研究者卡倫·里昂-露絲開始通過錄像研究母親和6個月、12個月和18個月時的嬰兒的面對面互動的情況。之後,她在嬰兒5歲和7或8歲時再做一次錄影。這些嬰兒和母親都來自高危險家庭:他們全都符合聯邦貧困線,而且其中一半都是單親媽媽。
混亂依戀以兩種方式呈現出來:一組母親看起來似乎疲於應付她們自己的問題,已無暇顧及自己的孩子。她們總是在侵擾嬰兒,或者表現出敵意,她們會在拒絕嬰兒或者熱情迴應嬰兒的需求之間切換。
另一組母親似乎又無助又恐懼,她們大多表現得甜蜜又脆弱,不知道如何在親子關係中作為成年人的一方,又似乎希望她們的孩子來安慰他們。她們不會在歸來時和孩子打招呼,也不會在孩子難過時抱著他們。這些母親似乎不是故意這麼做的——她們只是不知道如何適應孩子,不知道如何迴應孩子給出的線索,因此不能夠安慰和肯定他們。
敵意或侵擾的母親更有可能在孩童時期被身體虐待或目睹家庭暴力,而那些退縮和依賴的母親更有可能經受過性虐待或父母喪失(而不是身體虐待)。
我很想知道父母為什麼會虐待他們的孩子。無論如何,養育健康的後代是人類的目的和核心意義。是什麼讓父母故意傷害或忽視他們的孩子呢?
卡倫的研究給了我回答:在她的錄影中,我看到孩子們變得越來越傷心、憂鬱、拒絕無法理解他們的母親;同時,母親在雙方互動時變得越來越沮喪、挫敗、無助。一旦母親不再把孩子看作可調和關係中的一員,而是一個令人沮喪、令人生氣、無法溝通的陌生人時,虐待的舞臺就準備就緒了。
大約18年之後,這些孩子都接近20歲了,里昂-露絲進行一項追蹤研究,看他們是如何處理問題的。那些在18個月時與母親有嚴重的溝通問題的嬰兒,在成年後面臨的問題包括不穩定的自我意識、自傷衝動(包括過分揮霍、不安全性行為、物質濫用、危險駕駛和暴食)、不合適的強烈憤怒、以及反覆的自殺行為。
卡倫和她的同事都以為敵對/侵擾的母親是兒童成年時精神不穩的最主要因素,但研究結果並非如此。情感退縮的影響才是最強烈和最久遠的。情感疏離和角色錯位(母親希望孩子來照顧她們)與對自我及他人的攻擊行為的聯絡特別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