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全民式的育兒焦慮,似乎已經深入到每個父母的骨髓,不管是底層平民還是社會精英,“雞娃”已經成為普遍現象,“內卷”、“階層固化”等詞語的流行,也在加劇父母的焦慮,好像孩子不能上個好學校就沒有出路,沒有未來,所以只能選擇“雞娃”這一條路。

說實話,作為一個普通家庭的父母,對此我也不能置身事外,也有焦慮,也為自己的焦慮買過單,而且付出過慘痛代價,因此我也有過許多思考,對孩子需要“先成人再成才”有著更深的感悟。而即使如此,在對嘟嘟的培養上,我也是不由自主地受焦慮潮流的裹挾,給自己和孩子都背上了一些包袱,雖然我也一直在努力更理性和平和一些。

那麼面對越來越激烈的教育競爭,以及“階層固化”的現實,作為普通家庭的我們該怎麼辦?

父母應該意識到,家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自立的人。

一直致力於教育公平的教育學教授楊東平認為,家庭教育應該以把孩子培養一個自立的人作為首要目標。

楊教授認為,父母應該把孩子培養成一個能夠自立,懂得生活、不畏困難,身心健康的人,至少不坑爹、不啃爹,不成為“空心人”。

楊教授反對搞激烈的應試教育軍備競賽,因為名校就那麼多,註定能上名校是少數,而且99%的孩子最終都是普通人,這是不爭的事實,不顧孩子的身心健康,讓所有的孩子都去擠上名校的“針眼”,不僅會傷害孩子,甚至可能會毀滅孩子,慘痛的教訓,已經太多了。

“上個好學校,好個好工作”,這是很多父母對孩子的要求,也是對孩子的期望,我想很多父母對孩子說過這樣的話:不好好學習,怎麼能考個好學校呢?不考個好學校,怎麼能找個好工作呢?不找個好工作,以後就只能受苦。

真的上不了好學校,找不到好工作,生活就會艱難,就會不幸福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很多普通人雖然生活艱苦,但是不缺少快樂,他們可能內心更平和、更坦然。而收入高的中產階層,有可能會更加焦慮。

“985廢物”的警示,別讓孩子只會做題。

“985廢物”是一些985大學畢生生的自嘲,這些985畢業的孩子們,從小就是學霸,可是當他們走向社會之後,發現自己除了擅長考試和做題,其他方面的能力很差,很難適應社會,於是迷茫、痛苦,開始頹廢、自暴自棄,以廢柴自居。

其實這些985、211畢業的孩子們,即使不是“廢柴”,也不見得比沒有上過大學的人生活得更好、更幸福。

那些沒有上過大學的人,因為早早經歷社會的鍛打,他們生存能力可能會更強,因為他們沒有思想包袱,只要能生存,我做什麼都可以,反而是一些名校畢業的,給自己的定位高,只能上不能下,當遭遇就業和生活挫折,不願意低頭,就會更加難以承受。

有一次假期親友聚會,表弟的妻子對我說,她對兩個孩子並沒有很高的期待,在該受教育的時候受教育,大了能養活自己就行。

姑姑家三個孩子,兩個女兒都是大學畢業,而兒子初中畢業就開始走上社會謀生。

表弟先是在別人跑運輸的大車上跟車,後來考了證做長途運輸駕駛員,再後來自己買了車搞運輸,多年下來,雖然收入不是太穩定,但總體不錯。他的妻子做保險代理人,家庭收入一年幾十萬,在縣城買了房買了車。反觀兩個表妹,雖然大學畢業,但是收入還沒有表弟高,多年買不了房,姑姑常常牽掛兩個女兒。

學歷真的不能與未來的生活掛鉤,有的時候,甚至會成為包袱。

有的高收入的程式設計師在遭遇中年危機失業後,可能會崩潰,因為不能接受工資低、不體面的工作。

有的名校畢業後,接受不了在現實中和在學校的落差,甚至一蹶不振,“985廢物”就是現實案例,一些名校畢業後仍然“啃老”的,就是因為只會考試,適應能力差、生存能力差,畢業之後只能在家啃老。

沒有人能夠預測未來,用過去的經驗,未必能培養出未來的人才。

楊教授說,教育應該是面向未來的,但是我們現在所有倡導的教育理念,父母們學習的育兒知識,對孩子的教育規劃,都是基於過去的經驗,但孩子未來要面對的是什麼樣的社會,將來科技發展會是什麼樣?各種職業分佈是什麼樣?沒有人能準確預測。

也就是說,我們按照過去的經驗培養出來的孩子,未必能在將來生活得更好。

隨著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很多舊的職業消失,一些新的職業會出現,知識也在快速地升級迭代,按過去的經驗塑造出來的孩子,能順利的立足社會嗎?誰能說得準?

現在,工廠裡大量使用機器人,人工智慧應用於各個領域,而機器比人更精密、更高效,在很多工作上,人根本競爭不過機器。而用做題培養出來的孩子,將來很可能就是個 “二流的機器人”,在與機器的競爭中被淘汰。

網際網路時代,應該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的人?

如果不搞應試“雞娃”,作為普通家庭的父母,怎樣培養孩子,讓他將來能在社會上順利立足,獲取自己想要的幸福?

在討論家庭教育時,楊教授提出,應該把孩子培養成自立的人,首先能養活自己;應該把孩子培養成不畏困難的人,能夠克服遇到的各種困難;把孩子培養成會學習的人,而不是會考試的人,因為科技和知識的更新太快,可以沒有學歷,但是不能不學習,適應未來的社會,必定需要終身學習。

在未知的將來,可能現在趨之若鶩的名校學歷不再重要,因為學習的途徑很多,資源也很多,大學裡的各科知識,在網際網路上都能找到,只要想學,不上名校也可以學到知識。而未來的招聘,可能只看能力不再看學歷,因為學歷並不代表能力。

所以,讓孩子會學習,愛學習,比僅會做題要重要得多。

而目前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普遍焦慮,把家長和學生逼瘋的作業,都想上名校的激烈競爭,不僅傷害孩子的身心健康,製造抑鬱症和空心人,而且在透支孩子對學習的熱情。

每年有那麼多孩子選擇離開這個世界,甚至發生父母與子女骨肉相殘的慘烈事件,每個父母都覺得那些事距離自己很遙遠,覺得是小機率事件,但是,發生在個體身上,就是百分百的悲劇。

人生是一次長跑,不是短跑,是否上名校和有好好工作,只是一個階段的狀態,並不能決定人生的成敗,不到最後,誰知道輸贏。

孩子只要能夠自立,能健康的生活,對於普通家庭來說,其實就是一種幸福。

3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大城市生一胎好還是二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