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孩子的成長從放手開始

精心計劃出生,0到3歲親自帶

準備要孩子的時候,我已經30歲了。在那個年代,30歲是一個很大的年齡,然後醫生警告過我很多次,說你年齡大了,要精心計劃一下,要不會有這個、那個的可能或者問題,我很擔心,所以女兒是在我精心計劃後才生的。

女兒出生後,從0到3歲一直是我自己帶她,期間有過一段時間請保姆幫忙,不過時間很短,也就最多兩個月吧,因為我在家和保姆一起帶她的時候還好,等我去上班,請保姆獨自在家帶她時,她就開始哭個不停。和我住同一個小區的朋友說:"你家寶寶(我女兒的小名)好有本事,從你走就開始哭,一直哭到差不多你回來。"所以她一直哭也不是辦法,加上那時她差不多快2歲了,所以我就決定送她去上幼兒園。到了幼兒園她也是哭,而且第一個月還生病,好在後來適應了,所以0到3歲,基本上是我自己帶女兒。

這個階段要說我有什麼重視的,那就是注重培養了她對書本的熟悉程度。

當時我們住的樓下,有一個小書店,然後每天我們都進去兜一圈,好像去玩兒一樣,看看裡面的東西,就出來了,基本上是這種狀態,很容易的,也算是因地制宜吧。這時她其實是看不懂書的,她只覺得好玩,所以說熱愛或者沉迷圖書,我覺得都不夠準確,應該只是熟悉。我也沒打算開始教她什麼,或一定讓她學什麼,更沒有教過識字。但這中間,我覺得有一個特別特別重要的東西需要和大家分享,就是需要讓孩子覺得,進書店看那些書,是生活中很自然的一部分。這比去教認字或看幾本書要好很多,因為書本、書店是自自然然在生活中出現的,然後慢慢在孩子心中就有了它們的位置。

3到5歲開始思維能力和責任感培養,並引入金錢的概念

3到5歲就是選好幼兒園,然後參與孩子的活動。

這個階段分國內和國外兩個部分。在國內的時候,當時為了讓她上幼兒園,我幾乎跑斷了腿。我工作的地方有個很好的幼兒園,可是我們戶口不在那個區,就不能進那個幼兒園,也是那個時候我才明白,原來戶口跟學區有關。

以前沒有孩子,不關心這些事情,然後去問那些有孩子的同事,聽他們如數家珍地介紹這個學區,那個學校,馬上嚇了個半死,覺得這裡面水好深啊,沒辦法只好選了一所高價的私立幼兒園,反正想一想,就這一個孩子。可是小學怎麼辦?好的小學我們還是沒有希望上,那出國吧,所以她四歲半的時候,我帶她來到了紐西蘭,紐西蘭是5歲上學,我女兒在上了兩個月幼兒園之後,就進入了小學。

回想一下女兒3到5歲之間,我和她一起度過的難忘時光,我想我做得比較好的是能尊重她的意見。

3到5歲的孩子,理性才剛剛開始萌發,他們的意見可能特別荒謬,沒有理性,所以說尊重他們的意見,很多家長是比較難做到的,但是我做到了,這對孩子形成完整的思維能力很有幫助。試想,孩子有自己的意見,他是不是大腦得思考,然後他向你表達還要組織語言,而且當他的意見被尊重她會很快樂開心,這些都促進他的思維能力一步一步地提高。

另外這個階段我覺得還要注重孩子責任感意識的培養,讓他在力所能及的狀態下,去負責自己的事情,學會一些自理。

5到10歲養成積極主動的性格

紐西蘭是5歲上小學,10歲小學畢業,學制跟國內稍有不同。所以5到10歲是小學階段,這個階段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年齡段,也是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所以我們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積極主動的態度,辯證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他們形成完整的思維模式和發展出他們自己處理問題的方法論,同時儘可能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5歲到10歲這個小學階段,又可分成小學低年級和高年級兩個部分。

低年級基本上是屬於性格養成的階段。俗話說6、7歲狗不理,意思是孩子6、7歲的時候,有太多問題,容易讓人煩,他不僅跟自己擰巴,跟父母也擰巴,因此有些教育專家稱之為第一個叛逆期。

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是孩子的性格養成,然後才可能說女孩子10到13歲之間,或者小一點8到13歲之間的時候(男孩會比女孩稍晚),培養出孩子積極主動的態度,也就是說,孩子他能自發自覺地做好自我管理。這很難的,需要去平衡,因為可能在家長不喜歡他做的事情上,他積極主動,家長希望他做的事情上,他不積極主動,不過我用隱惡揚善的方法很好地處理了這個問題。

人與人的差別主要就是思維模式的差別。5-10歲是孩子思維模式形成的時期,要讓他逐漸形成完整的思維模式,就是說一事當前,他從什麼角度去看待這件事情,然後如何對這件事情進行評價,得出自己的看法和結論。

思維模式決定一個人是否有遠見卓識,而對孩子來說,則直接決定了他上了中學之後的學習成績。進入中學後,尤其到上高中的時候,寫作的要求越來越高,要寫一篇文章得先有想法,想法從哪裡來?從思維模式來。等到那時才想到要建立完整的思維模式,就有點晚了,而且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養成一種習慣以後再改變,很難,而培養一種好習慣,越小越容易培養。

有人看問題比較悲觀,一遇事就說,"哎呀,不用試了,肯定不行";有的人思維比較理性,能看到事情有悲觀的一面,也有積極的一面;有人保守,有人盲目樂觀,這些都是從小形成的思維習慣,所以你希望孩子有積極主動的思維模式,要在他5到10歲之間去培養。

在孩子小學畢業前,除了要培養他積極樂觀的態度、完整的思維模式外,還需要注意訓練他處理問題的方法。面對這些問題,怎樣去應對?這個過程是需要學習的。

因為一個人如何應對問題,其實體現的是他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能不能辯證地分析和解決問題,而每解決一次問題又會反過來強化這些東西,所有這些都是融合在一起的,然後決定了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這些聽上去像哲學。

雖然我女兒在紐西蘭上的學校是不教哲學的,但是學校不教,並不意味著孩子就不需要。德國是有教哲學的學校的,我在德國生活過一段時間,所以我知道。

我很喜歡哲學,以前上學時學過的內容中,我覺得最有用的就是哲學,這門課當時我就學得很好,而且在哲學課上學的內容,我後來都用上了,沒有白學,沒有還給老師。所以哲學對人一生的影響都很大,孩子肯定會需要,不過我們要用孩子喜歡的方式,不動聲色地把這些東西教給他,這也是一種能力,做老師的能力。

最後我所做的,也是最簡單的,就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只要孩子喜歡讀,那就讀吧。行萬里路,只要去行就行了,不一定非得出國,設定好去這裡,去那裡,遠的近的都行。由於女孩跟男孩在發育上有差別,養男孩的家長,可以在這年齡段上再加兩三歲。

10到12歲完善豐富精神世界

10到12歲的孩子,理解力更強了,所以父母要去完善他的精神世界,提高他的辯證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決策能力和對社會和家庭的理解。現在很多10到12歲之間的孩子都忙補課,但是當時我和女兒也很忙,我們是忙著去這、去那,還看了很多的電視,然後一起討論電視故事的情節,所以我們是在忙著完善精神世界。辯證思考就是認識到事情不是唯一的,最起碼有兩面,有的時候還有多面性。要有批判性思維,辯證思考的能力就必不可少,電視內容是密切反映社會現實的,當我們一次次進行討論的時候,孩子的思辨能力和對社會現實的分析能力就得到了訓練。

蘇格拉底說,教育是點燃,是燃燒,不是裝船。

意思是所有的學習和教育,都是為了點燃一個人內心中的那把火,而不是拿來把他塞得滿滿的,塞得他一點興趣都沒有了。

我對這一句話再認同不過,所以我做的所有事情,都是為了完善我女兒的精神世界,點燃她,而不是裝船。

那怎麼能夠知道你是在點燃一顆年輕的心呢?

就去看看你給他安排的很多東西,他做的時候有沒有興趣,如果他眼神不聚焦,眼底沒有神采,或者說一副疲憊、愛理不理的樣子,那就意味著你不是在點燃而是在裝船,你做的只是一個搬運工的工作。

如果在孩子10歲到12歲時,你也能夠做到我做的這種狀態,那麼,你的孩子去上這個名校,獲得那個獎學金,就不會有問題了。我的女兒,正是在12歲的時候,得到了女子私校的獎學金;在13歲的時候,又跳級一年半,跳到另外一個同樣有獎學金的私立學校上高中;然後剛到16歲,就考上牛津大學和常春藤大學,而且是全額的獎學金。

青春期要避其鋒芒,正確引導孩子的能力

13歲以後孩子就進入青春期了,到14、15歲的時候,女孩子已經相當的成熟,當然男孩相應會晚點。青春期的孩子,尤其是女孩子會有蠻多問題,情緒也不會太好,所以你不需要每天早晨問她,"覺得怎麼樣啊"。如果她早晨起來的時候,自己正擰巴呢,肯定對你沒有好氣。這種時候我勸你不要生氣,因為你這句話就不該問。你天天跟她在一起,應該不需要問,就知道她怎麼樣,所以這個話是多餘的,孩子當然也是一樣的感覺。我自己曾經被女兒說過一次,"你看不出來啊",想想也是,我都看出來了,還故意問,也是自討沒趣。

曾經有家長跟我抱怨說:"明明是我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現在才12、13歲,門就要鎖起來,不讓我進了,以前都是隨便什麼時候想進去就進去的"。我勸她說,在我女兒很小的時候,進她房間就要敲門了,都不是現在才開始,敲門也是尊重人權嘛。為了敲不敲門這點小事,跟他起衝突,沒必要啊。再說了,孩子青春期,是他學著自己長大的過程,需要一點隱私很正常。

當然作為母親,一手帶大的小孩,現在對你關門了,心裡肯定不是滋味,我也經歷過這個,就是那種好像要把你的肉切開的感覺。但是孩子會吃飯了要斷奶,青春期是孩子的另一種斷奶期,我們需要給孩子留出自己的空間。

有一次我心裡特別難過,因為在國外孩子13歲以後,就可以有自己的銀行卡,所以她向申請要辦一張。原本一起的銀行賬戶,現在分開了,雖然每個月我都往上面打錢,但看不到她有多少錢的時候,我心裡還是挺失落的,後來想想這也說明孩子長大了。

所以孩子青春期之後,父母要捨得跟孩子親密有間,在你們中間留出空間,這樣不僅可避免很多你們之間不必要的矛盾,更關鍵的是給孩子留出了足夠的成長空間。

跟青春期孩子相處,第一步是親密有間,第二步是避其鋒芒。

孩子14、15歲了,青春的荷爾蒙高漲;而我們從40歲以後,荷爾蒙就開始下降了。如果一心想著跟孩子爭長短,只能兩敗俱傷,成為他成長的阻礙。怎麼辦?當你看到孩子有火蹭蹭往外冒,或者你自己看孩子不順眼的時候,你要趕緊躲開,避其鋒芒,避免你們兩個起爭執。

如果爭起來,你贏了,而你的孩子長到14歲,居然連你都爭不過,只能證明他還不太行;相反如果你輸了,我倒要恭喜你,因為證明你的孩子終於比你強,比你有出息了。不過因為輸了,可能你心裡也不一定開心,所以最好的方法是避其鋒芒,順應他往上勃發的生命力,不再跟他交手。

你可以給孩子找一個能發揮的地方,把他每天蹭蹭往上漲的青春期能量,往一個正向的方面引,比如引導在學習上,社會活動中等等。這叫借力,叫順勢而為,是用一種智慧去面對孩子青春期的方法。

這種借力的方法難度是比較高的,你需要了解你的孩子,知道他是怎麼樣一個人,他目前以什麼為中心,願望是什麼?然後才好借力打力。

如果你的孩子比較容易被激將,你正說,他不會去做,你就可以反說,"啊,不要試了,這個太難了"。他可能就會說,"我覺得這個不難,我要試一下"。當然這種方法對那種不受激將的孩子沒用,可能你一說別做,他就同意了。借力的方法為什麼難,為什麼說需要智慧,就是你一定要了解你的孩子,看得清"勢"才談得上因勢利導。

做到了"親密無間"和"避其鋒芒",你還要做第三步"逐漸放手",才可能讓孩子加速自我成長、自我完善,順利度過青春期,最後擔負起一個成年人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其實逐漸放手是孩子成長中的一種必然,不管你放不放手,最終你都要放手的。

唯一不同的是,親子關係不好的,從12歲起,就開始往外拒絕你,不理你了;親子關係好一點的,會等到14、15歲,才開始慢慢跟你疏遠,所以倒不如主動地去放手。

逐漸放手要記著一點,就是不要衝在孩子前面,而要在他後面默默的觀察,當他實在衝不上去的時候,就幫他一下,但千萬不能居功自傲。有些家長尤其是爸爸這一點做得特別不好,比如孩子說,"不要你弄,我自己能做",連賭氣帶證明的自己衝了,結果衝到快到頂的時候,衝不上去了,然後爸爸出手去幫忙,幫上去了。但有的爸爸不會到此為止,為了向孩子證明一下他不行,偏要補一句,"看看,我就知道你沒有我不行"。那你真的是希望孩子不如你,他沒有你就不行嗎?為什麼非要去搶自己孩子的功勞啊!默默的當一把人梯不可以嗎?還有的媽媽,孩子需要做一個決定,然後她幫了孩子,她最後還要去強調一下,"你看,還是老媽看得準吧"。這些話都是在洩孩子的氣,所以不要說了,如果希望孩子行,那你就要讓他感覺自己不行,即使他可能還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在我女兒的成長中,要說我做了很多事,好像我也沒有,如果非要說我做了什麼,可能就像駕駛帆船,船在水面,我只是去了解了風向,再根據風向去升帆、滑漿,然後船自己就輕輕鬆鬆往前走了,如果你也能找好自己孩子的風向,我相信也能像我一樣輕鬆地就讓孩子駛向成功。

8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給孩子講大腦的故事:小孩子情緒失控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