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舊迎新打卡挑戰活動#
“哭是沒用的。你慢慢哭,哭好了再來跟我商量。”
多少媽媽對孩子說過這句話?
當你說這句話時候,孩子的反應是什麼?
不知你有沒有感受到,媽媽的話裡透露出一種冷漠。
第一,小孩子很難準確地表達自己的需求。
孩子有什麼需求,除了讓他自己說,更多時候需要父母去觀察、去思考。
第二,媽媽可能會認為,“我也沒有不接納孩子啊,我都說了哭好了再來找我,既沒打她也沒罵她,更沒有不准她哭。”但是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哭的時候並沒有得到媽媽的安慰,這其實就是媽媽的不理解、不支援、不接納。
打個比方,我們大人有時候也會很難過,會想找個親近的人發洩一下,期待得到一些安慰。這時如果那個人說,“行,你自個兒去哭吧,哭好了我再跟你說。”想一想:你會是什麼感覺?這裡有對情緒的接納嗎?
如果父母不接納孩子的情緒,孩子也就很難接納自己的情緒。當孩子經歷消極情緒的時候,說不定也在想:我也不想哭,可是我停不下來啊,媽媽又不來幫我。這種感覺真的很糟糕。
因此,當孩子有負面情緒的時候,父母不要把它當成麻煩,而要當成一次和孩子建立情感連結的機會。只有我們做一個有同理心的父母,孩子才會在他不開心的時候來尋求父母的幫助。哪怕父母並不能馬上幫他解決問題,但是對孩子來說,父母在這個時候給他的心理和情感上的支援,是非常重要的。
媽媽因為不想看到孩子哭,便否定了孩子的情緒,但是孩子並不會因為媽媽這麼說就停止哭泣,覺得媽媽說得對。
如果媽媽代入孩子的處境,就能夠理解孩子的情緒:我心愛的玩具壞了,我真的很傷心,一個新的玩具並不能替代原來的玩具,我再也不會有同一個玩具了,雖然哭並不能讓我的玩具回來,但是我需要用哭來表達我的情緒。這就是孩子的心理。
這樣的例子很常見。媽媽自認為在安慰孩子,其實並沒有理解孩子的情感和需要,孩子當然會不依不饒地哭鬧。
如果父母能夠用同理心去理解孩子的心情,優先照顧孩子的情緒,而不是急著解決問題,讓孩子停止哭泣,會怎麼樣呢?
“寶貝兒,你心愛的玩具壞了,我知道你很傷心。來,讓媽媽抱抱。”這時,我們必須真心實意地理解孩子,並用自己的身體語言或語氣來表達自己對孩子的理解。這才是有同理心,這才是對孩子情緒的接納。雖然玩具壞了是一個無法改變的事實,但是媽媽可以說出孩子的願望,“我也希望這個玩具沒有壞掉”,或者說出這個玩具曾經帶給孩子的歡樂。只有接納孩子,孩子的情緒才會慢慢平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