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一個接一個地拿出玩具在孩子的面前砸,每砸一個就問一次:“學不學?”
孩子很驚恐,不斷搖手說不要,哭聲被全然無視。
他是心疼自己的玩具?還是...他在驚恐自己殘忍的父親?
孩子的母親說,知道這樣教育是不對的,但是自己沒有其他辦法讓孩子學習,只好出此下策。
這一段話勾起了無數家長的心酸,哪個當爹媽的不想和孩子好好說話?
這個影片引起淅爸反思的是:是什麼阻礙了父母拓寬自己的育兒方式?
大家好,今天是育兒影片的第31期,我是善於剖析孩子問題,還把問題父母答疑解惑的淅淅爸。
小時候我也是個熊孩子,經常會遭受父親的打罵教育,有一次不學習,爸爸在我面前把心愛的足球給切成了兩半,從此就不碰足球。
這個事情我一直記得,後來提起這件事,老爸的回答有點無奈、有點自責,還有點自豪:“不這樣做,你當時就翻天了。”
後來到我當了爸爸,對著淅姐我也曾用過類似的方法讓她聽話。
如果你問當時的我或者我父親,大機率會收到這麼一份回答:“不這樣做,孩子聽不進啊!”
現在我會有N多種不傷孩子、不傷自己錢包、平心靜氣的方式贏得孩子的配合。而做到這種改變,其根源在於打破圈層。
一、阻礙我們拓寬育兒思維的圈層壁壘。“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所描述的就是圈層文化,而圈層壁壘是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圈子,圈子裡面是一個世界,圈子外面又是一個世界,圈裡圈外的世界迥然不同,所謂的“圈層壁壘”就是這個隔開“圈內人”和“圈外人”的壁壘。
舉個例子讓大家能更快理解。
現在你的孩子沉迷網路遊戲,除了打罵你想不到其他方法教育孩子,打罵完之後又會愧疚想要彌補,直到有一天孩子叛逆得不要不要的,打罵已經不起任何作用,你會怎麼做?
父母A選擇把孩子送到戒網癮機構;
父母B會認為孩子已經無藥可救放棄了;
父母C會用更兇狠的方法教育孩子;
父母D,會求助於心理諮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
促使了這些父母做出不同選擇的原因,是他們在無計可施的時候,接觸到的新的圈層是什麼,即他們身邊的其他父母應對孩子的方式、例子。
如何打破育兒思維的圈層壁壘,讓父慈子孝成為現實?打破圈層壁壘,如果從上述的字面意思來說,那就是“拓寬自己的圈子”,本質上來說是沒錯的,但我們往往會忽略了以下幾個要點:
一、是否有打破圈層的意識和決心。
“拓寬圈子”是一個人盡皆知的道理,一些父母處於道理都懂但是不去做的境遇,究其根本,是沒有打破圈層的意思和決心。
很明顯,那些把孩子送到戒網癮中心的父母,是被現實逼到走投無路,必須下定決心,而大多數的我們處於可選擇的階段,總是在“盛怒=》愧疚=》補償=》心安理得”的迴圈中度過。
二、是否有打破圈層的方式。
在《西遊記》中,孫猴子如果不大鬧天宮,就不會有後來的西天取經,成長為鬥戰勝佛。他也不過是希望從妖到仙的破圈罷了。大鬧天宮和西天取經,是他所經歷的兩種不同的破圈方式。
那麼,在有意識有決心突破現有育兒圈層的情況下,我們可以選擇什麼樣的方式?淅爸給出三個快捷方式。
1. 參加專業育兒培訓班、育兒講座。
這種方式的優勢是快捷高質量,缺點是費錢費時間。
2. 利用網路,學習育兒技巧。
這種方式的優勢是傻瓜式,基本上作者所分享的內容會偏向技巧性,可以拿來就用;
缺點是需要加以辨別,包括辨別作者的專業度以及所提供技巧是否適合自家孩子實際情況。
3. 多讀書,尤其是理論、心理分析層面的書籍。
讀書使人明智,淅爸讀了那麼多的育兒書籍,總結起來真正能改變一個人的育兒思維圈層的,偏偏是那些偏理論性、偏心理層面的書籍。
例如我多次提及的《自卑與超越》、《挑戰:孩子》等書,其中並沒有給出太多的育兒技巧,而是透過一些案例來分析形成出現問題的原因,從思路上指導父母們可以怎麼做。
讀書又被譽為站在巨人肩膀上看世界,透過書籍與前輩能人有思維的激盪,那簡直不要太划算了。
最後做一個提醒:沒有任何一位前輩大V的理論,可以保證絕對正確,那些能把孩子教好的“別人家的家長”,都是博採眾長而又願意結合實際去思考、去實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