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俗語:棍棒底下出孝子!
有些家長也認為,孩子的教育需要從小抓緊,有錯就應該得到懲罰,打罵孩子只要出發點是好的,那麼就理所應當。
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千千萬萬,打罵是最不可取的,教育還是需要講求方式、方法。甚至,有的家長即使內心知道這種教育方式不可取,仍然不改變,這是為何呢?
一、父母打罵教育孩子的幾方面原因:1、傳統教養觀念
不可否認,在中國的傳統的教育觀念中,"棍棒教育"是真實存在的,而類似"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等的觀念對我們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傳統文化親子關係中父母永遠是高高在上的,而不是與孩子平等相待的關係,很多家長也會因此潛意識裡帶有對孩子的操控欲。
2、家長的自我情緒管理問題
有的家長自我情緒管控能力不佳,將工作生活中的不如意帶回家,孩子成為了他們的出氣筒,成為家長負面情緒宣洩下的犧牲品。
家長因在其他地方無法獲得的成就感,企圖在孩子身上獲得,企圖讓孩子對自己百般順從,聽號司令,一旦孩子的表現不如人意,家長的懲罰就會隨著加倍成長。
3、受原生家庭的影響
環境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即使很多時候我們總有意地擺脫原生家庭的問題,但是有些東西越是躲避,越會根植於內心深處。
當那些遭遇家庭暴力的家長遇到不聽話的孩子時,家長潛意識下就會套用原生家庭的管教模式。
4、懶惰教育
因為打罵教育最方便,見效也最快,可以讓孩子快速地"服從"。因此,每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偷懶的家長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處罰孩子。
其實關於懶惰的"棍棒教育"並不單單在中國,幾乎在全世界的每個國家都有孩子受著家長的打罵。
而與此同時,也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這種體罰背後的危害,包括美國將每年的4月30日就被稱為"國際不打小孩日",法國也通過了《反日常教育暴力法》,禁止"日超教育暴力"等等。
父母可以有特權,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來教育自己的孩子,但是,體罰卻未必是最好的。
更何況,打孩子真的能實現教育的目的嗎?其實未必,從某種程度來說,不僅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還會給孩子的身心帶來嚴重的傷害。
二、體罰孩子的危害1、給孩子的身體帶來創傷
成年人的力氣是遠遠超乎孩子的,特別是在失去理智的時候,人對自己的控制就會失去尺度,有的家長一生氣,對待孩子就像仇人一般。
孩子認錯也就作罷,一旦孩子反抗或屢教不改時,這種打罵會更甚,甚至失去理智不能自控。
而孩子的遭受了家長所帶來的皮肉傷很多時候不敢過多的言語,有傷口疼痛也不敢表達,甚至給身體留下了永久性的傷害,家庭的悲劇孩子的未來也許會因此毀掉。
2、給孩子的身心帶來創傷
身體的創傷也許可以通過時間和醫生治癒,但心理的傷疤即使看不見,也有可能是永遠無法癒合的。
如果孩子經常捱打,時間長了,孩子一看到家長,就會感到害怕,不敢接近。這種教育之下,看似孩子變得"聽話"了,家長也省事了,但孩子的內心也許早已傷痕累累,甚至極容易養成自卑、懦弱、毫無主見的性格。
鄰居家的孩子曾經因為一件小事,看電視與爸爸搶遙控器的原因,被阻止後大哭了起來,爸爸被吵得不耐煩覺得孩子不聽話,應該受到教訓,想著"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就對孩子施加了暴力,而孩子的媽媽並沒有了解事情的經過,沒有進行阻止甚至也附和著說:"就是,不聽話就該打,不打不成才。"
結果,從那以後,孩子變得膽小、懦弱,顯得畏畏縮縮,知道後來看了心理醫生,孩子對這件事情記憶尤深,他的父母才後悔不已。
3、影響孩子的智商發展
除了身體、心理的傷害之外,經常被打的孩子很大機率會變笨。
美國一位著名的大學教授茅瑞•斯特勞斯教授曾釋出了一項研究發現,他以美國經常挨父母打的幼兒和同齡人做對比,發現常捱打的孩子平均智商比常人要低兩到五分。
捱打為何與智商高低掛鉤呢?研究者是這樣說的,長期因捱打而造成的精神緊張會引起孩子創傷後應急障礙綜合症,從而影響孩子智商的發育,甚至會影響到孩子的認知能力、情感接受能力等等。
4、給孩子的未來帶來陰影
很多研究都表明,家庭暴力現象會代代相傳。這並不是基因遺傳的因素,而是父母親的暴力行為會在潛移默化中植入孩子的內心,主導孩子在家裡和在社會上的行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行為的楷模,人生諸多價值觀、認知的開啟者。這種楷模的作用在好的行為上是如此,在錯誤的示範上也是。
這也是那些被打罵長大的孩子,成為父母之後將這種教育模式延續到他們的孩子身上的主要原。
在我們的日常家庭生活中,孩子犯錯不聽話都是常有的事情,而遇到這種情況的家長又不能打罵來解決問題。那麼在孩子犯錯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三、不打罵如何教育孩子1、耐心了解應該走到動手動口前
當你氣急攻心時,在面對孩子總能挑出千百個錯,更何況當孩子不聽從管教時。建議爸爸媽媽們先冷靜下來,嘗試著多一分耐心,與孩子多多溝通。
當負面情緒蜂擁無法控制時,就先給自己冷靜的時間,暫時先離開現場。也許冷靜過後,就會發現孩子的行為並不是多大的問題,釋放過多的負面的情緒後,也能更好地與孩子進行溝通。
2、用平等的心態對待孩子
有些家長總希望在孩子面前樹立權威,總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態與孩子溝通。而聰明的家長則能夠真正放下身段,尊重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將孩子當做成年人、當成朋友一樣給予尊重。
作為家長我們要更多地給孩子自己做選擇的機會讓孩子自己做決定,而不是總對孩子頒發命令,對孩子說"不"。特別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加,更需要家長的適當放手。
3、讓孩子去體驗
當講道理、溝通都無法達到讓孩子聽從時,家長不妨適當放手,讓孩子自己去經歷,無論成敗,讓他們明白自己需要承擔後果。不撞南牆不回頭,孩子只有自己遇到難題,遭受挫折之後,才能深刻領悟家長的意見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多用發現美的眼睛看待我們的孩子,多發掘孩子身上的優點與長處,經常對孩子進行鼓勵和表揚。
我們尚且不是完美的孩子,為何要要求孩子成為沒有缺點的人呢?
教育好孩子,是父母一生都需要不斷進修的課程,而不管孩子如何成長,作為父母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做好榜樣,言傳身教才是最好的教育。
好的家庭教育就是孩子成功的開始,培養教育孩子是一項大工程我們也都是第一次當父母,也難免會犯錯,難免有做得不好的地方,這都沒關係,只要我們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有了問題想辦法解決了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