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曾聽老人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講的是一個人三歲的時候什麼品性,長大了就是什麼品性。7歲的時候是什麼品性,到老都是這樣的品性。

雖說有些絕對,但還是有一定的道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一個人的性格養成基本是在童年,長大以後的確比較難改變。

也有人說,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講的是人多的地方,可以看見形形色色的不同品行的人。

有些人溫厚敦良,有些人陰險狡詐,有些人開朗樂觀,有些人鬱鬱寡歡,有些人為人處世合乎常理,但也有人會做出令人匪夷所思的事來,那麼這些眾生相可以從他們的童年看出端倪嗎?

答案是肯定的。心理學著作《療愈你的內在小孩》這本書告訴我們,我們每個人內心中都有一個孩子的狀態,也就是我們的內在小孩。

本書作者施琪嘉是德中心理研究治療院主席,也是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的教授。他在幾十年的心理治療工作中發現,很多人的消極自我都來自於童年,來自於這個有創傷的內在小孩

所以一個人的童年是灰暗的痛苦的,他的內在小孩是灰暗痛苦的,那他成人後的一言一行也會帶上灰暗痛苦的烙印。而一個成人的痛苦無助等負面情緒的困擾,也可以從他童年長成的內在小孩中找到蛛絲馬跡。

下面我們根據書中內容解讀一下什麼是內在小孩,內在小孩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以及我們該如何對待自己的內在小孩。

1.什麼是內在小孩

《小王子》說:每一個大人都曾經是個孩子,只是我們忘記了。每個人都是從呱呱墜地的嬰兒慢慢長大成人。

在生理上,我們的身體會漸漸褪去嬰兒肥,胳膊腿腳會越來越長,越來越強壯,最終以一個大人的成熟形象行走於人世間。

然而我們的心理,童年時的所有人和事帶給我們的感受,也會慢慢塑造出一個小孩,他的身上儲存了童年幾乎所有的喜怒哀樂。

與我們的身體不同的是,他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長大,而是永遠像一個小孩一樣躲藏在我們的身體裡,躲藏在我們內心的角落,這就是我們的內在小孩。

在印度,你會看到一件很神奇的事情。一頭能輕鬆舉起10個人的大象,竟然會被一根小小的鎖鏈給拴住。

這裡的馴象人用的是一種古老的方法:當大象還是一頭小象的時候,就用一根小小的鐵鏈拴在柱子上。小象力氣太小,拼盡全力也無法掙脫鏈子。反覆幾次,它就接受了現實,不再掙扎了。

若干年後,雖然小象已經長成大象,它的力氣足以掙脫鏈子,但是它一輩子都被一根鏈子拴著。因為,雖然它的身體已經長成一頭大象,但是它的內心依然還住著那頭無法掙脫鐵鏈的小象。

施佳琪老師也在《療愈你的內在小孩》這本書講到一個例子,說一個楚楚動人的女孩,經常被別人誇獎她的美貌,然而她自己卻從不認為自己漂亮。

因為小時候她的父母經常說她醜,所以她從小就對自己長得醜堅信不疑,哪怕她的身體已經綻放成一朵花,她心裡還是住著那個認為自己是醜小鴨的內在小孩。

所以一個人哪怕長得五大三粗直至垂垂老矣,他的內心都還有個長不大的小孩。很多時候,他的思想情緒都和這個內在小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2.內在小孩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

最近大家都說,2021開年最大的瓜是鄭爽代孕棄子的傳聞。有人扒了她的成長經歷,從中我們瞭解了她的童年。下面我們就以她為例說說內在小孩對成人生活的影響。

鄭爽的童年是在母親逼迫下,不停地學習各種才藝的日子中渡過的。當別的孩子在玩泥巴,捉迷藏的時候,她在各個藝術班來回奔波。

4歲的時候,當別的孩子還在幼兒園跟老師丟手絹,她已經登臺表演了。然後5歲就參加電視節目了。她的童年,與其說是勵志的明星成長史,不如說是沒有童年的悲催的血淚史。小時候的她,沒有盡情的無憂無慮的玩耍,她唯一的娛樂是週六晚上和表姐玩兩個小時。

所以她的內心住著一個缺乏玩耍的小孩。施老師說,一個不被允許玩耍的孩子,他內心的心理空間可能就沒那麼大。

玩耍可以擴大一個人的內心空間。內心空間大,意味著你有更多的妥協能力、抗頓挫能力和反思的能力。也就是會考慮別人的感受,比較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緒。

而長大後的她在《花兒與少年》的節目中,幾乎成了低情商的代名詞,她不善與人交流,不懂人情世故,甚至不懂禮貌。在做美食直播的時候,也顯得很不敬業。

鄭爽12歲的時候,獨自一人到四川成都舞蹈學校跳級上初一,她哭了很多次,不明白父母為什麼要拋棄自己。

孤單無助的她,在日記裡寫:“真的好想媽媽,我就像一隻小鳥,等待母親的溫暖大翅膀蓋著她,蜷縮在媽媽的懷裡。”從此,她的內在小孩又有了缺乏陪伴的陰影。

施老師在書中指出,缺乏陪伴的內在小孩有兩種表現,一種是特別粘滯,形成粘滯型依戀關係。另一種是特別害怕分離,形成害怕型依戀關係

而她在與張翰的戀情中呈現出來的正是害怕型依戀關係。她爆出自己因為害怕張翰嫌棄自己而去整容,但張翰說自己並不在意。當張翰打算和她結婚的時候,她卻單方面提出分手。

施老師說:早年缺乏父母陪伴的經歷會內化在心裡,在成年後處理現實關係中,他會認為沒有一段關係是值得信任的。他會認為,“我現在得到的親密關係遲早都會被分離,所以我先主動把它分離掉。”

所以關係越親密,就越害怕,越想先逃離,避免別人帶給自己傷害。

鄭爽的媽媽對她要求很嚴格,極少誇獎和肯定她。她要求女兒要有狠勁,處處拔尖,對“知足常樂”嗤之以鼻。所以久而久之,讓母親或者說讓評判者滿意,幾乎成了鄭爽最大的使命。

她媽媽說女兒“她很怕老師。所以老師就很喜歡她,覺得你很乖。老師對她不滿意了,她就更怕了。”她也害怕走上舞臺,有電視臺來選人上節目,她就低頭彎腰躲向最後一排。最害怕的還是參加比賽,總說著“媽媽,我肯定倒數第一”。

《療愈你的內在小孩》中說:不管父母怎麼對孩子,孩子都會認為,不是父母的錯,而是我的錯,是我自己不夠好 。

在缺少誇獎的條件下形成的內在小孩是自卑的。所以長大成名後的鄭爽極度怕長胖,怕不夠漂亮,暴瘦、整容,一度在真人秀節目中情緒崩潰。

佛洛依德說:一個人童年時期的經歷雖然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而逐漸被淡忘,甚至在意識層中消失,但卻會頑固地潛藏於潛意識中,對人的一生產生恆久的影響力。

鄭爽的童年經歷潛藏在她潛意識的內在小孩中,不斷影響著她的一言一行,重複著童年時形成的內在小孩的關係模式,做出讓人大跌眼鏡的事,於是不少人大呼鄭爽“瘋了”。

除了鄭爽的內在小孩型別,書中還分析了很多其他型別的內在小孩,讀者們可以對照自己的情況,按圖索驥,輕鬆地描繪出自己的內在小孩的模樣。

3.如何對待自己的內在小孩

從前面的例子,我們瞭解到內在小孩對我們的生活有著很大的影響。那麼,我們該如何對待自己的內在小孩呢?怎樣療愈內在小孩的創傷呢?

《療愈你的內在小孩》告訴我們要了解我們的身體,明白心理帶給身體的影響,要多閱讀哲學書籍,多冥想,重視夢的隱藏的寓意,還有透過別人觀照自己,這樣我們就能撥開層層迷霧,找到現實和內在小孩的關聯,找到創傷的源頭,把內在小孩和現實自我和諧地整合起來。

其次,接納和安撫我們的內在小孩。我們在看見內在小孩的過程中發現,我們的原生家庭,我們的父母帶給我們很多傷害。東野圭吾在《時生》一書中說:“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

武志紅老師也說,歸因,不是為了歸罪。我們的父母只是普通人,幾乎沒有完美的,不會給孩子造成一丁點傷害的父母。

愛是一個很高階的技能,有些父母沒有很好地掌握這項技能,沒有很好的愛的能力,這是無可奈何的事,只能接受它,在內心與父母和解。

然後告訴內在的小孩,這不是你的錯,從此以後,長大了的自己會好好照顧你。

最後,可以積極建立更好的關係去覆蓋曾經千瘡百孔的過去,進行積極地療愈。學會自我釋放,自我認同。比如請求父母、心理治療師的幫助,比如找到一個好朋友,好伴侶,溫暖的良好的關係會滋養內在小孩,讓它健康飽滿。

4

榮格說:“內在小孩是一切光上的光,是治癒的引領者。”《療愈你的內在小孩》這本書帶著我們踏上尋找自我,尋找內在小孩,並且向內療愈的旅程。

限於篇幅,書中還有很多精華內容無法一一盡述,如果你在生活中身心俱疲,建議你好好看看這本書,也許它會讓你有所啟發,幫助你活出強大、自信、內在安穩的自己。

3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你不必一直用“太貴了”來拒絕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