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應國家防疫的號召,相信不少家庭在今年新年都會選擇原地過年。那春節七天假期,如何“勞逸結合”,既把年過好,把孩子陪好的同時,爸爸媽媽們也可以在難得的假期中放鬆愉快地度過呢?
在探討怎麼陪好孩子之前,我想說,爸爸媽媽們要先學會陪好自己和家人。
之前有不少媽媽說:我知道要好好陪孩子,心裡想的也是每天要抽出時間陪孩子玩,但是實際玩起來的時候,我就很容易煩躁,也經常因為陪孩子陪著陪著就發起了脾氣,和家人之間也經常因為育兒觀念不同而爭吵,養個孩子身心俱疲,這時候能怎麼繼續陪孩子呢?
每當遇到這個問題時, 我都會問對方:你上一次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是什麼時候?
通常得到的答案都是:好久好久沒有自己的時間了,當媽後哪怕有一點兒時間都恨不得和孩子黏在一起,時間都用來陪孩子了。
如果在陪孩子的時候,你也有感到力不從心或者是疲憊煩躁的時候,請不用自責,也不必強迫自己繼續陪下去。
這時候完全可以先把孩子交給家人,到房間或者是一個相對獨立和舒服的空間,讓自己先喘口氣,哪怕是閉上眼睛做幾個深呼吸,或者是就躺在床上休息一會兒,甚至是打個電話向你信任的人傾訴一下此時此刻的感受,等“滿血復活”了,再繼續陪孩子。
如果說,家裡只有媽媽一個人帶孩子,也不是隨時有人可以來換手時,媽媽可以定期給自己一個蓄杯的時間。
例如:每天安排20-30分鐘自己的時間,或者是每週有一個固定的獨處時間,可以自由外出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和好朋友約會聊天,逛街或者是參加一些自己喜歡的團體課程,為自己蓄杯。
同時,家庭裡也需要固定的蓄杯活動,來為家庭每位成員蓄杯。
在我們家,外婆是週一到週五白天的帶娃主力軍,週一到週五晚餐過後外婆就會外出去和鄰居聊天散步,週末我和孩子爸爸輪流看娃,讓外婆可以和好朋友去爬爬山,賞賞花,和她的小姐妹們聚聚會。
週六上午是我們固定的家庭日,一起帶孩子在家附近的公園爬山,踢球;而我和孩子爸爸在週末各自有小半天的放風時間,週六的下午是我的Free Time,這個下午就由爸爸帶兩個娃,他可以自由安排娃的作息和活動,我不會干預和指導。週日上午或者下午則是孩子爸爸的Free Time,我來負責帶兩個孩子。
這樣子家裡每位成人都有相對固定的屬於自己的時間,不僅能促進相互之間的支援和理解,還能啟用育兒積極性。
自從孩子爸爸自由帶兩娃後,不僅他和孩子的關係親近了,我和娃爸之間因為育兒而起的爭執也少了很多,因為我發現他用他的方法也能把孩子帶得很好。
在我們家還沒有這個固定放風時間的時候,育兒的力量集中在我和外婆身上,外婆白天很累但卻得不到充分的休息,脾氣難免煩躁。
這時候如果我再提出一些不同的育兒意見,外婆和我就很容易吵起來;我也感到很累,因為總是感覺不到支援;而爸爸則很無奈,他想幫忙卻無從使勁還總是無端端挨我的批評,滿臉無辜與委屈。
所以,陪娃之前,先陪好自己,陪好家人。父母之間良好的親密關係,家人之間和諧的家庭關係,是很重要的育兒前提,孩子成長在家庭裡,我們無法脫開家庭關係來單獨談”養育“。
那春節假期”大孩子“和”小孩子“該怎麼玩呢?
當孩子希望自己玩的時候,家長只需要在一旁靜靜地等待、觀察和陪伴;當孩子向你發起互動需求時,迴應孩子並加入遊戲就好了。
實際上,陪伴孩子玩並不需要做很多,因為你願意來到孩子身邊並耐心地陪伴,這件事本身就已經很重要並具有意義。
遊戲是孩子的語言;
玩具是孩子的詞彙。
玩具和遊戲都是陪伴成長不可或缺的部分,當家長不知道該怎麼和孩子開始遊戲時,不妨藉助孩子最喜歡的玩具,作為陪伴孩子游戲的一種選擇。
遊戲是聯結親子關係的重要方式
陪伴孩子不是一個全天候都積極互動的狀態,家長陪伴角色的任務更多要承擔的是:跟隨孩子和響應需求。
哈佛兒童早期發展研究中心提出:孩子和父母之間建立起的迴應性關係,以及讓孩子在關係中感受到積極快樂的情緒體驗,是構建孩子強大大腦的重要因素。
那麼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來建立迴應性關係,和增加孩子積極的情緒體驗呢?
下面根據孩子認知發展及大腦發展的特點,給大家推薦幾個高迴應性的互動遊戲和玩具的玩法:
躲貓貓
躲貓貓的遊戲能力是孩子成長髮育中的關鍵里程碑之一,在這個遊戲中,孩子透過一次一次的觀察和反覆實驗,最終理解:一個物體即使藏起來了,但仍然存在。
從4-5月齡開始便可以和孩子玩躲貓貓,爸爸媽媽一邊用手或者是小手帕遮住自己的臉,然後再次露出,並和寶寶說“pikaboo”,這個遊戲通常會讓孩子愉快地尖叫,他們很高興地發現躲起來的媽媽或爸爸的臉竟然沒有消失。爸爸媽媽還可以在每一次露出臉蛋時,變換不同的誇張表情,孩子愛極了這個玩法。
6-8個月齡開始,爸爸可以使用手帕小毯子把自己的臉蓋起來,由寶寶來把小手帕拉開,如果寶寶願意也可以嘗試把小手帕輕輕蓋在孩子的臉上,當孩子嘗試自己把蓋在臉上的手帕拉開時,那種驚喜的眼神就像他們發現了一片新大陸。
9-10月齡開始,就可以嘗試把孩子喜歡的物品當著孩子的面藏在沙發底下,枕頭底下或者是小毯子的底下。
例如把小車子藏起來後,然後假裝:哦?~小車子去哪裡了?讓我來找找?在哪裡呢?當寶寶把毯子移開找到車子時那滿臉的自豪,一定會讓爸爸媽媽也樂此不疲願意陪著孩子一直玩下去。
慢慢地隨著孩子長大,躲貓貓便逐漸演變為捉迷藏,例如孩子會用被子或者窗簾蓋著臉,讓爸爸媽媽來找自己。我們又何不配合著孩子,一起來好好地找一找呢?
球類遊戲
球類遊戲是兒童早期發展中非常有用的遊戲,非常推薦每個家庭都可以為孩子購買一些大小以及質地不一的球類。利用一個小小的隨意滾動的球,可以為爸爸媽媽和孩子之間的互動增加許多有趣味的玩法和樂趣:
3-6個月:提供適合手部握持、擠壓、搖晃的球,還可以利用有內建發聲物的球,促進孩子追視,同時當寶寶趴在地板上時,滾動的小球對於寶寶來說太有吸引力了。
我們可以和孩子面對面,一次一次輕輕地把小球推到孩子的手邊或者是面前,孩子除了追視,還會嘗試伸手去夠,或者是撐起身體想移動去拿小球,這時候孩子的大運動,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身體協調性也得到很好的鍛鍊;
6-12個月:和孩子在地板上一起滾動球,玩推球和接球遊戲,當孩子一次又一次地伸出手嘗試去抓住傳球時,這是在促進孩子手眼協調的能力發展;同時家裡有大瑜伽球的話,孩子讓孩子趴在瑜伽球上,爸爸媽媽前後前後左右左右輕輕滾動瑜伽球,這對於孩子的前庭覺以及感覺統合是一個很好的鍛鍊。
12月齡開始,可以用大而輕的球和孩子玩簡單地投擲遊戲,鍛鍊手臂肌肉及手部大動作控制能力的發展。同時也可以在空地上和孩子玩傳球等多人輪流傳遞的傳球遊戲,鍛鍊大運動的同時,還加入了社交遊戲中輪流-等候的基本規則。隨著孩子獨走穩步能力增強,腿部更協調和強壯時,可以和孩子一起玩踢球遊戲。
球類遊戲是一個高互動,低成本又很容易實現的遊戲,不僅可以充分鍛鍊孩子大動作、肢體協調、手眼協調的遊戲,還可以融入很多社互動動的元素,是一個非常好的遊戲方式。
鏡子
嬰兒從出生開始便偏好注視面部表情和特徵,一面安全的鏡子可以幫助他們熟悉自己的臉,並發展自我意識,還可以利用鏡子讓孩子眼睛聚焦和跟蹤影象。
更大一些的孩子在照鏡子時會拍打或者親吻鏡子中的自己,這也是孩子學習早期社互動動的開始。
人偶玩具
人偶是任何學前玩具箱中必備的玩具。利用人偶玩具進行假裝遊戲,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讓孩子們認識和理解自己與家人、與朋友之間的關係。
例如在廚房裡做飯、在車裡開車、喂小玩偶吃飯 ,孩子在扮演中理解不同的人如何參與社會分工;在遊戲中學習生活所需要的技能;在遊戲中孩子對假扮情節的敘述,讓語言及表達能力得到發展。
積木塊
積木塊是很好的開放性遊戲的素材,從嬰兒最早可以抓住並操縱的塊狀積木開始,到孩子認識到積木的搭建、到環境中存在的龐大建築物,這是一個對物質世界認知的漸進過程。
在搭建積木的過程中,所運用到的“在...上面、在...下面、在...後面、在...前面、在...裡面、在...外面、在…旁邊”等方位詞時,幫助孩子發展空間想象能力的同時,也在促進孩子的語言能力。
同時在搭建積木的過程中,可以融入數字和其他材料,自由地創造遊戲。我非常喜歡積木,是因為積木同時集合了開放性玩具和功能性玩具的特點。
如果比起搭建,孩子更喜歡啃咬,和敲打積木,那就讓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吧,玩具的玩法原本就是由人創造的,而孩子是最偉大的遊戲專家啊。
玩具本身的意義是促進和協助孩子更好地遊戲,遊戲的意義則是幫助家長和孩子聯結。
當我們不知道給孩子買什麼玩具、玩什麼遊戲時,別忘了:孩子最好的遊戲是和家長良好的互動,孩子最好的玩具是家長。同時,遊戲的目的是促進親子聯結,增加孩子與父母互動時積極的情緒體驗,並不是為了遊戲而遊戲。
這個春節,照顧好自己,然後嘗試用輕鬆愉快的心情,投入孩子的世界,一起盡情地玩一場遊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