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驚蟄,古稱"啟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3個節氣,更是干支歷卯月的起始;時間點在公曆3月5-6日之間,太陽到達黃經345°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這時天氣轉暖,漸有春雷,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而"驚蟄"即上天以打雷驚醒蟄居動物的日子。這時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驚蟄前後天氣開始轉暖,並漸有春雷出現,雨水漸多,平均氣溫能達到16℃—18℃。雖氣候日趨暖和,但陰寒未盡,晝夜溫差大,乍暖還寒。

由於驚蟄後的天氣明顯變暖,不但各種動物開始活動,各種能引起疾病的細菌、病毒也開始生長繁殖,又因驚蟄時節人體的肝陽之氣漸升,陰血相對不足,許多人,尤其是過敏體質者會出現乾咳、鼻癢等不適,患上呼吸系統過敏性疾病。那麼我們在驚蟄節氣養生保健該注意些什麼呢?

驚蟄起居

《黃帝內經》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行,廣步於庭,披髮緩行,以便生志。"驚蟄之時,氣溫雖已升高,但不是仍有波動,寒流還會偶爾光顧,導致人體血液迴圈不暢,影響人體機能,可以選擇健走,增加血液迴圈,提高人體抵抗外邪的能力。

“健走”的姿勢要點是:後腿用力蹬地,前腿盡力上抬,這樣兩腿肌肉同時用力,大步、快速地向前行走。

驚蟄養生

1. 飲食清淡

驚蟄過後萬物復甦,春暖花開,同時卻也是各種病毒和細菌活躍的季節。驚蟄時節人體的肝陽之氣漸升,陰血相對不足,養生應順乎陽氣的升發、萬物始生的特點,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氣血也如春日一樣舒展暢達,生機盎然。

從飲食方面來看,驚蟄時節飲食起居應順肝之性,助益脾氣,令五臟和平。

1. 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質、維生素的清淡食物,少食動物脂肪類食物,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蔥蒜、胡椒也應少吃。

2. 可多食鴨血、菠菜、蛋、水蘿蔔、苦瓜、木耳菜、芹菜、油菜、山藥、蓮子、銀耳等食物,增強體質抵禦病菌的侵襲。

3. 驚蟄時節,乍暖還寒,氣候比較乾燥,很容易使人口乾舌燥、外感咳嗽。生梨性寒味甘,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梨的吃法很多,比如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另外咳嗽患者還可食用蓮子、枇杷、羅漢果等食物緩解病痛。

2. 穿衣以“捂”為主

驚蟄時節儘管天氣轉暖,但晚上和中午的溫差較大,大家不要過早脫下冬裝,還是要注意保暖。

3. 早睡早起去“春困”

《黃帝內經》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行,廣步於庭,披髮緩行,以便生志。”其意是,春天萬物復甦,應該早睡早起,散步緩行,在春光中舒展四肢,呼吸新鮮空氣,增強體質,愉悅身心。

驚蟄時節,氣候回暖,人們很容易感到睏倦、疲乏,無精打采、昏昏欲睡,民間稱之為“春困”。遠離“春困”,除了保證充足的睡眠、作息規律、加強鍛鍊外,在飲食上宜清淡,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質、維生素的清淡食物,避免食用大油大膩食品。

4. 少怒多動

在春季保持心情舒暢和適當的運動量,更有利於機體適應春季的升發之象。中醫認為“怒傷肝”,發怒、生悶氣都易使肝氣鬱結,導致氣鬱化火,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肝火”,容易引發血壓升高、頭痛、頭暈、中風等肝火上揚的症狀。

運動能促進氣血調和、疏肝降火,大家一定不要辜負這大好春光,多進行戶外活動。疫情期間,了解當地疫情政策,再選擇踏青、郊遊,觀賞自然界的綠色植物,不僅能強身健體,還能怡情養性。

節氣推拿

節氣推拿就是在節氣前後,結合小兒自身的體質特點,採用穴位推拿方式,最大限度的調動機體的潛能以應對環境變化、抵禦疾病的一種自然療法。

中醫講究天時、地利、人和。世界是一個整體,世界本身就是陰陽二氣對立統一的結果。人與大自然是息息相關的,一年12個月,人體12條經絡,一年24節氣,人體24椎節……

人是生活在大的環境中,大環境有變化,人體的氣血也會有微妙的變化,治病和防病重點從24節氣入手,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用24節氣防病健體,在節氣當日和前後一天做小兒推拿調理,效果比平時要好上幾倍。

由於春季與肝相應,如養生不當便有傷肝,驚蟄屬肝病的高發季節。此外,諸如流感、流腦、水痘、帶狀皰疹、流行性出血熱等在這一節氣都易流行爆發,因此要嚴防此類疾病。

(一)、滋補肝腎以助其生長之本:

1、補腎經

置:在小指掌面稍偏尺側,自小指尖直至掌根(或在小指掌面末節)。

操作:用推法,自掌根推至小指尖(或旋推羅紋面)為補,稱補腎經。

次數: 100~500次。

作用:滋腎壯陽,強筋健骨,溫養下元,清熱利尿。

主治:先天不足,久病體虛,五更洩瀉,遺尿,咳嗽,喘息,癲癇,目赤,膀胱溼熱,小便淋濁刺痛。

備註:孫重三流派中補腎經為指根推向指尖。大家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以各自學習流派為準!或者亦可以選擇旋推的方式!

2、清肝經

位置:食指掌面末節

操作:用推法自食指掌面末節指紋推向指尖,為清肝經

次數:100-500次

作用:平肝瀉火、解鬱除煩、養陰平肝、和氣生血

3、揉湧泉

位置:足掌心前1/3處。

操作:用兩拇指面輪流自足根推向足尖,稱推湧泉;用拇指端按在穴位上揉之,稱揉湧泉。

次數:推100~400次,揉30次左右。

作用:滋陰,退熱。

主治:發熱,嘔吐,腹瀉,五心煩熱。

(二)、升發陽氣以助其生長之勢

1、捏脊

位置:大椎至長強成一直線。

操作:用食、中二指面自下而上捏。

次數:捏3~5遍。

作用:調陰陽,理氣血,和臟腑,通經絡。

2、橫擦腰骶部

位置:腰骶部

操作:用小魚際或全掌來回橫擦腰骶部的腎俞、命門,透熱 2-3 遍即可

(三)健脾和胃以助其生長之氣:

1、補脾經

位置:在拇指橈側自指尖至指根處(或在拇指末節羅紋面)。

操作: 在拇指橈側自指尖至指根方向直推為補脾經

次數:100~500次。

作用:健脾胃,補氣血,清溼熱,消食積,化痰涎。

2、揉板門

位置:在拇指下,手掌大魚際平面。

手法:以指端在大魚際平面的中點做揉法,稱揉板門。

次數:100-500次

作用:清熱涼血,止血除煩,消食化積,具有升降之功。

3、掐揉四橫紋,

位置:手掌面,第二至五指節第一指間關節之橫紋。

操作:掐四橫皺:以拇指甲依次掐之,繼而揉之。

次數:掐3~5次;推100~300次。

作用:退臟腑之熱,調和氣血,消脹散結。

4、摩腹

位置:腹部

手法:術者用掌或四指摩腹部,稱摩腹,摩300~500 次。逆時針摩為補,順時針摩為瀉,往返摩之為平補平瀉。

主治:腹痛,腹脹,噁心嘔吐,食積,消化不良,便祕,厭食,傷乳食瀉。

5、揉足三裡

位置:外側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

操作:用拇指端按,稱按揉足三裡。

次數:20~30次。

作用:健脾和胃,強壯身體。

主治:腹脹,腹痛,嘔吐,洩瀉,下肢痿軟等

溫馨提示

和打針吃藥相比,推拿保健是綠色無創的治療手法,可以解決發燒、咳嗽、便祕、腹瀉等疾病。小兒推拿雖好,但也不是萬能的。疾病確診、疑難雜症,建議尋求專業兒推師的幫助。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家有倆孩子,上網課有多艱難?主持人華少線上吐槽,過於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