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感覺統合,可能有些人會感到陌生,可以形象地做個比喻,我們的身體就像外面的馬路,感覺統合就相當於交通訊號燈,有了這個訊號燈我們的身體才能順利有序地運作。那麼問題就來了,有的家長會問:孩子健健康康的怎麼就感統失調了呢?順義婦幼保健院兒早康復中心柏奇醫生就來和您聊聊到底問題出在哪裡了。
據研究發現,其實在現代都市的大環境下,感統失調的孩子達到85%以上。那麼影響孩子感覺統合的因素也是多種多樣的,這些因素有些是先天的,還有一些是外界因素造成的,是可以透過人為干預可以有效避免的。
首先是孩子的母胎時期,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生活節奏也會隨之加快,一些媽媽們在懷孕時期就缺乏足夠的休息,像平時的工作、生活的忙碌和焦慮,加上運動量不夠這些都會影響到胎位的變動,進而影響到孩子的健康;還有就是媽媽自身,包括懷孕期間飲酒、吸菸、喝濃茶、喝咖啡等,這些都會引起臍帶毛細血管的萎縮,阻礙寶寶營養的攝入,造成胎兒大腦發育不足,從而影響孩子的感覺統合能力;寶寶出生時,比如寶寶出生過程中造成了顱腦損傷,或者是嚴重缺氧造成的不可逆性腦損傷,都會影響到孩子的健康。
第二點也是我們大多數家庭都存在的,我們的寶寶出生後,家裡多了一個新成員,他便成為了這個二代人或三代人的掌上明珠,一句話形容那真可以說是“捧著怕碎了,含著怕化了”。孩子幾個月時,怕孩子哭鬧,怕孩子亂爬摔到,往往出現的就是“抱得多,爬得少”,孩子幾乎是在大人懷裡長大的,這樣的孩子在本該發育的時期被限制了活動,日常生活中也缺少刺激,都會使得感覺難以統合。包括孩子長大一點後,家裡缺少同齡人一起玩耍,時常抱著手機、平板等一看就是大半天。出去以後怕孩子受傷,和別的孩子一起玩怕受氣,又害怕孩子把手啊衣服啊弄髒,不讓孩子玩這玩那的,這些直接影響了孩子的前庭覺、本體覺、觸覺和社交等等。
其實想想看,我們小時候可不是這樣子的。小時候家裡沒人管你去幹嘛去玩什麼,玩具也不像現在這麼多,但那時候我們會自己動手去做。找個結實的樹杈做個彈弓,找塊木頭削個陀螺,又或是塊土地挖個坑玩彈球、去和泥,回家弄了一身髒,怕挨說還會自己偷偷把衣服髒的地方洗掉等等,但這些恰恰使得我們的感覺合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鍛鍊與發展。反觀現在的孩子,過度地保護,事事有人代勞,正是這些“圈養”剝奪了孩子發展和鍛鍊能力的機會。
希望透過以上這些介紹,能夠引起家長們對於孩子感覺統合能力的重視。感覺統合能力出現了問題,它不會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而消失,反過來它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顯露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柏奇醫生呼籲希望各位家長朋友們可以“放開手”,適當地“散養”,讓孩子走出去,把本該屬於孩子的那一片天還給孩子。
如果孩子出現了感覺統合方面的問題,作為家長不要諱疾忌醫,要儘快帶孩子進行感覺統合訓練,正確地對待問題,才能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文字|兒早康復中心 柏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