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身為女性,婚姻並不是人生真正的分水嶺,生娃才是。

壞的婚姻你可以選擇終結,而孩子一旦來到人世,便再無可逆的回頭。

孩子讓你不再僅僅是自己。

可是誰又能告訴我們,做“母親”和做“個人”之間要如何平衡?如果一個人不曾體驗過生養的喜悅和痛苦,又究竟能告訴我們些什麼呢?

我個人就是在有了孩子之後,很長時間陷入當媽的痛苦。後來我發現,全世界都在煩這個問題,煩“生”,煩“養”,煩當媽後的一切。

有些經驗終究是不可言傳的,但還好有文學作品,讓人一窺其中。

以下是一月我讀過的部分書單,主題聚焦在“生與養”

01

《成為母親:一名知識女性的自白》

蕾切爾的這本書記錄了她個人生養的全過程,整本書裡充斥著沮喪及刻薄,但我卻覺得,這是最接近於一個現代女性生養真相的記錄。

她寫道,“人類的每一位成員都會經歷從出生到獨立異常艱辛的過程,而這一過程必須徵用某個女人的生命。”

自孩子出生後,“孩子父親和母親的生活從最開始便相互對立,此後,男性的統治地位必然愈發牢固:父親逐漸得到了外界、金錢、權威和名望的保護,而母親的職權範圍則擴充套件到整個家庭領域。”

女性的自我拷問也從未停止,對作者而言,“如果一個女人不是母親,那她是個怎樣的人”這一問題已被“如果一個人已經是母親,那她是個怎樣的人”以及“母親到底是個怎樣的人”這兩個問題所取代。

02

《西爾斯育兒經》

這本書我是在孕後買的,但一直被我扔在書櫥裡沒看,因為實在太厚了!

這本書我沒讀完,因為它主要講的是從生娃到娃3歲這個階段的養育方法。但把這本書放到這裡,是因為我在這本書裡,得到的最深一課是“依附性養育”理論的認知。

育兒方法論千千萬,但都應該建立在“依附性養育”——即父母和子女從很早就該建立良好的信任依賴關係——的基礎上

否則,一切方法論都是空中樓閣。

03

《雙向養育》

這本書裡提出了“雙向養育”方法,即解決問題的責任由父母和孩子共同承擔,這種養育方式下,父母是透過示範如何承擔責任進行教導孩子。

但我覺得這並不足以解決問題,因為這種養育方式需要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孩子願意聽你的。個人覺得這本書和《西爾斯育兒經》結合起來讀,會更有啟發。

這本書的優點在於,提出了很多可實操的育兒方法,比如“合約法”、“良好習慣表”等,我之前在《一個媽媽的“科學育兒”實踐彙報》裡有詳細寫過。

04

《陪孩子走過3~6歲敏感期》

育兒多“費媽”,如果不想“費媽”,當媽的就要知道點理論知識,以防自己心肌梗塞。

這本書就是一本3~6歲媽媽的心靈開導書。書裡寫道,這個年齡的孩子有“執拗敏感期”、“秩序敏感期”等等各種敏感期。

總而言之,孩子不聽話,是因為他們這個年齡就是這樣子的呀,千萬不要怪到父母教育不當身上。

讀完這本書,我心裡好受多了。這一點,我在《一個媽媽的“科學育兒”實踐彙報》裡也有寫過。

05

《養育男孩》

我們這個時代,可能是歷史上最強烈倡導“男女平等”的時代,這波思潮也傳導到育兒上。

但是男女天生的物理差異,並不應該被忽略。因為追求“男女平等”,而去故意引導男孩子玩洋娃娃和女孩子玩小汽車,是很極端的做法。

這本書主要是從男孩子的生理特點,去闡述了男胚胎到小男孩到少年再到男人的成長特點

作為女性,其實對於男性的生理真的不瞭解。這本書正好可以當科普了,細到怎麼給小男孩洗“小雞雞”都有。

06

《我不要你死於一事無成:給女兒的

17封告別信》

這是一本讓我極其感動,但也覺得非常遙遠的書。

法齊婭·庫菲是阿富汗唯一一位女性國會議長,她每次走出家門都無法保證自己能否平安返回。

而這本書,就是她在出門前給最親愛的兩個女兒留下的信:如果她不在了,女兒們要怎樣面對生活。另外附加了她的個人自傳。

其他國家的人,是很難理解阿富汗這樣一個國家裡的女性真實的生存狀態的,就如我當初看電影《何以為家》時的震驚一般。這個世界,存在著太多我們無法感同身受的巨大苦難。

作為個人,法齊婭本人如同《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的作者一般,是良好教育的受益者,讓人不得不反思教育的巨大作用

作為母親,法齊婭給孩子們的信,封封直擊人心,讓人動容。是值得女性們去親自讀一讀的書。

孩子呀,“要以星星為目標,那樣的話,即使掉下來,你還能落到樹梢上。”

3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你生了幾個?你說我算老幾?”別讓過年聚會,暴露孩子的沒教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