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三個技巧,讓熊孩子願意聽你說
很多時候,我們總希望孩子能聽我們說話,因為我們都是為了他好。可事實並非如此,尤其是這個加長版的假期,很多人給孩子道理講了一籮筐,可是孩子就是聽不進去,各種的不配合。
小言是一名三年級的學生,老師眼裡的好學生,同學心目中的好乾部,這幾天在家,卻不肯聽媽媽的話:晚上總是熬到十點半才睡覺,早上上網課總是打盹,提不起精神。
高博的爸爸也打來求助熱線,原來高博這幾天在家裡正鬧脾氣,原因是他總拿手機玩遊戲,爸爸一氣之下奪走了手機,他乾脆抓起衣服要離家出走。媽媽好說歹說才回到臥室,誰知道又坐到電腦跟前,這可怎麼是好?
這幫熊孩子,說輕了不聽,說重了就要離家出走,到底要怎樣說,他們才願意聽?
這個加長版的假期,類似小言和高博的故事並非個例,想讓孩子配合家長,一定不是看道理講得好不好,家長夠不夠嚴厲。只有當我們做家長的願意蹲下來,和孩子站在一起,尊重孩子的感受,理解孩子的心聲,讚賞孩子的努力,有了這樣的態度,孩子才會真心實意地與家長合作。
孩子為什麼不聽大人的話?
我們不妨換個身份,感受一下。現在,邀請你閉上眼睛,把自己想象成一個孩子,正在聽父母與你說話。當你聽到這些語言的時候,你會想到什麼?
場景一:“看看你都做了什麼?皮球怎麼又上床了?說了多少次你就是不聽,你怎麼總是這樣?房間都被你弄成豬窩了!”
場景二:“趕快起床,太陽都晒屁股了!洗漱完了先去寫作業!”
場景三:“看電視久了對視力不好,跟你說多少次了。你自己的眼睛自己都不愛惜,將來還想考軍校,視力這一關你絕對過不了!”
現在,請你睜開眼睛。如果你真是孩子的話,聽到父母說的上面的幾段話,你會有什麼反應?
場景一,是責備的語言。“看看你都做了什麼?皮球怎麼又上床了?說了多少次你就是不聽,你怎麼總是這樣?房間都被你弄成豬窩了!”聽了這幾句話,你可能會說:“皮球怎麼了,我就是願意放在床上。”“房子是豬窩我願意,有本事你別進來。”
場景二,是命令的語氣,“我就是不起,你管得太多了!”“你煩死人了,一天到晚嘮叨個沒完。”
場景三,是說教的語氣,“行了行了,你都說多少遍了。”“我考不上就不考了總行吧。”冷靜之後可能會自責,“我怎麼就是管不住自己,我這人自制力太差了。”
看看,我們已經是成年人了,聽了這些責備的、命令、說教之後尚且反應這麼大,更不用說孩子了。
通常情況下,不是孩子不懂道理、難管,而是我們做父母的居高臨下,認為自己總是有理的說話方式讓孩子產生了對抗。能力消耗在了對抗上,又怎麼會配合我們呢?
學會三個技巧,可以幫助你讓熊孩子願意聽你說。
描述,就是客觀地描述你所看到的。
比如,看到皮球在床上,用描述性的語言說:“小明,皮球在被子上。”再比如,孩子寫的字比較潦草,用描述性的語言說:“小明,這行字看起來比較潦草。”
沒有了批評與指責,孩子就不會有牴觸心理,就會把精力集中在問題本身。如果沒有其他原因,問題很快就會順利解決。
提示,用簡短的詞語或者句子提示問題。
比如孩子吃完東西后把塑料袋放在桌子上,這時候我們只需要用一個詞“垃圾”,或者“垃圾應該扔到垃圾桶裡的”就可以了。當我們給孩子直接的提示,他們往往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說出或寫出自己的感受。
比如孩子宅在家,作息沒有規律,也不願意學習,我們做父母的往往很不舒服。這時候不要一股腦地批評孩子,而是選擇你最想讓他有所改變的一兩個問題,說出你的感受。比如“看到你兩天沒有學習了,我很擔心你開學趕不上進度。”或者給孩子寫張便條,描述事實,寫出你的感受就可以了。表達感受的時候用“我覺得…”這樣的句子。孩子願意聽到父母的真實想法。表達自己的感受,會讓我們顯得很真誠,同時又不會傷害孩子。只要不受到攻擊,孩子一般都會願意聽家長的話。
以上三個技巧也並非在每件事情上,對每個孩子都有效,但是如果用這樣的方式和孩子交流,孩子就會感受到來自家長的尊重。回憶下前面我們說到的,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要蹲下來,和孩子站在一起,尊重孩子的感受,理解孩子的心聲,讚賞孩子取得的進步或者做過的努力,有了這樣的態度,孩子就會願意聽家長的話了。
最後,祝您和孩子在這個加長版的假期共同成長,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