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前天和一箇舊時同學一起吃了日料喝了咖啡。

多年前的少男少女,青春未艾,現在坐在工業風的小小咖啡館裡,聊的多是育兒經。

她說最近在看青少年心理學方面的書,頗有心得,但醫者不能自醫——

丈夫工作忙,只有週末在家。

初中的兒子,平日只能她帶,的確也有日常衝突,比如男孩子鬧情緒,學習方法上鑽牛角尖,而自己不管在體力和心理上都已無法hold住了。

我想了想說,這種情況,可能……他需要一個男性的崇拜者,作為該階段的領路人,最好是現實中的。

作為過來人,我知道初中男孩的意識裡已經認為母親的女性角色,是囉嗦絮叨的,是謹小慎微的,是勤儉節約的,和想象中男性的高大形象多處不符,自己也絕無可能成為這樣的人,何況男生也不會像女人一樣去思考和過活。

因此,母親講什麼都會有先入為主的牴觸,總覺得聽從了道理,就等於認同了人設。

這得換個人來講。

同樣的道理,不同的人說出來,效果就是不同,不是因為說法方式的不同,而是孩子對角色的認同感有差異。

可能一時也找不到這樣的活人,我就索性送了她一份“得到”剛出的和菜頭的《成年人修煉手冊》,讓和菜頭來試試吧。。

裡面講道:

我也想起,前幾天,大表姐還想讓我這個舅舅趁假期找讀高中的外甥多溝通溝通。

在象牙塔裡的高中生看來,一個在省城成家立業的舅舅,帶著外面更大世界的新鮮勁回來,還是很有吸引力的。

也許,可能需要指引的,也不僅僅是孩子……

10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堅持道路最先放棄的一定是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