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孩子小的時候,不要貿然給他貼上“說謊”的標籤。對於學齡前孩子來說,養育者的角色示範,是想辦法以委婉的方式將“謊言”重新匯入“真實”的軌道,而不是快速貼上標籤,使其成為“既定的事實”。

有一次陳小春和兒子一起參加真人秀節目,兒子小小春早餐“偷”拿了花生米,被陳小春批評教育,說“小孩子是不可以撒謊的。”

非常讚賞陳小春的價值觀,只是看了整個過程後,從陳小春一開始的質問,到發脾氣威脅孩子沒早餐吃了,再到最後的道理總結,不禁要問,這個過程是教育還是說教。

有人會認為,過程是教育還是說教,這重要嗎?只要小小春記住教訓不再說謊了,不就可以了嗎?

可節目中的小小春一臉懵的狀態,在“不可以說謊”的背後,還有什麼問題呢?“什麼是說謊?”“為什麼不可以說謊?” 這些問題對於一個5-6歲的孩子來說,能聽懂了嗎?

孩子理解不了的說教就是無效的教育。在面對學齡前孩子說謊時,養育者要做的,不是硬塞“不能說謊”這個道理給孩子,而是教會孩子,說謊後要怎麼做。

那我們來看看,一個懂孩子的養育者面對孩子說謊時是怎麼做的。

孩子對媽媽說:“我的口袋裡什麼也沒有。”實際上媽媽知道,他剛從教室裡拿了一個心愛的小玩具,放進了自己的口袋裡。這個時候,不是灌輸大道理給孩子的時候,而是需要讓孩子知道,在這種情況下正確的做法是什麼。這時候,媽媽不必給這種行為貼上“說謊”的標籤,相反可以採取一種更委婉但非常有效的辦法。媽媽說:“哦!我剛才看見了一個小玩具跳進了你的口袋裡。”然後伸手從孩子的口袋裡拿出小玩具,說:“你能幫我把它送回家嗎?”

這樣一來,媽媽就將孩子的行為引入了“正軌” —— 面對自己的說謊,最好的糾正就是把小玩具放回去。媽媽沒有把孩子說謊的事實曝光,讓孩子感到難堪,而對此,孩子的感覺會好很多,並且有可能從中吸取教訓。

有養育者擔心,這麼做,沒有讓孩子在教訓中認識到錯誤,只會縱容孩子再犯。對於這個擔心,腦科學和心理學家們早已給出了答案,讓人更自律(不再犯)的不是罪惡感而是責任感。當說謊被曝光且孩子被批評的時候,內心產生了羞辱感和罪惡感,這個時候,大腦最緊迫的目標是安撫這種感覺,而不是吸取教訓和記住道理。那大腦需要怎樣去安撫這種不好的感受呢?放縱自己,尋求一些讓自己感到滿足的事情,而這些事情往往又是養育者眼中的其他不良行為。

不誠實的行為就像嵌在孩子心靈裡的刺,不恰當地暴露這些刺,只會讓刺扎得更深。那可以怎麼辦?故事可以療愈孩子,故事可以幫助孩子溫柔地把刺拔出來,讓孩子在故事中認識到“說謊”的不對,用講故事這種有滋養的方式,餵養著孩子們越來越茁壯的良知。

6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新的一年和孩子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