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養心園裡,學員提出問題“由於父母在孩子小時照顧不周,沒有接受孩子的情緒,沒理解孩子的內心,沒滿足孩子的意願。以致於孩子長大後,對外敏感,處理人際關係偏執粗暴,很孤獨。家長為此自責,請問老師該如何彌補?”
老師們的回答,讓學員感覺收穫滿滿。
曉莉老師:感受到你對孩子的愧疚和虧欠了。孩子和父母之間,彼此會有些自責,尤其是父母對孩子,常會有愧疚。
只是,有自責情緒的人,可能會攻擊自身,鑽牛角尖,甚而容易指責抱怨甚至攻擊別人。
所以,在生活中,我們所見到的有些人,喜歡抱怨指責批評攻擊別人,其實質是在於他有深深的自責情節,他的過往,存在有讓自己愧疚後悔的心結。
真正放下不必要的愧疚和心結,和過去做個了斷後,人生會更輕鬆釋然。
這種自責,孩子對父母也會有。比如,我最近在交流的一位青少年,他每次和媽媽爭吵後,都會後悔。我在教他一些控制情緒的辦法後,效果不錯。
另外,我想說的是,作為青少年階段的孩子,有一個普遍性的特徵,就是“情緒的不穩定性”,這是由他們的年齡段所決定,作為父母,不必要盲目著急甚至恐慌。
學員:老師的話讓我心寬一些,身體放鬆些。
曉莉老師:哈哈,你會越來越放鬆的,親愛的。最近,有個非常優秀的大學生和我交流,他是某名校的在讀博士,但他和他媽媽基本不交流,為什麼?
他說“我就咳嗽了兩聲,媽媽就緊張得不行,這樣的關心,讓自己覺得壓抑。後來他忍不住給媽媽說,我就只是個感冒,你們就把它當癌症看待了。求求你們別管我了。”
邊界,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邊界,也很重要。
學員:就是,有時候情緒控制不住,打了寶寶,馬上又很心疼。寶寶痛在身,爸媽痛在心。
世勳老師:我自己也是一個爸爸,我有兩個小孩,非常的體力旺盛,我的太太是比較屬於柔弱,我兩個孩子都是在家生,兩個孩子都是自己接生,助產士在旁邊。
帶小孩,我常常覺得你只要認真就輸了。
我太太很認真,每一天都在跟小孩生氣。
我呢常常會比小孩子更孩子氣,我覺得也讓他們體會看看。我自己的上一代的父母是努力也沒辦法照顧我們。
學員:說的太對了。
世勳老師:常常要半夜起來看不到父母,他們就在家裡旁邊的工廠工作。從小心裡也覺得缺乏安全,也常常覺得不平衡。現在這個年紀呀跟父母聊起來的時候,他們常說,以前哪會懂那麼多,能夠努力生存就不錯了。
我的太太會想要把以前沒得到的都彌補給小孩。
我的想法是,我自己沒有的是我的事,他們的生活我看著能力給。
學員:老師講得很透徹。
世勳老師:我們家沒有電視,沒有遊戲機。我的兒子常常問我,為什麼別人可以怎樣,我不行,為什麼表哥有的玩具我沒有?
我會告訴他,因為我們家沒有,而且我們父母沒有認為這樣需要,如果有想要那來告訴我,我們要怎麼擁有這個東西獲得?
或許一開始沒有傾聽孩子是我們的問題,或許一開始沒有能好好陪伴孩子是我們的問題,但我覺得最大的問題是我們一開始就沒有把他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哪怕是再小的孩子,在一個家庭裡面,他也是需要有付出的。
學員:對每個成員都需要付出。
世勳老師:我們常常會以為孩子還小沒關係,可是父母常常會把孩子一輩子都當作他沒長大,那孩子怎麼面臨他應該在每個階段學習的責任?
其實我一直想要跟您分享的是,問題發生了,我們要解決問題,但解決問題的心態是什麼?
學員:我覺得父母的問題是很內疚,然後想解決。對孩子的傷害很大。
世勳老師:我能瞭解,您的態度溫柔堅定。
你的一昧包容跟退讓及內疚,很容易把孩子推到衚衕裡。
其實對我自己來說,我能理解你的狀況,因為在我小時候我一直覺得我是被忽略的那一個人。
但我自己現在回想起來,或許反而因為我的父母文化不高,是幫助我走出來很快的原因,因為就像我剛剛開頭說的,他就說,吃飯都不夠了,哪會還要顧那麼多。
到我長大了,雖然我有一點叛逆,我會去反抗,我會去做一些我自己想做,而且忤逆他們的期待。但也或許,就是他們在生活裡面的無奈,或者是他們這麼直接告訴我,他們的無奈,反而在我自己面臨生活一些狀況的時候,我能去諒解他們。
有些時候,父母是孩子的保護傘沒錯,但卻不要完全阻隔他們對外的學習,孩子也需要去面對他們所看到的,去學習他們在生活裡面必須去承受的責任及技能。
就像一開頭說的,有些事情可以重視,不能太過認真,我們要如何做到剛剛好?
學員:老師,如何做到剛剛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