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在孩子教育過程中,每次說他、勸他就是不聽,作為家長的我們可謂是有苦說不出啊!

在孩子教育過程中,家長往往會有這樣一種感覺,孩子小的時候還是很乖的,家長說什麼就聽什麼,但到了再大一點的時候,比如初中、高中,孩子就根本聽不進自己的話了,還會覺得家長非常嘮叨。

作為家長的我們有考慮過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孩子的改變麼?

今天,讓我們和李玫瑾教授一起探究這背後的原因所在吧~

孩子在初中高中的時候,正是處於青春期的年紀,這個階段的逆反心理是特別強的。

而孩子最瞭解的人莫過於自己的父母了,十幾年的陪伴早已讓他們對自己的父母有了自己的認識,父母的脾氣,父母的習慣等等都已經摸得非常熟悉了。所以他們一旦逆反起來,就總是能和父母的意願背道而馳,這樣讓父母會覺得差異性很大,一時就接受不了了。

所以,知道了有這樣一個因素後,家長們在之後教育子女的日子裡,就需要找到一個和孩子們相處最舒適的狀態。

關於孩子覺得父母嘮叨這件事兒呢,也是有跡可循的。

舉個例子,大家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如果經常做同樣一件事情,往往會有一個疲倦期,孩子也是一樣的。小時候喜歡的繪本,第一次聽故事會很有意思,第二次也還覺得有新意,但再多聽幾次的話就會不喜歡了,因為他們已經對這個故事的過程和結局非常熟悉了。

同樣的,孩子在小時候的時候給他報了一個興趣班學鋼琴,剛開始接觸的時候非常喜歡,家長不說孩子都能自己去練琴,之後孩子不想彈了,家長就鼓勵他說好好練琴,長大能和朗朗一樣開自己的音樂會,孩子一聽有了動力了,當天下午練琴練到吃飯都得叫的地步。

可是一長,孩子又會有一段時間的疲倦期,家長過來說要好好練琴,長大能和朗朗一樣,孩子立刻就回一句知道了知道了,這個時候,孩子厭倦的已經不單單只是練琴,還有父母的嘮叨了。

對他們來說,長大是一件很遙遠的事情,成為下一個朗朗也是一個很遙遠的事情,家長頻繁地在耳邊唸叨只會讓他們覺得囉嗦,重複的多了就會失去新意。另一方面,自己的這些年的努力得不到驗證,總說長大長大,孩子什麼時候能長大呢?長大了的孩子還用得著我們做家長的天天嘮叨麼?

所以啊,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是因為他們對這個世界還有太多的陌生,我們作為“過來人”要學會引導而不是限制。

小時候的他們對家長言聽計從,是因為他們沒有辨別是非的能力,家長的言語引導是必要性的,而到了中學階段,正值青春期,他們的心態就是逆反。

這個時候家長要做的就是點到為止,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說一遍就好。

可以告訴他們這麼做的後果,以及他們可能需要付出的責任和代價。

就拿孩子考試有可能作弊這件事來說,是所有學生都會面對的事情,可能是圍觀者也可能是犯錯者。如果孩子真的作弊了,作為家長的我們要怎麼辦呢?質問他為什麼?打他罵他?其實都不太管用。

他們可能會意識到作弊是一種錯誤的做法,但是他們會透過這個做法來和家長作對,有時候也只是想和家長作對。這個時候,就需要家長們點到為止,告訴他們這麼做的後果,老師的不喜歡和同學的不信任。

我們不必強加指責和責備,只需要告訴他們這個行為是錯誤的。讓孩子透過自我意識到他的行為或者其他言論是會對自己造成影響的,並不是透過“反抗”家長來得到認可和關注。

以上,就是本期對孩子不聽話的一些觀點了,如果碰巧您家也有一個“不聽話”的孩子,不妨也從我們家長身上來找找原因,說一些他們能“聽得到”和“聽得進”的話吧~

5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張彩虹:你可以這樣應對孩子的“出爾反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