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曾經在和朋友聊天時說到父母對孩子的影響的話題,一個朋友說自己小時候就知道自己很馬虎,不夠仔細。

因為這是她的父母對她的評價,她的父母其實是希望她能夠改掉馬虎的習慣,但卻一直在重複他們這個觀點,這種重複實際上是在強化她身上的特點,導致"馬虎"這個習慣成為了她撕不去的標籤。

每一次考試,她總會因為一些小的失誤扣分得不到100,,她的媽媽就會一直說,你很聰明,但太馬虎了,到後來初中、高中,題目逐漸變難,每次得不到好的分數,她就會自我安慰,我很聰明,只是馬虎而已。

這最後成了她不努力的藉口,甚至成了她失敗的庇護。

給孩子貼標籤,就算是這種"聰明,只是不夠仔細"的相對比較正面的標籤,也會成為孩子發展的天花板,或者避難所。

鄰居就是一個非常愛給孩子貼標籤的媽媽,有一次遇到她和她家8歲的兒子小虎,聊天時提到了學習成績,然後這個鄰居就當著孩子的面,一副恨鐵不成鋼的和我抱怨:

“他呀,真是一點學習的天賦都沒有,很多題目不會做,還天天想著玩,真不知道他腦子裡都裝些什麼",小虎就低著頭,一聲不吭。

後來又遇到這個鄰居,她說:"我說他學習不行就是不行,你看,這次考了個倒數吧,真是氣死我了",他的兒子跟在她的後面,還是一聲不吭。

我對鄰居說:"小虎很熱心的,是個好小孩,這次沒考好,給他時間,他會知道努力的"。

其實小虎才2年級,現在的成績還不能代表什麼,但他的父母卻急乎乎的就給孩子貼上"不愛學習"、"學習不行"的標籤,慢慢的,小虎也會失去努力的動力吧!

心理學上有理論: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貼上標籤時,這個人就會對號入座,潛意識中讓自己的行為與被貼的標籤內容保持一致,這種現象是由於被貼標籤引起的,所以心理學上稱這種現象為"標籤效應",或者"自我暗示效應"。

1、 家長為什麼喜歡貼標籤

1、想獲得掌控感。

其實貼標籤的行為也是一種父母對孩子特徵的總結,父母從孩子的行為表現中得到一種結論,這種總結結論讓家長自認為更了解孩子,更體現出對孩子的負責。

2、想讓孩子知恥而後勇。

家長們喜歡告訴孩子,你是這樣的,你是那樣的,實際上是想對孩子說,你應該這樣,你應該那樣。

當家長給孩子貼上膽小、懦弱、笨蛋、馬虎等標籤時,是希望孩子了解自己的個性,知道自己的不足,進而做出改變,但其實孩子並不是按照家長的這種邏輯成長的。

2、 貼標籤會帶來什麼後果

1、標籤會讓孩子迷失自我。

"媽媽說不行,我就是不行"

"老師說我是搗蛋鬼,我就是喜歡搗蛋,她說的沒錯"

孩子的認知能力是不足的,會把成人的話當成權威、真理,一旦家長、老師給孩子貼上不好的標籤,孩子就會給自己定性,我本來就是這樣的。

2、隨意貼消極的標籤會讓孩子不服

有一次我給兒子輔導功課時,發現很多題目看起來很簡單,可是他就是不會做,於是我隨口就是一句:"你是豬腦袋啊?",沒想到這句話讓兒子記住了,在第二天我找到不到自己的手機,想讓他幫我一起找下,他居然還記得昨天的話,對我還擊:"你記憶力這麼差,你是豬腦袋啊?"

孩子在被貼上消極的標籤時,他可能會非常的在意,認為這是父母在羞辱他,讓孩子也會脫離平和溝通的狀態,去還擊父母。

3、貼標籤會限制孩子的能力

心理學家貝克爾說過:"人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標定的人",所以我們希望孩子努力,就不要給孩子貼"貪玩"的標籤,因為這種做法會讓事與願違。

之前看過一則故事,說的是一個母親每次在參加完孩子的家長會後都選擇對孩子撒謊,因為在家長會上老師總是給這個孩子貼標籤"不合群"、"反應遲鈍"等等。

這位母親回到家裡隻字不提老師對孩子的這些負面評價,她會告訴孩子:"老師說你表現很好,學習也很努力,和同學相處的也很好"。

這個孩子的表現在老師的評價中一直不太好,但他的母親總是遮蔽這些負面的資訊,給孩子正面的評價,在孩子升入高中後,孩子的成績和表現有了一個大逆襲,成績越來越好,人也越來越自信,後來考入了非常理想的大學。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我們不僅不應該給孩子貼上負面的標籤,也應該以敏感的態度對待學校、社會給孩子的標籤。

貼標籤是家長希望孩子變好的工具,那這種工具不好用,我們應該如何管教孩子,與孩子溝通呢?

1、就是論事。

其實很多年輕的家長都知道不應該隨意給孩子貼標籤,但在做的時候卻會重蹈自己之前的行為慣性,我們總不能不和孩子指出他們存在的問題,但指出的方式可以以一種就事論事的方式。

當我們想說孩子懶時,不如說:"你應該把你自己的玩具收起來",這兩句話有什麼區別呢?目的都是希望孩子收拾玩具,但我們卻總是不自覺的先批評孩子懶,因為我們有種思維慣性,只有讓孩子難受,讓他們難堪,他們才會知錯就改,這種邏輯是錯的,有什麼理論可以證明當我們管教孩子時一定要先讓孩子難受呢?

在我們說孩子搗蛋鬼的時候,不如直接告訴孩子:"你不應該把水撒到別的小朋友身上"。

2、引導孩子改成錯誤,而不是單純的批評、貼標籤

有時候孩子犯錯了,需要改正不良的習慣時,我們應該告訴孩子為什麼這樣是不對的,並且給孩子做示範什麼樣是對的。

比如當孩子磨蹭的時候,我們可以告訴孩子,媽媽以前也是一個磨蹭的人,但後來發現這樣會讓自己的生活變得很雜亂,後來媽媽做了一些改變,制定了時間計劃表,給自己制定計劃,然後生活就變得井井有條起來,這樣的生活很美好,讓媽媽和你一起制定一個你的時間計劃怎麼樣?

每做完一件事,我們就在這個表上打個勾,看看一天我們能夠做好幾件事。

這樣用自己的經驗引導孩子,比單純的指出孩子的錯誤,甚至指責孩子效果要好太多了。

3、貼正面的標籤也有技巧

現在我們知道說孩子是膽小鬼、很笨、很懶是不對的,那如果誇獎孩子很聰明,非常棒這種"好標籤"是不是就可以了呢?貼好標籤也需要一些技巧。

應該誇細節,不要誇的大而空。

我們誇孩子"很勤勞",不如誇孩子"你今天幫媽媽刷碗了,幫了媽媽的大忙了"。

我們誇孩子"很聰明",不如誇孩子"你用自己靈活的腦袋,解決了這個很難的題目,你很棒,這應該和你平常多觀察、多思考的好習慣有關"。

我們誇孩子"懂事",不如誇孩子"你今天知道媽媽不舒服,所以主動幫媽媽倒熱水喝,還給媽媽捶背,媽媽體會到了你的愛,媽媽也愛你哦!"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它含有“8種”氨基酸,每週吃2次,提高孩子注意力,益智健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