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女兒有時會問我一些問題,我也會給她進行講解,講了幾句以後,她可能明白,就不讓我繼續講了。如果我想給她補充幾點,她就會很排斥。我想這孩子太毛躁了。
但是當我讀了吳志紅老師的《和另一個自己談談心》這本書的自戀篇的第8節“真的厲害還是顯得厲害”後,才知道我的想法是錯誤。她是擔心“作為外部世界的‘我的資訊’,徹底淹沒、摧毀了‘她的資訊’”;就是外部世界的進入會挑戰自戀,挑戰自己的原來的想法和解釋、擔心我的思想傷害摧毀她自己構築理想模式。
自戀是人得以成長的巨大推動力,但成長又是反自戀的,即你越成熟,就越不那麼執著於自戀,就越能接受你有“不行”“不好”的時候。
如果自我沒有成長好,特別是抽象意義上的自我沒有形成,人就會特意去捍衛自戀,因此嚴重排斥“我不行”“我不好”這兩種資訊。
所以對孩子的教育不要著急冒進,因為孩子基本上還沒形成完整的自我,遇到與自己不同的思想或者意見時,會本能地排斥。這時候我們要有耐心,不要訓斥他,讓他知道我們不是要居高臨下的教育他,而是要像朋友之間的聊天交流,這樣他才能逐漸開啟心扉,和你交流。逐漸接受權威的資訊不是侵略性的、毀滅性的。不然,他們只好豎起一道牆來保護自己,將自己與外界隔離。
把孩子的自戀或者自愛心比作生長的小幼苗,小苗成長需要陽光和水,但是水不能太大,陽光不能暴曬。給一個小苗澆水,不能把它澆死,要慢慢地澆水。逐漸讓他們悟到接受風雨才能成長更快。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