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是什麼練成了熊孩子?

今天看到一個新聞,熊孩子在火鍋店裡比賽開香油瓶,總共開了59瓶,家長最後用兩個礦泉水瓶裝走。每逢過年過節、闔家團圓、親戚聚會的時候,是遭遇熊孩子的高危時段。一旦被熊孩子欺負了,遇到不講理的家長,一句“還是個孩子,不要和小孩子斤斤計較”,就被堵住了所有的出氣口。

為什麼嬰幼兒階段還很可愛的寶寶,長大一點後會這麼可怕?抱著這個疑問,我請教了前心理學大師兼現任網約車老司機。得到的回覆是:

嬰幼兒階段很可愛,是生物基因遺傳選擇後的結果,能激起他人保護欲的幼體更容易存活。嬰幼兒階段行動力弱,且處於家長的嚴密監控下,發現有什麼端倪立馬被解決了;等小孩長大後,開始有了自發運動,且活動空間變大,很容易脫離家長的監控,就越容易闖禍。18歲以前,孩子的大腦都在發育階段。大腦額頭位置有個區域叫做「額葉」,負責高階的認知功能,例如行動計劃、監控,以及抑制、控制行為的能力,在「額葉」還沒發育成熟時,就容易引發各種「熊」的行為。兒童思維的自我中心化程度很高,表現為自私、不懂得替他人著想。隨著兒童長大,自我中心化的程度會變低,更多地站在他人的視角、或是從更客觀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這個過程被稱作「去自我中心」。還沒經受社會化(Socialization)教育,指兒童獲得所屬文化(或亞文化)認為值得有用的或恰當的信念、價值觀和行為方式的過程。比如在日本人在電車上很少說話,在公共場合基本不打電話等,這些都是日本的一種預設的社會規範。在大人眼中,熊孩子或者巨嬰就是那種沒有經過社會化教育,不講社會規矩的人。

在混亂的教室裡粘孩子Stick Kids in Messy Classroom

如何利用心理學效應整治和教育熊孩子?

接著我給老司機丟擲了難題:如果遭遇熊孩子,在打不得罵不得的情況下,如何有效地“教育”熊孩子,讓其認識到錯誤,並不再重犯呢?

老司機回覆說,有很多心理學效應可以用來有效引導人的行為,尤其是這種心智不全的熊孩子。

阿倫森效應(Aronson effect)

指隨著獎勵減少而導致態度逐漸消極,隨著獎勵增加而導致態度逐漸積極的心理現象。即可以透過增加或減少給予的獎勵、讚揚,來強化或削弱目標物件對人、物或某種行為的喜歡程度。

案例:工業區大院裡有個大舊油罐,中午放學後孩子們都喜歡到罐子裡蹦蹦跳跳,聲音擾人,很多人勸阻都無濟於事,小孩反而愈加鬧騰。一天,一位老爺爺說,我們來打個賭,誰跳得最大聲,誰就可以拿到一把玩具槍,結果果然獲勝者成功拿獎。第二天,老爺爺把禮物改成了兩顆奶糖,孩子們沒多大興趣,敷衍地跳了跳,勝者拿走了奶糖。第三天,老爺爺把禮物改成了兩顆花生,結果孩子們不願意了,紛紛表示“不玩了,不玩了,沒意思,要回家看電視去”。老爺爺透過巧妙的心理弱化效應,竟然把困擾大家的“熊孩子鬧騰”解決了。

角色效應(Role Effect)

即屁股決定腦袋。指當一個人處於某種角色或角色發生改變時,通常會因這種角色(或角色的改變)而引起的心理或行為變化的現象。

如把熊孩子代入“男子漢”、“美少女”、“大英雄”、“奧特曼”等角色,透過“美少女會時刻注意自己的形象,你見過哪個美少女隨地吐痰,當眾挖鼻屎的?”這種情景模擬,來引導人的行為,同時進行社會化教育。

獎懲效應(Reward and Punishment Effect)

即胡蘿蔔加大棒。指透過對目標人行為實施外部強化或弱化手段,可影響其自身評價等心理活動,進而帶來其行為的強化或弱化的現象。懲罰時用語要得體、適度、就事論事,使目標人明白為什麼受罰和怎樣改過。同時還應注意的是獎懲的頻率,從心理學的研究結果看,當獎懲的比例為5:1時往往效果最好。

如熊孩子在開火鍋店亂開香油瓶導致家長買單,就可以事後進行社會化教育,首先講解社會中的貨幣概念、買賣行為、等價交換等,其次講明因為孩子的行為結果導致了資金的損失,最後把損失和懲罰聯絡,如扣除零花錢,同時給與做家務補回零花錢的獎勵措施。

老司機教我心理學

我若有所思,貌似現實中就有很多人活用了心理學套路啊?比如給熊孩子樹立一個“別人家的孩子”這種勁敵,或者送寒假作業大禮包這種懲罰手段。

老司機回確實如此,在整治熊孩子時不僅要關注教育效果,避免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同時還要兼顧到其家長的心理感受,這方面還是有很多注意點的。

我不禁感嘆,處理熊孩子真的難啊,身後連帶著一群人。

6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乖孩子引人喜歡,可以下這幾種情況是不好的“現象”,家長們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