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草莓正應季,孩子、吃草莓時用手捧著捂著嘴,似乎在表演bbox,再張開手草莓已經吃完了。為了防止他卡著喉嚨,我總是把草莓屁股去掉。有天吃草莓時,突然想到,這是我第一次遇到願意把草莓尖留給他吃的人,剛自我感動了一小下,再一想,這種待遇只能存在於1歲前,之後該怎麼吃怎麼吃,不然他會養成習慣,以為好的東西自然歸自己吃。
變化過去的一個多月大運動發展迅速,爬行姿勢雖然不標準,但是速度極快。爬行墊完全限制不了他,我在廚房做飯時,經常一扭頭髮現他在門口坐著。可以從躺著迅速變為坐著,反之亦然。
換尿不溼變成一件很頭疼的事,因為安生躺著是不可能的,一個不留神噌地就翻身爬走了。就像水裡的葫蘆,一按下去馬上就翻出來。扶著沙發或者大人的腿可以站起來,但還沒學會自己蹲下。只要醒著,大部分時間很少靜止,一直在四處爬行探索,偶爾能專心玩玩具,或者看故事書。
語言發展也有進步,會清晰地叫baba,能無意識發出mama的音,但大部分時間這個技能都處於被封印狀態。
有記憶能力,有次去衛生間發現他比較喜歡那個架子,讓他坐上去玩一會,之後每次去衛生間見到架子都很興奮。教了他幾次怎麼開燈,見到開關也比較興奮。
會積極與人互動,和大人輪流拍一個鐵盒子。不喜歡的東西會花大力氣扔得很遠,並把這個行為當做遊戲。
看到卡片上真人的笑臉會模仿笑容。
會看大人臉色,看到怒色時會露出遲疑的表情,看到怒色變為笑臉,自己的表情也會放鬆下來。
不喜歡正兒八經的玩具,喜歡塑膠包裝和所有不想讓他碰的東西。
吃飯時不能專心,左顧右盼左右扭動。目前還沒有不吃的食物,比較喜歡水果和雞蛋。
開始認人了,平時都是我一個人照顧他,除了老程我倆,孩子沒什麼機會接觸到其他人,只有偶爾帶他去朋友家玩一天。可能是這個緣故,很多小孩6個多月就認生,他現在才認生。
依舊是睡渣,一夜要醒幾次,有時候醒了後翻身爬走一氣呵成,要在黑暗中再把他抱回去。白天睡眠時長只有2、3個小時,這就是最近我閱讀時間驟減的主要原因o(╥﹏╥)o
衝突這十個月,我們每天都待在一起,所以想到再過一段時間迴歸職場陪伴孩子的時間驟減,有點不安。
一方面是擔心老人帶孩子會有一些育兒理念差異,另一方面我清楚比起他需要我我更需要他。不過這些因素還不足以阻止我回歸職場,我已經在他身上花了太多時間了,也需要有點自己的時間了。
之前曾寫過,我認為家長全職帶孩子沒有什麼必要,沒有證據表明這樣比老人帶孩子自己上班的模式養育得更聰明。但是我個人的話,還是希望用自己的育兒理念去養育孩子,所以才做了另一種選擇。儘管已經有一份兼職了,但工作的代價依舊太大了,職場和育兒,還是要均衡一些。
與老人在育兒理念上有所不同,這是難免的。大家的目標都是相同的,都是為了孩子好,只是方式不同。我比較強勢一些,會提前和家人溝通好我希望用怎樣的方式引導他。比如在玩耍時不要過多幹預,只有在孩子需要時才給予幫助,以免切斷他自己學習的機會。尊重他是個個體,不要為了自己的樂趣去逗哭他。
只要家人不固執偏見,能接受新知識,慢慢地就會達成共識。
孩子和老人待一起的時間更長,不必擔心他們的一些陳舊理念會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時間不是唯一的衡量指標,媽媽的權重更高,終究他最愛的還是自己的媽媽,最能影響他的人也是媽媽。
而且不用刻意為孩子營造完美的育兒環境,即使小家庭內部價值觀一致,他必然會遇到不同的人不同的環境,以後接觸網際網路、接觸同學老師,那些都會影響他融入他,成為他人格的一部分。從這個角度講,其實家長能做的很有限,就是自己成為孩子的榜樣,除此以外,一切都是不穩定因素。
看育兒書能學會育兒嗎?我特別害怕別人誤以為我看了很多書一定會是個好媽媽,不是的,我看育兒書只是出於好奇心。同樣一本書,有的人讀完就悟了,有的人則會陷入教條主義,全看自己如何理解。
看護孩子要從兩個角度來看,一是滿足孩子衣食住行上的需求,二是塑造孩子成為一個擁有健康人格的人。前者稍微學習一些科學知識就可以勝任,後者稍微複雜一些。
一般情況下,和諧自洽的人更容易自然而然地成為一個好家長。而自己尚未從原生家庭和社會壓力中解放出來的人,則要先學會把自己的問題解決完,才能不將自己的問題投射到孩子身上。
不像看高數書就能學會解高數題,看育兒書和學會育兒沒有什麼關係,就像看高數書和解物理題的關係一樣吧。
書本只提供一些理論知識,而育兒是要實踐的。在育兒過程中,“度”很重要。書中說要給孩子自主權,但給多少自由才可以呢?會不會過於放任變成熊孩子?要給孩子樹立規則,萬一規則過多打消他的創造性怎麼辦?是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還是讓他打好學習基礎?這些書中不會教,如果僅靠看書育兒,反倒會陷入自我懷疑中。
對我來說,學習育兒知識的過程,是完善自己的過程。先成為理想的自己,再去學習如何養育孩子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科學育兒養出的孩子比別的孩子更好嗎?我媽總是對我科學育兒的態度嗤之以鼻,估計她對這個問題很好奇,然而這個答案應該會讓她失望。
首先這個問題就不對,孩子無法和別人比較,只能和他自己相比。正確的問題應該是兩個一模一樣的孩子有一模一樣的父母,一對父母學習過科學育兒另一對沒學過,前者的孩子會比後者更優秀嗎?顯示,即使在實驗室也無法進行這樣的對比。
我個人覺得,學習科學育兒是為了讓自己舒服,而不是讓孩子優秀。對孩子有不合理的期望,與孩子有扭曲的親子關係,這樣的生活一定不會愉快。但是學習了科學育兒之後,知道孩子的想法,知道如何溝通,自己就會變得心態穩定,孩子如果恰好為此變得優秀,那就是科學育兒的附加結果。
因此,即使家長是兒童心理學專家,也不代表著他的孩子會比其他孩子更好。
我的想法是,育兒過程中有辛苦,也有快樂,但總體來說是一件愉快的事。如果你感覺心理壓力很大或者情緒總是很暴躁,那一定是哪裡出問題了,找到問題,解決問題,這樣大人和孩子都輕鬆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