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導讀】孩子是媽媽的跟屁蟲,這似乎是所有孩子的通病。

求抱抱的孩子,到底想要什麼?

通常,這樣的孩子,都會被大人認為是“黏人”。

而且往往是孩子越想被抱起來,大人越拒絕:“一哭就抱,那還不得更粘在大人身上了?”

但是,大人只看到了孩子“黏人”,卻沒有看到孩子真正的需求:

當他非要大人抱時,他想要的,到底是什麼?

孩子想要的,其實很簡單,只是大人的陪伴、大人的關注而已。

抱不抱,真的並不重要。

每一個孩子,都特別希望爸爸媽媽在他需要的時候,給他足夠多的愛、足夠多的陪伴、足夠多的關注。

這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情感需求,也是一個無助的孩子,面對陌生的世界時,最最重要的心理支援。

著名早期教育專家伯頓·懷特在他的名著《從出生到三歲——嬰幼兒能力發展與早期教育指南》中,就多次提醒爸爸媽媽,要讓寶寶感受到愛與關心。

而事實上,很多爸爸媽媽自以為給了孩子足夠多的愛、陪伴、關注,卻常常在那些最日常的細節中,忽略了對孩子愛的迴應。

這時候,怎麼做最好

比如九個月的、被關在圍欄裡的孩子,他想要的,其實並不是時刻被抱著,而是時刻在大人身邊。

媽媽要做的也很簡單。

把他從圍欄裡抱出來,坐在可以推的嬰兒車裡。

媽媽到哪個房間做家務,就把他推到哪裡,一邊做家務,一邊跟孩子說說話。

比如三歲的、哭鬧著要抱的孩子,她想要的,其實也不是被媽媽一路抱回家去。

我們相信,那位媽媽如果這麼做了,只要三分鐘,就可以安撫孩子的情緒,完全不需要任孩子一路哭鬧下去。

可有一點很奇怪,為什麼大部分的父母在遇到問題的時候,第一反應大部分是拒絕?

讓孩子停止哭鬧只需要一秒,爸爸媽媽們卻第一反應就是拒絕迴應孩子的要求,花上十分鐘把事情搞得更糟。

每次出門旅行,在飛機上、火車上,甚至馬路上,遇到大哭大鬧的孩子和他們束手無策的爸爸媽媽,我都無奈地發現,這個判斷,被一次又一次地印證。

一個兩歲左右的孩子,在飛機上一落座就開始哇哇大哭,“我要爸爸,我要爸爸”。

她的座位,被安排在媽媽的旁邊,她爸爸的座位在後面一排。

然後她媽媽開始耐心地哄她,“哦,寶貝不哭,咱們看看這裡,這個多好玩”、“媽媽給你吃這個,不哭了不哭了”。

但媽媽的哄勸毫不奏效,孩子依舊哭得撕心裂肺地要爸爸。

孩子爸爸也加入哄勸的行列,到最後,空姐都加入了,還是沒能讓孩子停止哭泣。

直到飛機起飛,孩子抽噎著睡著了,這場哭鬧大戰才停止。

我坐在旁邊,就在想——

讓媽媽跟爸爸換個座位,或者跟鄰座商量一下,讓爸爸把座位換到孩子旁邊來,多簡單的事,幾秒鐘就解決了,為什麼他們不這麼做呢?

有一回,坐地鐵,還是兩三歲的孩子。

由媽媽抱著,找到一個座位,媽媽就抱他坐下,孩子開始哭鬧:“我要爸爸抱,我要爸爸抱。”

他媽媽勸他:“爸爸站著沒法抱你,爸爸還要拿行李。”

於是孩子坐在媽媽懷裡哭了一路,又被媽媽抱下車。

但實際上很簡單:爸爸抱孩子坐下,換媽媽拿行李,不就行了嗎?

為什麼他們不這麼做呢?

每一個此類場景中,都是孩子提了一個小到不能再小的要求,大人不理他。

然後孩子哭了,大人開始哄勸。

孩子繼續提那個要求,大人繼續不理,繼續顧左右而言他地哄。

一秒鐘就能解決的事,持續好幾分鐘,甚至十幾二十分鐘。

為什麼爸媽會習慣性拒絕?

為什麼孩子提要求時,大人的第一反應是拒絕,而不是滿足孩子?

難道那些爸爸媽媽們不知道——

孩子想跟爸爸挨在一起坐,你就讓他坐在爸爸旁邊;

孩子想讓爸爸抱著坐,就讓爸爸抱著坐;

孩子想讓媽媽抱著走一段,媽媽就抱他走一段;

孩子就不會有後面的哭鬧不止了嗎?

他們大概是真的不知道的。

因為很多爸爸媽媽的思維,停在一條單向的直線上:

“孩子是在無理取鬧”

於是關於孩子哭鬧,一個相當經典的問題就是:“我孩子愛無理取鬧怎麼辦”?

但孩子其實只是遵從自己的本心、自己的意願,提出一個簡單的小要求而已。

對爸爸媽媽來說,只是微不足道的舉手之勞。

孩子得聽我的,我不能聽孩子的!

這恐怕是很多父母都在堅持的一個原則。

因為孩子是孩子,爸媽是“家長”:

孩子聽家長的,天經地義;大人聽孩子的,就是無度溺愛。

所以,他們其實常常根本都不想知道,孩子到底想要什麼,就毫不猶豫地拒絕。

“孩子的要求,會給我帶來麻煩”

這個理由有些不那麼擺得上臺面,其實很多爸爸媽媽都下意識地這麼想。

所以大家都想要個聽話的孩子、省事的孩子、省心的孩子。

但不得不說,越是想省心省力的父母,越可能遭遇到更多的麻煩。

就比如前面的幾個場景中,是滿足孩子的要求更麻煩呢?

還是花上十分鐘哄一個大哭大鬧的孩子,還引得路人側目更麻煩呢?

“這一次滿足了他,孩子會提更多的“無理”要求,會被慣壞“

很多爸爸媽媽都會這麼擔心,所以寧可讓孩子哭,也不能滿足他的要求。

但滿足孩子這些小小的要求,孩子真的就會被慣壞嗎?

恰恰相反。

孩子如後出現不管不顧的無理取鬧,恰恰是因為他很少得到滿足,所以才需要不停地發洩不滿。

說了這麼多,其實孩子有時候提出的小要求不過是在跟爸媽撒嬌,求關注。

所以,當爸爸媽媽遇到孩子“黏人”時,建議:停下手頭的事,迴應孩子,讓孩子隨心所欲地“粘”著你。

孩子要抱,就抱抱他;

孩子想跟你說話,就一心一意地跟他說話;

孩子想聽故事,就給他講故事;孩子想參與你的活動,就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讓他適當參與;

孩子想你在旁邊陪著他玩兒,你就乖乖地待在一邊陪他玩兒。

不用擔心孩子因此被“慣壞”。一個心滿意足的孩子,是不會被慣壞的。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不讓“垃圾快樂”毀掉孩子的人生,現在還來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