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通常2-3歲時,孩子自我意識開始出現,

可以概括為3點特徵:什麼東西都是我的,什麼事都要自己來,很有自己的主張。

與之伴隨的口頭禪就是“這是我的”、 “我自己來”、“不要”等。

相對應地,當孩子鬧脾氣時,媽媽就會經常對孩子說“NO”、“不可以”、“不行”來管教孩子。

這時候,你有什麼更好的辦法?幫助孩子成長得更優秀。

1、眼裡要有別人

“凡事以我為主”的孩子容易自私,變得會搶別人玩具、會撒潑胡鬧、會打人等。

所以,家長在這個時期,要教孩子“眼裡要有別人”。具體該怎麼做呢?

媽媽可以掰一個橘子,讓孩子先拿一片給爺爺吃,再拿一片給奶奶吃,再拿一片給爸爸吃,再拿一片給媽媽吃,最後拿一片給自己吃。

以此為序,首先讓孩子“目有尊長”,再慢慢由親疏關係從內向外拓寬圈子,讓孩子分享給夥伴、同學、朋友,甚至陌生人,讓孩子心裡不僅裝著自己,也會考慮到別人。

2、幫助孩子確定自己的領地

在孩子的眼裡,什麼東西都是玩具。像電視遙控器、媽媽的眼鏡、桌上的玻璃杯等一些不能拿來玩的東西,孩子都會伸手去拿,再敲敲打打或隨意丟在地上。

當媽媽對孩子說“不”的時候,就是在幫助孩子確定自己的領地。實際操作如下:

媽媽可以特意將屬於自己的筆記本放在桌子上,告訴孩子不能動,然後一邊做自己的事,用餘光觀察。當孩子快要伸手拿到的時候,你就轉過頭對ta說,不可以。

漸漸地,讓孩子分清家裡物品中,這是爸爸媽媽的東西,這是我的東西;這是不能玩的東西;這是可以玩的東西,從而確定自己的領地。

3、培養孩子自理能力

自我意識強烈的孩子,最愛和父母唱反調,你說東偏往西,你說不行偏要行,叛逆地讓父母頭疼。

但這恰恰也說明孩子長大了,迫切需要獨立和自由。那該怎麼獲得呢?參考如下:

家長需要耐心地培養孩子自理能力。比如教寶寶如何自主吃飯、如廁、睡覺、刷牙、洗臉、洗手、穿衣服褲子鞋子襪子等基本生活能力。

當孩子具備一定的基本能力,能自己照顧自己,也就更獨立自由了。

在此,家長要特別注意,你眼中的“孩子笨手笨腳、搞破壞、弄混”等表現,可能是孩子探索學習的過程。最好不要一味包攬,順手把孩子想努力的事全做完了,讓孩子失去了成長的機會。

4、詢問孩子的意見

當孩子自我意識出現,就很喜歡“當家作主人”,很有個人主見,自己想怎麼樣就一定要怎麼樣,急於發揮“我”的權利。

因此,家長可以以詢問的方式提出問題,讓孩子多做選擇題。舉個例子:

媽媽心裡想讓孩子用叉子吃飯,可以向孩子提問:寶寶,你想用藍色的勺子還是粉色的勺子?替代強勢地告訴孩子:寶寶,不要用手抓,用叉子吃飯。

這樣效果也會更好,既能讓孩子有更多的參與感,也能讓孩子感覺到對生活的掌控,有效地發揮自主意識。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香菇不炒不煮,在家自制純天然的營養鮮味粉,嬰兒輔食天然調味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