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什麼樣的家庭,能給孩子帶來最好的教育?

清華附小校長竇桂梅給出了她與眾不同的答案:

“一個孩子的成長,需要糖,也需要鈣,同時需要鹽。”

“糖是關愛、鼓勵;鈣是自強自立;鹽是直面挫折苦難,這三樣東西在教育中一個都不能少。”

深以為然。

在家庭教育的這口大鍋裡,我們要懂得合理有序放糖、鹽、鈣,“湯”才會營養全面,孩子才會成為一個溫暖有愛、富有擔當、勇敢堅強的人。

先放“糖”,順應孩子的天性

專家指出,甜的食物能滿足大腦對能量的需求,能讓人心情愉悅。

每個孩子天生都是愛“糖”的,當小小的舌尖觸碰到那一抹甜,總能手舞足蹈,神情雀躍。

家庭教育中的“糖”,就是父母的關愛和鼓勵,它像節日的巧克力,充滿著甜蜜溫馨,能讓孩子放鬆身心,找回自己的天性。

有這樣一個故事,感動了無數人。

母親第一次參加家長會,幼兒園的老師說:“你的兒子有多動症,在板凳上連三分鐘都坐不了,你最好帶他去醫院看一看。”母親很沮喪,然而回家卻告訴兒子:“老師表揚你了,說寶寶原來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鐘,現在能坐三分鐘了。其他的媽媽都非常羨慕媽媽,因為全班只有寶寶進步了。”那天晚上,兒子破天荒吃了兩碗米飯,並且沒讓她喂。

兒子上小學、中學,每次家長會上,老師對孩子的評價免不了有些負面言辭,母親回家都會對兒子說:“老師對你充滿信心,只要你繼續努力,一定可以成功。”聽了她的話,兒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滿了光亮,沮喪的臉也頃刻間舒展開來。十幾年來,母親一直用關愛與鼓勵的“糖”,滋養著孩子的心靈,讓孩子充滿了前行的力量。

直到兒子高中畢業,被清華錄取,這一切的祕密才被揭曉。兒子邊哭邊說:“媽媽,我知道我不是個聰明的孩子,可是,這個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賞我……”。

令人動容。

愛默生說過:“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祕訣。”

其實,要讓孩子自信起來,並不難。

只要父母捨得用欣賞和鼓勵的言語,編織成甜蜜的愛,只要父母願意用溫暖和包容的深情,陪孩子走過長長的童年、少年甚至青年時光,孩子自然會充滿信心,在前行路上遇見最美好的自己。

加點“鹽”,教孩子面對生活的挫折

有位哲學家說過:“磨難,苦難,掙扎,這是成長的過程。”

人生總是五味雜陳,有甜蜜,就會有苦澀。

在教育這口大鍋裡,要想孩子成長得豐富多元,自然也少不了“鹽”這個至關重要的調料。

給孩子的教育里加點“鹽”,就是要讓他們明白,生活並不總是一帆風順,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各種困難和挑戰。

曾經一位趴在垃圾筒上寫作業的男孩,讓無數父母感到心酸。

小男孩從小跟隨母親到青島打拼。冬日的夜晚寒風蕭瑟,人們都在溫暖的家裡享受閒暇時光,他和媽媽的烤地瓜攤卻開始了一天中最忙碌的時刻。

媽媽忙著烤地瓜時,男孩就趴在垃圾桶上認真地寫作業。

儘管家庭的經濟條件一般,男孩學習卻很用功,也特別懂事,經常幫母親收拾貨物,照看攤位。

這位媽媽儘管學歷不高,卻用自己的行為給孩子熬了一碗濃濃的加“鹽”之湯。

那些鹹味混合著生活的苦澀,讓孩子懂得了堅強。

所以他哪怕環境惡劣、寒風瑟瑟、趴在垃圾桶上,也在認真寫作業,以此來努力抗爭命運,相信他以後一定可以書寫自己的人生軌跡。

美國心理衛生專家蘭德紐曼指出: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

也就是說,那些幼時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長大後會因為不適應激烈競爭和複雜多變的社會,而深感痛苦。

一項調查資料表明,中國有3000萬青少年處於心理亞健康狀態,每年有25萬人因為無法跨越心理的痛苦而放棄了自己的生命。

成長的過程,本來就是一個不斷摔倒再爬起來的過程。每一個人都可以從挫折中學到一定的知識、經驗和勇氣,得到最豐厚的戰利品。

所以,即使再愛孩子,我們也要在他們的成長路上灑下一把“鹽”,不刻意規避生活的“不容易”,讓孩子提前有切膚之痛,才不會在遭遇挫折時一蹶不振。

只有讓孩子更加勇敢,學會面對困難,才能跨過生活的沼澤地,到達成長的彼岸。

補補“鈣”,讓孩子自強自立

有句話說得很好:“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讓孩子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面對生活,補“鈣”是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

通過補“鈣”,讓孩子擁有旺盛的生命力、頑強的適應力,擋得住生活的風風雨雨。

我們熟知的《狐狸法則》中,成年後的狐狸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生活,他們必須獨立養活自己,一切都要靠自己。

然而,很多父母卻不懂得這個道理。他們忘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給他補“鈣”,直到孩子成年才忽然發現,孩子仍然是個巨嬰。

前不久,29歲的徐某大學畢業後一直閒在家裡等吃等喝,還將一名女網友帶回家。面對父母勸說,他稱父母有義務養自己。

無奈之下,徐先生和朱女士夫妻將兒子訴至海淀法院,並申請強制執行趕獨生子出門。

回溯徐某的家庭教育,也許我們能發現一點端倪:

小學時不想當班幹部,媽媽出面找老師;大學時不想住宿,媽媽讓孩子回家住;畢業時工作難找,爸爸出面安排工作;工作後嫌工作辛苦,索性辭職回家啃老。

父母的大包大攬,導致了徐某無法獨立。孩子沒有健碩的骨骼,無法獨立行走,只能成為一個巨嬰,永遠依賴父母。

著名教育家卡爾威特說:“重視獨立能力的培養,才是對孩子的真愛;而溺愛和嬌寵則是形成獨立人格的最大障礙,只會讓孩子在將來的生活中吃盡苦頭。”

我們總是想為孩子鋪好道路、指明方向,讓他們可以安全無憂地走向“正確”道路,然而在生活中並非事事順意,孩子不能一直在父母的庇廕下生活著。

與29歲的徐某相比,浙江海寧10歲的小姑娘鄢張雅,卻早早在父母的帶領下成熟起來。

鄢張雅父母都是海寧市中醫院的醫生,她是家中的獨生女,卻從不嬌氣。

每天放學自己回家,還獨自去菜場買菜,回家做飯,等爸爸媽媽下班就有熱氣騰騰的飯菜吃。

她雖然只有1米24的個頭,對於買菜、做飯的程式卻非常熟練,她還有自己總結的小經驗:

“以前做菜的時候,我被油濺到過,後來我發現,要聽它的聲音,如果裡面噼裡啪啦很響,就不能掀開鍋蓋,等聲音小了,先開啟一條縫,如果沒有油濺出來,就可以開啟鍋蓋了。”

鄢張雅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讓我試試看,我一定行的。”

孩子的獨立與自立,與父母的培養分不開。恰如鄢張雅的媽媽所說:“要她成長,就要她獨立,這個過程是在我們的眼睛底下時刻關注著的。”

不得不說,這位母親太睿智了!

父母學會適當地放手,讓孩子在生活中嘗試“自己來”,這就是給孩子最好的“補鈣”,才能成就孩子獨立自強的人格。

當孩子有了生命的尊嚴,就可以在無人撐傘的雨中奮力奔跑,拼命追求那個“最好的自己”。

回到開頭的問題,什麼樣的家庭,能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原來,最好的家庭教育,應該是熬一鍋“糖、鹽、鈣”俱全的濃湯。

讓孩子擁有幸福的底色,修煉健全的人格,如此,才能在起起伏伏的人生中,開啟流光溢彩的奮鬥之旅。

宣告

·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重慶教育。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內容為作者觀點,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絡。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一天一個小兒推拿手法,健脾和胃,一招制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