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家長向我諮詢:孩子膽小內向怎麼辦?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是伴隨著很多恐懼:
怕黑怕高怕鬼、怕陌生人、怕自己一個人;
不敢嘗試新事物、不敢在公開場合發言;
別人搶走自己的玩具不敢要回來、被打不敢還手······
孩子膽小、怯懦,不可否認有一部分是天性使然,但其實,性格受後天環境影響更大。
很多時候,是父母的教育、家庭氛圍,造成孩子膽小。
容易讓孩子變得膽小的教養方式,主要有這幾種:
① 愛嚇唬孩子
有些父母為了讓孩子聽話,常常喜歡嚇唬孩子。
為了不讓孩子出門,嚇唬孩子外面有吃人的怪獸、有抓小孩的壞人,導致孩子對家以外的環境充滿恐懼與擔憂;
為了讓孩子乖乖吃飯,嚇唬孩子不吃就讓醫生打針、警察來抓走,讓孩子對醫生、警察等職業產生誤解,成為“童年陰影”;
為了讓孩子停止哭鬧,嚇唬孩子要把他扔掉,導致孩子總是害怕爸爸媽媽什麼時候就不要自己了······
嚇唬孩子,可能效果是立竿見影,但卻為孩子性格的形成和認知發展埋下了隱憂,破壞了孩子的安全感,讓孩子對外界充滿了不信任、不確定感。
② 控制和管教過多,教育過於嚴厲
之前上過熱搜的明星楊爍對待孩子的方式,引起許多父母的反思。
過於嚴厲的教育,對孩子動輒吼、罵、冷嘲熱諷,缺乏情感交流,只會讓孩子感到不被愛、不被接納,對父母充滿畏懼。
還有的父母對孩子控制過多,高要求高期待,不能這樣不能那樣,一點不好就要被批評,會讓孩子變得小心謹慎,不敢“輕舉妄動”,生怕又會招致責罰。
情緒不穩定、愛發脾氣的父母,容易讓孩子產生低價值感,自我否定,難以勇敢、自信地探索外界事物,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外在表現就是膽小、怯懦。
有些父母愛孩子的方式不恰當,把孩子保護地太好。
比如孩子還沒幾步,趕緊邊喊邊制止:“小心啊,不能跑要摔倒了!”
孩子要去倒水喝,媽媽馬上去幫他倒:“可別燙著了。”
長此以往,孩子會覺得身邊到處都充滿了危險性,畏手畏腳,不敢嘗試和探索。
越是不做,孩子就越是不能習得各種本該學習的技能,越是什麼事都做不好。
慢慢的,孩子就會對自己充滿不自信,覺得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更加不敢對外探索,造成惡性迴圈,無法獲得真正的成長。
外在表現就是遇事退縮、逃避。
孩子膽小,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最關鍵的兩點是:給孩子被愛的安全感、增強孩子自信心。
① 接納孩子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大方、勇敢,看到孩子扭扭捏捏、怕這怕那的樣子就忍不住來氣。
對於父母來說,首先要做的應該是接納孩子的膽小和脆弱,不要過於焦慮和擔心。
有些恐懼是階段性的,隨著年齡和認知的增長會逐漸消失,比如怕黑、怕妖怪、怕打雷。
而且畢竟孩子小,認知和能力都有限,會害怕是很正常的事情。家長切不可因此給孩子貼上“膽小”、“慫包”、“沒出息”的標籤。
這些標籤會在無形中給孩子造成負面的心理暗示,孩子反而越來越會往膽小的方向發展。
允許孩子有害怕、恐懼的情緒流露出來,不強迫孩子勇敢、膽大。
比如有些孩子怕生人,家長為了鍛鍊他,每次遇到人就強迫孩子一個個打招呼,這隻會讓孩子對父母越來越不信任,內心充滿不安,於是愈發膽小內向。
給孩子抱持性的環境,每次孩子膽怯退縮的時候,不要責罵他,站在他這一邊,耐心等待,真誠陪伴,必要時給予安慰或擁抱。
在恰當的時機,好好地和孩子交流溝通,弄清楚孩子膽小背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