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一個3歲的孩子,在疫情剛發生時,哭喊著:“我就要出去玩,要跟病毒玩!”現在,媽媽問他出不出去,孩子的回答是“不出去,病毒很可怕”。這條短視訊在網路平臺播出後,點選率很高。有網友哈哈一笑,說孩子很可愛,也有網友擔憂,孩子會不會有心理陰影。

如何把病毒的真相告訴孩子?如何讓孩子在災難中學習與思考?中國心理學會心理諮詢師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林春教授表示,面對疫情,家長首先要做好個人防護,並指導和幫助孩子做好防護,然後在一個相對安全的家庭環境、難得充裕的共同時間裡利用危機事件對孩子做好啟發、引導和教育。

林春表示,面對病毒疫情傳染的不確定性,焦慮和恐懼屬於正常反應,從人類進化和個體生存的角度來看,焦慮和恐懼都有積極的適應意義——使人們迅速警覺,調動機體的能量,規避可能的風險。同時,引導孩子認識並接納自己的緊張情緒,通過科學的防疫措施和生活學習的合理安排來規避風險,降低恐懼情緒。在孩子面前,家長不僅是教育者,也要做好觀察者、陪伴者、示範者和引領者。戰“疫”期間,家長還應該和孩子一起研究獲取可靠資訊的方法,學習自我防護的知識,利用危機事件強化生命教育,學習病毒和疾病的科學知識,培養孩子對大自然的敬畏和好奇心,啟發孩子體會、認識人的社會性和相互協作的重要性。

北京大學心理學部許燕教授認為,災難教育就是讓孩子們學會科學應對災難,積極面對災難,提高對災難的免疫力,培養轉危為安的能力,這是孩子們需要得到的教育。我們要讓孩子明白,風暴和災難來臨時如何去面對,在實戰中學會生存技能,學會應對方式。在疫情期間,要藉機教育孩子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學會正確的防護方法,建立規範的行為準則,從而提高孩子的心理免疫力。榜樣學習也至關重要,前方陣營中,有醫護人員的生死請戰,警務人員的日夜守護,工人不分晝夜參建火神山醫院等等。每一位英雄其實都出自於我們身邊的普通人。要引導孩子們去發現身邊人的善行義舉,關注積極的社會元素。這場戰役終會有結束之時,孩子會經歷抗戰全過程,從初期的恐慌,到有序應對,再到恢復常態。在抗擊疫情過程中總結的經驗教訓也會成為孩子未來應對的策略,從而提升抗逆力與生存能力。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侯志瑾教授表示,此次疫情從健康角度而言,對人類生命和生活是個威脅,而對親子關係而言,卻是個機會,可以有更多時間與空間來進行對話、互動和增進理解,只要把握得好,完全有可能擁有更融洽的關係。城裡、鄉下其實有很多孩子都是隔代撫養的“留守”兒童,父母曾經都太忙,現在受疫情影響不得不在一起,父母就有了大把的時間,可以觀察孩子,陪伴孩子,與孩子一起講故事、做遊戲、做家務。其次,對於留在家中的大學生,可以和家長有更多時間溝通交流,更容易相互理解。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想上廁所”產婦分娩後的這句話,值班護士慌了,“趕緊搶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