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跟妹妹微信聊天時提到了她家孩子上幼兒園的事,面對她生性膽小、黏媽愛哭、鬧著不願去幼兒園的女兒,她話語間透露出來的焦慮感,我隔著螢幕都能感覺到。
開導安慰她的同時,我想起了大女兒可可入園第一年的時光,頗有點感慨萬千。我相信,有入園焦慮的絕不僅僅是妹妹和當年的我,還有一大批適齡入園的寶爸寶媽們,因為這彷彿就是一個魔咒,是為人父母避不開的劫。所以,我寫下這篇文章,除了用文字的方式回憶記錄一下可可已經結束了的幼兒園小班生活,也希望一些親身經歷的經驗能夠對處在焦慮中的你們有所幫助。
1. 理解並接納孩子的適應期如果你看過一個名為《幼兒園》的紀錄片,你一定會對影片最開始出現的一行字印象深刻:或許是我們的孩子,或許就是我們自己。
鏡頭記錄下的入園場景想必經歷過入園的你們一定不會陌生:
紀錄片《幼兒園》中哭鬧的孩子
紀錄片《幼兒園》中哭鬧的孩子
看著這些或哭或鬧的孩子,我不禁想起了一年前可可入園時我們的狼狽。那個時候,說心裡話我並不情願將膽小且又生性戀媽的孩子早早送去幼兒園,無奈二胎妹妹的到來讓我沒有精力照顧還有著較大情緒的姐姐。懷著忐忑的心情將可可送入幼兒園後的每一天晚上,我躺在床上都在祈禱夜晚長點、更長點,天亮晚點,再晚點,因為一旦天亮,我就要面對可可不願上幼兒園的各種狀況:不願起床、不願穿衣服、拉著桌子不願出門、抱著走還要哭一路……
狀況持續一週不見好轉,我由心疼她轉為生氣,吼她,責備她,本以為父母的威信會讓她屈服,但事與願違,她鬧的更凶了,從頭天晚上就開始哭,讓她吃飯,她會說我可不可以明天休息一天不去幼兒園,讓她睡覺她會問明天還要去幼兒園嗎,也不願去樓下找小夥伴兒玩兒了……
認識到自己的方法不對和事情的嚴重性後,我馬上請教了正在學習正面管教的朋友,朋友告訴我這是入園焦慮,是正常現象,但需要正確引導和處理,不然會對孩子產生長久的負面影響。
反思之後我決定改變應對策略,選擇理解接納孩子的行為,畢竟她還不滿三歲,從來沒有離開熟悉的父母到陌生的環境獨自生活過,在面對陌生的環境時,肯定需要適應期。我相信適應一段時間(因人而異,這個適應期有長有短)以後,她一定會接受並喜歡幼兒園的生活的。
因此每天早晨,不論她怎麼哭鬧,我都溫和而堅定地送她去校車,把她交到校車老師手上之後,一分鐘也不多留,頭也不回的離開,因為我親眼看到那些趴在車窗外跟車裡的孩子道別的,孩子哭的更凶。
而當晚上回來她再哭著說不願去幼兒園時,我等她表達完自己的想法後,用力的抱抱她,直到她情緒恢復。
終於,一個月後,她不再哭鬧,也不用抱著去坐校車了,回家後也願意主動分享園中趣事了。這代表著她成功入園啦!
有了可可的經驗之後,在奶奶不能幫忙帶一歲半的小女兒悅悅,必須要送她去託班時,我就依照之前的做法,理解接納她的不適應,不吼不責備,也不拖泥帶水,只用了一個周,悅悅便完全適應了託班生活,每天都開心的跟我揮手道別。
你看,作為父母,學會理解和接納多重要,因為理解,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愛,因為接納,孩子獲得了安全感,她們便會嘗試著去接受新東西。
在幼兒園開心玩兒的可可
二、家長先學會克服分離焦慮有句話我簡直不能太認同:離不開對方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其實很多時候,父母的分離焦慮要比孩子嚴重,大部分孩子雖然會哭鬧著抗拒去幼兒園,但一般入園進入教室一段時間後,TA們就會慢慢平靜下來,或被老師安撫,或被玩具教具吸引,或與其他孩子玩耍。而家長們呢,一般會徘徊在校門口,滿腦子都是孩子會不會一直哭,會不會被其他小朋友欺負,不吃飯怎麼辦,睡覺找媽媽怎麼辦,老師會不會照顧不到自己的孩子……然後就是微信或電話不停聯絡老師,發出靈魂三連問:孩子還哭嗎?好好吃飯了嗎?睡覺還好嗎?
別問我怎麼知道,因為這就是曾經的自己啊!
畢竟從出生起,可可就一直和我在一起,從來沒有分開過,即使是我產假後上班,家裡也有孩子非常熟悉的奶奶一對一的帶啊。突然要把她送到陌生環境中由陌生人批量照顧,說不擔憂都沒人相信。
但是作為過來人,我還是要提醒大家,家長再擔憂,也請不要把這種擔憂傳遞給孩子。有話說父母的情緒就是孩子的晴雨表,你的憂慮情緒很容易被孩子捕捉到,然後無形會增大他們的焦慮。如果你很擔憂孩子適應不了新環境,那麼他們也會給自己或者幼兒園老師照顧不到位,孩子也會對幼兒園產生不安全的心理預期,從而久久的不能放鬆地去面對、去接受這個新的環境。
但家長不焦慮絕不代表不作為,而是要行動在前期。在入園之前,最好先去考察選擇一個最適合自己孩子的幼兒園,並百分百地信任這個園裡的老師。選定之後提前帶著孩子有事沒事地去光顧一下幼兒園,讓他們先熟悉一下這裡的環境和老師,告訴他這裡很安全、很好玩,以後會經常來。有一定的熟悉度了之後,可以很好的緩解孩子的緊張情緒。而大人通過一定的了解,也會更加相信幼兒園能夠幫助孩子順利入園。
三.日常陪伴做足做夠不管孩子是否要面臨入園,我們都應該多陪伴孩子。當然,這裡所說的陪伴不光指量,更強調質。陪伴不難,但高品質的陪伴卻也沒那麼容易。
都說手機是婚姻中最大的小三,其實它更是我們親子道路上最大的絆腳石。
多少人打著陪伴的幌子在玩手機?
孩子請求你陪他搭積木,你說你打完這局遊戲再來,結果一局又一局;
孩子吵著讓你給他讀本故事書,你說等你追完這集電視劇就來,結果一集接一集;
孩子興致勃勃地喊你加入他的遊戲,你說你再和朋友聊會兒天就來,結果越聊越嗨,根本停不下來;
孩子滿懷期待地問你,我這個城堡建的怎麼樣,你眼睛盯在手機上,頭也不抬地回答:建的真好,寶貝真棒……
等你終於從手機裡脫離出來時,孩子早已經沒了玩兒的興致。
是不是感覺畫面很熟悉?因為這就是當代父母們陪伴孩子的日常。
我不知道這種方式的陪伴裡,孩子究竟能感受到多少愛。我只知道當我沒有及時給予我的孩子迴應時,他們失落委屈的眼神,那眼神能刺痛我的心;
不信,你可以去看看《幼兒園》紀錄片,那裡面有兩個孩子在談及自己的父母時眼神中流露出來的失落與渴望。
他們渴望得到父母的陪伴,渴望聽到爸爸媽媽說愛自己。
最近幾年,那篇《孩子,我搬起磚頭就抱不了你》的文章很紅,表達出了為了維持生計不能親自陪伴孩子成長的無奈。我理解那種無奈,但也想說,陪伴的方式有很多,並不是天天呆在孩子身邊就叫陪伴,像上文說到的只顧自己看手機打遊戲的,即使一天24小時呆在孩子身邊,孩子也不會感受到愛。
我和可可爸都是上班族,下班回到家我一般走哪裡都不會帶手機,跟著兩孩子一起瘋鬧。確實有重要事情需要手機解決時,也會告訴一下孩子,媽媽馬上就回來。
日常我也不會吝嗇對孩子表達愛,經常對兩女兒說我愛你,她們也會回答:我也愛你。
就是這種陪伴和愛,讓一時無法接受妹妹的到來,充滿失落甚至一度得了二胎應急綜合徵的可可終於釋懷,現在已經是寵妹狂魔了。
更欣慰的是,現在送她們到學校或是託班後分別時,她們都會說:媽媽我愛你,下班早點來接我。
我們的陪伴和愛讓孩子充滿安全感,是他們無懼前進的最堅實的後盾。
而我也終於相信,我高品質陪伴她們走的每一步,都算數!
四、與幼兒園老師維持好溝通與互動進了校園,老師便成了孩子的直接監護者,孩子在園的一舉一動,她們最清楚。因此我們應該及時向老師了解孩子在園的表現,也要積極迴應老師的一些反饋。要注意這裡所說的溝通並不是指電話微信的狂轟濫炸,而是指標對性的高效溝通,因為老師真的很辛苦,我們要充分理解她們的不易。針對孩子的異常表現具體溝通,以便及時應對,對於老師的反饋及時作出迴應,達成共識,讓孩子在家裡和幼兒園的表現基本保持一致。
有一點應特別注意,班上孩子多,老師可能一時看護不了那麼多,難免會出現輕微的磕磕碰碰之類的問題,這時候父母在了解情況的同時也要理解老師,畢竟孩子是不停在動的,她們不可能照顧的那麼完美,畢竟她們也不希望孩子出現任何問題。我們的理解和信任,會為她們對於教育事業的熱愛又增加幾分,讓她們更加精神飽滿,滿懷信心的投入工作。
更重要的是我們對於事故的處理方式以及與幼兒園老師的融洽相處,會讓孩子覺得家長和老師是一體的,如同能在父母這裡得到愛一樣,也能在老師那裡得到愛,會更加願意去幼兒園。
我想,如果父母天天對孩子說幼兒園這不好,那不好,在孩子面前抱怨老師東,埋怨老師西的,孩子也會自然而然地形成這種潛意識而更加抗拒去幼兒園吧。
我很感激可可幼兒園小班的老師們,她們真的很負責,孩子有任何的異常表現以及閃光點都會及時跟我反饋,還能站在教育者專業的角度上給我建議,讓我能夠更加全面的了解孩子。到現在,已經轉園的可可見到老師還是會跟老師拉手交談,可見對於她們的喜愛。人生道路上能遇到這樣的老師,真的非常幸運。
五.多肯定和鼓勵孩子我家可可對錶揚和讚美很受用,誇她一句勝過吼她十句。這就是孩子的天性,因為他們會在表揚和讚美裡獲得信心與成就感。
尤其是剛入園的孩子更需要鼓勵,對於她們來說,幼兒園完全是另一個世界。在這裡,她們要自己穿衣吃飯上廁所,要自己開啟社交圈子,要學習各種知識,在這個懵懂但又必須快速成長的階段,如果能得到最親愛的爸爸媽媽的認可和鼓勵,他們就會像獲得雨水的植物,顯現出勃勃的生機,散發出奪目的光芒。
不刻意去追求結果是好是壞,而是在他們努力的過程中,適時鼓勵一下,你會發現孩子的能量,超乎你想象。
現在可可順利進入幼兒園中班,我期待也相信她一定會度過一個美好的幼兒園時光。因為無論何時何地,我都會溫柔守護,用愛加持,為她人生之路的起點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