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孩子與媽媽之間的聯絡,是最親密的。一般情況下,0—10歲的孩子對母親的依賴最強。越小的嬰兒越離不開母親,不管是媽媽離開一會兒還是突然消失,孩子都會大哭不止,甚至有時候寶寶玩得好好的,突然看見媽媽,也要哭一場。

這種“孩子見到娘,無事哭一場”真的是做到了全國統一。有的人可能會認為這種情況的出現都是孩子平日被母親嬌縱壞了,已經養成哭一哭博關注的壞毛病。但是事實卻並非如此。

好好的孩子為什麼會因為母親的出現而哭鬧?孩子為什麼那麼懼怕母親的離開,又為什麼只能透過哭泣來表達情緒都是有原因的。

思念媽媽

孩子的理解力很低,通常只有眼睛看到的事物才能給他們安全感和熟悉感。為什麼嬰兒時期的寶寶喜歡到處亂摸,也喜歡到處啃,這就是他們透過視覺形成的理解,透過選擇他們更偏向尋找與見過的東西。如果媽媽不在視野範圍內,孩子會感到不安,因為在他們眼中看不見就是不存在了,所以很多孩子在被別人抱的時候都會偏頭轉腦尋找媽媽的身影。寶寶逐漸長大,具備一定的記憶力和理解能力就開始認生了,這個時候如果不是特別親近的人,基本不可能抱的了。

愛媽媽

孩子看見媽媽就哭一般都是在認生之後,孩子認生也可以說只認定某幾個人是安全的。不認生的孩子佔比太少了。如果是別人抱著孩子,只要媽媽在場孩子很喜歡盯著媽媽看,不耐煩的情況下還會掙扎著要媽媽抱,上一秒還在哭鬧的孩子一回到媽媽的懷抱就喜笑顏開。媽媽陪伴著孩子長大,每一次哭鬧、深夜餵奶、摔跤等都是媽媽陪伴在身邊,孩子腦海裡形成的意識就是:無論什麼時候哭鬧媽媽都會耐心哄我。離開媽媽的寶寶會焦躁不安,加上心理十分脆弱,如果媽媽離開一小會兒爸爸還能應付 那麼長時間見不到媽媽的孩子情緒已經幾近崩潰了。

滿足安全感的需要

孩子雖然不能透過言語表達,但他們需要獲得的安全感自己會想辦法獲得,而0—3歲寶寶的安全感基本都來自於媽媽。媽媽負責寶寶的一日三餐,同時也感知到母親對自己的情感。很多寶媽都表示有時候抱著孩子可以從孩子眼睛裡看到滿滿的愛意。哭鬧是孩子天生就會的技能,在不會說話之間孩子透過哭鬧錶達的情緒很多時候只有媽媽能夠解讀出來,在別人孩子孩子咿咿呀呀的語音裡迷惑不清的時候,媽媽已經準確捕捉到資訊了,這樣長年累月的記憶會給孩子形成安全意識。只要孩子一哭鬧,他的需求基本都能得到解決,所以孩子看見媽媽就哭鬧也就見怪不怪了。孩子哭鬧也是在試探媽媽的底線,大S曾在節目裡談過:看到小孩自己摔倒了,如果發現媽媽沒有關注他,他會自己爬起來,如果媽媽這時候真好看到孩子,孩子一定會哭鬧。所以說孩子哭也是在試探媽媽對自己的底線。

孩子見到母親愛哭鬧,是因為情緒焦慮引起的,不是媽媽慣壞的結果。

寶媽千萬不要萬事鉅細,面面俱到

很多寶媽恨不得把孩子裝在包裡隨時攜帶,交給爸爸怕傷了,交給爺爺奶奶又怕老人照顧不了孩子。這樣做只會給媽媽自己增添負擔,孩子是一家人共有的財富,媽媽雖然愛子心切但也不能包攬孩子的全部事情。媽媽照顧孩子固然很好,但是如果寶寶的所有事物都被媽媽收拾齊全,爸爸和其他家庭成員的參與感會很弱,孩子對他們也會有陌生感,這樣一來寶寶更離不開孩子。

正確的做法是讓家庭成員都參與到孩子的照顧當中,讓寶寶時常接觸到他們,這樣才能建立穩固安全的聯絡,對寶寶來說安全感也會更多一些。很多寶媽都在說爸爸不幫忙照顧孩子,而爸爸們卻說孩子不和我親,一抱就要哭鬧,這都是前期爸爸沒有參與孩子成長導致的。

觀察寶寶,給孩子成長的機會

很多媽媽在寶寶一開始哭鬧的時候就急急忙忙去哄,本來沒有大問題的寶寶也要哭鬧不止,這實在是讓寶媽們很頭疼。“雖然知道要讓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緒,但一哭鬧就忍不住心軟”,很多寶媽都有這樣的想法。孩子哭鬧的確不能不哄,但是不一定每一次都要媽媽哄,爸爸是家庭的一份子,理應參與孩子的生活。沒有時間,哄不好等等工作忙是不能作為逃避責任的藉口的。讓孩子在其他人的安撫下也能夠恢復平靜也是在鍛鍊孩子的心智,同時也減輕了寶媽的負擔,兼顧寶寶的生活和媽媽的情緒。喪偶式教育是不能滿足孩子健康成長的,只有夫妻兩人協作才能帶給孩子最好的親情體驗,無論是哪一方責任的缺失都不利於孩子健康長大。

孩子哭鬧是愛媽媽本能的表現,我們不能說是母親嬌縱的後果,理解孩子脆弱的心理我們才能明白這份愛的厚重。

7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家園攜手 共促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