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是深深印刻在我們思想深處的教導,我們自己不僅踐行著,更是一代代傳承著。

今天,我來告訴你,“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是教育最大的謊言,特別是對於積澱人生的幼年期,是毀掉孩子一生的最惡毒誓言。

曾經在教育機構帶領剛上小學的孩子玩過一個樹洞遊戲,有個七歲的小女孩兒欣欣悄悄說過一句話,令我至今難忘。

她是這樣說的,“我覺得爸爸媽媽是不好的人”。

原來欣欣媽媽一口氣給女兒報了八個輔導班,早上八點多出門,晚上七八點回家,欣欣不是在上課,就是在上課的路上,一週七天都被安排的滿滿的,吃飯都是草草應付了事,甚至趕時間的時候,直接在車上用餐。

每次欣欣提出想要多玩兒會兒,媽媽總是摸著她的頭告訴她:“寶貝兒,你要多努力,這樣才能超越別人,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這不僅是欣欣媽媽教育孩子的觀念,而是中國大部分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真的是這樣嗎?

很多媽媽從胎教開始,就為孩子的一生幸福謀劃,胎教課、學前班、鋼琴班、奧數班、樂高課……唯恐孩子少上一節課,擔心影響孩子一生幸福。

但這樣一天到晚讓孩子吃盡苦頭,考上好的大學就真的能夠幸福嗎?

誰敢保證?

當一個民族不再為吃飯發愁的時候,我們需要的東西就變了。

我們最該培養的不是孩子吃苦的能力,而是幸福的能力。

當前社會下,大人絞盡腦汁為孩子提供優渥的成長環境,也不要求孩子一絲回報,唯一的期望就是:做個優秀的孩子,能夠考個好大學。

從某種程度而言,中國孩子生活在一個充滿競爭的環境中,帶有極強的競爭性和目的性。

孩子大部分都被競爭、功課、輔導班、學習、考試、成績所佔據,依靠一個個硬性指標來判定孩子的優秀程度。

家長被這些壓力所綁架,孩子則是被各種輔導班所桎梏。

在這種“殘酷”的期待下,孩子變成了學習的工具,那個有溫度、有思想的孩子消失了,臉上變得“麻木”。

所謂的“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只會將孩子的本性磨滅,讓孩子麻木、家長焦慮、老師疲憊不堪。

事實上,人生沒有那個階段該為下一個階段犧牲所有,童年不是犧牲品,更不是成年人的墊腳石,童年學會享受幸福,才能長大成為有溫度的成年。

到了21世紀,不是那個食不果腹的年代了,而是有思想、有智慧的時代。

這個時代人們欠缺的並不是知識,而是需要具備思維、智慧及審美觀念,這些東西都不是吃苦可以獲得的。

這些彌足珍貴的幸福感,是父母所不具備的,父母在這方面也是匱乏的,因而作為父母,將自己童年的經驗安排到孩子身上,自以為,他們童年的成功經驗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成長經驗。

被現實所拖累的孩子,是不幸福的。

當孩子真正喜歡一件事情,一定不是苦苦支撐下來的,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他內心的充滿幸福感的,是充滿巨大的滿足感的。

我們帶孩子來到這個世間,並不是為了讓他們痛苦的成長,是為了讓他們體驗生命的價值,為了享受生活的幸福而來。

成年人可以體會到,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是多麼具有幸福感,孩子的幸福感更是超倍的強烈刺激。

希望以後的孩子有吃苦的毅力,更有享受幸福的底氣。

父母的愛,對於孩子而言,很多時候只是一種束縛與桎梏,家長以愛的名義將孩子綁架,成為自己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讓孩子自由飛翔,我們只做他們堅實的後盾就行了。

9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妹妹房間裡大口吃肉,哥哥受罰默默看著,難道這就是“重女輕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