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01

“你能不能快點吃?都幾點了,還磨磨蹭蹭什麼呢!”

閨蜜小敏,已經不耐煩地插著腰,俯視著這個到處“溜號”,不肯乖乖吃飯的兒子,那是氣不打一處來啊……

“你再給我拖拖拉拉,我就讓壞叔叔過來抓你了!現在!馬上!”

話音剛落,原本還滿不在乎的孩子,突然緊張起來:“媽媽,不要叫壞叔叔……我吃,我現在就吃……”

一邊哀求著,孩子一邊開始胡亂扒著飯,不小心吃太大口還差點嗆到。

壞叔叔?到底是何許人也,居然有如此大的震懾力?

後來閨蜜把我拉到一旁,竊喜地分享了幾個影片,可我卻越看越瘮得慌……

原來,這個“壞叔叔”是一位有120萬粉絲的網紅,他慣用猙獰的表情+可怕的聲音,來嚇唬那些不聽話的孩子。

這種立竿見影的方式,受到了眾多家長的追捧,紛紛大讚“孩子馬上就乖了”、“嚇得他直哆嗦,說以後再也不敢了”。

或許,這次孩子是聽話不淘氣了,但留在他們心底難以磨滅的傷痛,我們又可曾用心瞭解過呢?

02

“恐嚇式教育”普遍存在

成為無數家長的心頭好

心理學家曾針對500組家庭做過一次跟蹤調查,發現其中有419組家庭,在日常生活中會用威脅、恐嚇的話語,對付不乖的孩子。

甚至,多達137組家庭已經到了“得心應手”的程度,每天平均至少說2次。

可以說,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

小s就在節目中自爆,如果女兒們調皮搗蛋時,她就警告她們:「如果再不聽話,就會被汽車撞,被電到……」

調侃之餘,不忘宣傳這種方式百試百靈:女兒立馬就乖了!

金華一名2歲男童不聽話,家長就拿縫衣針嚇唬他,事後卻忘記收好,沒想到孩子偷偷把針咬成7截吞下,險些釀成消化道穿孔。

有個媽媽因小學三年級兒子成績不理想,一怒之下,竟不要孩子,把他丟在回家的半路上。

孩子偷懶不做作業是常事,可浙江這位爸爸,居然趁深夜將兒子丟在墳地,讓往生的太公教訓他!

在陰森恐怖的墳墓前,孩子害怕得瑟瑟發抖,爸爸還拿走他的鞋,然後堵在十幾米外的下山路上,防止他偷溜。

「成年人大晚上在墓地都會害怕,更別提孩子了。這當爹的在想啥啊?」

退一萬步講,教育孩子的方式千千萬,可他竟然選擇瞭如此極端的方法,幸好孩子平安歸來,但凡出了點意外,誰能擔得起這個責任?難道不會內疚一輩子嗎?

被威脅的孩子,何其無辜啊!

多年以後,孩子未必記得小時候不聽話所帶來的影響,但當時父母那冷漠的態度,和被狠狠拋棄的感覺,必然會刻苦銘心。

03

威脅恐嚇的背後

隱藏著你看不到的危害

1920年,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華生做過一個富有爭議性的實驗,因為這次實驗物件是一個僅9個月大的男嬰(阿爾伯特)。

實驗目的,是證明外界因素會對人的情緒產生影響。

剛開始,小阿爾伯特面對小白鼠、狗、猴子、面具、焚燒的報紙等,都表現淡定,絲毫不受影響。

後來,當小阿爾伯特想觸控白鼠時,實驗者就會敲擊鋼條,來發出巨大的聲響,反覆多次後,小阿爾伯特看到白鼠就會情緒失控,大哭著想要逃離。

甚至到最後,這種恐懼逐漸蔓延,他不僅害怕白鼠,連兔子、狗、白色毛皮大衣等一切毛絨絨的東西,都產生了強烈抗拒。

儘管實驗受到了許多人的譴責,但也從中驗證了一個觀點:外界過激的反應,會給孩子帶來嚴重不良的後果。

而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採用激烈的方式,去妄圖教育孩子的例子,更是屢見不鮮:

“如果你再搗蛋,警察叔叔就來把你抓走!”

“不好好吃飯的話,就帶你去醫院打針。”

“你再這樣的話,我就不喜歡你了!”

……

或許只是一時氣話,卻瞬間讓孩子變得膽戰心驚,他們生怕一個不小心,就再次惹毛家長,遭到可怕的待遇。

心理學家李雪說:會痛的不叫愛。

深以為然。

如果教育孩子的代價,是先將他們置於糟糕的境地中,甚至拿他們未來的一生來交換,那未免太不值當,我們寧可不要!

04

再怎麼生氣憤怒

也千萬別說出這句話!

除了上面提到的方法外,還有一種恐嚇手段備受追捧,卻隱患重重:父母利用孩子對自己的愛,進行情感上的“綁架”。

在知乎上也有個熱門問題:為什麼有人愛嚇唬孩子,說「媽媽不要你了」之類的話?

有人回答道:我被這種方式嚇到不敢關燈睡覺,門要開著,聽著爸爸媽媽看電視的聲音才能睡著。起床看不到爸爸媽媽就哭,哭到睡著醒來還沒見人繼續哭。

因為爸爸嚇唬我說,不乖的話第二天把我扔到老家。回想起來,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哪裡不乖,只是在害怕,怕爸爸把我扔掉,扔在一個陌生的地方。

直到現在,我也很害怕「被拋棄」的感覺。

育兒專家艾爾菲克恩在《無條件養育》一書中說到,父母對孩子說出“我不要你了”的做法,專業術語叫「愛的撤回」。

表面上看起來只是暫時、假設性的情感拋棄,可實際上它比體罰傷害更深,是比體罰更冰冷的懲罰。

父母是孩子的一切,每個孩子都渴望得到我們的深愛和保護。

一旦我們輕易說出不要孩子的話時,無疑是在把他們從身邊狠狠推開,是在消磨彼此之間難得的信任!

不曾被深愛的孩子,是不會懂得如何愛別人,更無法愛自己。

05

其實,同樣作為母親,我深知很多家長之所以會喜歡嚇唬孩子,只不過是想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能省時省心。

出發點是好的,畢竟誰不想要孩子變得更好、少惹事呢?

但真正有用的教育,應該是雙向性的,我們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而忽視了孩子的感受。因此,正確的溝通方式,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1、傳遞正面資訊:

孩子不愛刷牙怎麼辦?孫儷就想出一招,值得所有家長學習。

她找了部高糖生活的紀錄片,讓兒子等等和女兒小花看,裡面有個6歲男孩因為吃太多糖,不好好刷牙,而要拔7顆牙的真實經歷。

看完的當晚,孩子們刷牙那叫一個仔細,都能堪比教科書了~這才是真正高效的育兒方法!

2、告知後果,將選擇權交給孩子: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會習慣性去嚇唬孩子,是在當下被憤怒、偏執衝昏了頭腦。

所以遇到孩子不聽話時,父母要先控制好情緒,再試著把利弊告訴孩子,讓他們自己去抉擇:

“你現在不好好吃飯,下午可不許喊餓!不能吃零食!

“如果你非要在這裡大吵大鬧,那我只能帶你出去,因為你影響到其他人了!

“玩具扔得到處都是,你不自己收拾的話,玩具弄丟了就不能買新的了。”

漸漸地,孩子就會明白為什麼家長不允許這麼做的原因,也懂得更好地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這可比我們威脅10次、100次來得有用!

3、陪伴比批評更重要:

記得有次週末,因為臨時有事我要返回公司加班,正準備走時,女兒卻哭鬧不止,拉著我說什麼都不讓走。

眼瞅著時間緊急,我就有點生氣了,但還是強壓住怒火,詢問孩子原因。

“媽媽,你不是答應過我,今天下午陪我看《獅子王》的嗎?怎麼又說話不算數,媽媽騙人!”

那時我才發現,原來孩子鬧情緒是因為我食言了。後來,我找上級溝通申請在家辦公,也兌現了承諾,陪孩子看電影,這才化解了一場家庭危機。

因此,有的時候孩子不聽話,並非是無理取鬧,父母應該好好與之溝通,從中找到最好的解決方法,而不是一味指責孩子。

最好的教育,不是恐嚇威脅,而是愛。

別讓孩子獨自一人在悲傷中哭泣,你的一句話,一個擁抱,就能給他們的黑暗帶來一絲光亮,那才是家,真正的意義所在。

當父母用愛去迴應孩子,孩子才會用愛去回饋父母,回饋這個世界,難道不是嗎?

7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為什麼寶寶越來越難帶?寶媽們紛紛崩潰,無一倖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