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作者 | 唐雲路

版式 | 沉鈴

#養育孩子

從來都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情。

93.5%的媽媽在訪談過程中表示自己養育壓力很大,特別需要被肯定和鼓勵。

90.9%的幼兒家庭只有一個養育環境,也就是自己家裡。

69.3%的幼兒家庭是由媽媽獨自帶孩子。

73.9%的家庭在 2 歲前就給孩子使用電子產品。

30.7%的家庭並沒有專門給孩子設定玩具區域。

給孩子洗澡觸控私密部位的時候,83.0%的養育者不會徵求孩子的同意。

89.8%的幼兒養育者,沒有給孩子建立起健康且良性迴圈的獎勵機制。

它們既關乎這一代父母如何養育下一代,

也關乎這一代成為家長的年輕人,如何自處。

@奶舅_吳斌 在眾多育兒博主中,身份算是另類的一個,他既不是奶爸也不是寶媽,而是一位舅舅。從 2018 年六一開始,每年釋出一份幼兒發展報告,目前已經發布到第三份,他的計劃,是連續撰寫、釋出十年,從而改變一代幼兒發展水平。簡單來說,就是讓一代孩子更健康地成長,讓一代父母不僅能更好地帶孩子,也知道為什麼需要這麼做。

開頭這組數字便摘錄於@奶舅_吳斌 於2020 年六一發布的《幼兒發展報告》。

在成為一個科普博主之前,吳斌是一位行為決策研究領域的學者。他先後在中科院心理所和美國伊利諾伊香檳分校研究行為決策、博弈論和數學心理學。

四年前的一通電話,徹底改變了他的研究方向和人生軌跡。他放棄學業,回國成為一名“全職男保姆”,把外甥從 1 歲帶到 3 歲的時間裡,他開始系統地研究育兒這件事,如今他專注 1-3 歲的幼兒發展追蹤研究。

孩子的早期培養是一件特別複雜的事,涉及個體、家庭環境、養育背景、養育者的能力、知識儲備和養育經驗等多方面因素。

雖說吳斌每天鑽研的是如何帶孩子、如何帶好孩子,但他卻更願意稱自己是科普博主而不是母嬰博主。當孩子成為學術研究的一部分,全職奶舅就不再只是奶舅,而是陪伴更多家長一起往前走的青年學者。

01 成為奶舅

2017 年 6 月的一天,吳斌接了通電話。

那一天對於在美國學習的吳斌來說,本是一個再平常不過的晚上。但來自姐姐和媽媽的影片通話,徹底改變了吳斌。

當時,誰來帶小外甥,這個問題難住了全家。姐姐的產假即將結束,吳斌的媽媽還沒有退休的年齡,姐姐的婆婆也一時抽不開身,又覺得找保姆不放心。一時間,全家人都陷入了焦慮情緒。

那一夜,吳斌徹夜未眠。“她們就跟我哭鼻子啊,我第一次真正思考個人發展和家庭這個沒有人可以倖免的難題。”

在那個時候,吳斌的學術研究也進入了選擇期,在美國的導師是數學心理學領域最權威的專家,但是對吳斌在數學理論方面的研究也不是特別能理解。

“既然沒有太多人能夠給我直接的指導,我還不如先回來幫助我的家庭。”吳斌回憶說,“把這些理論決策研究應用實踐到孩子的行為觀察上,業界還沒有人做過很系統的研究。那就先從自家的孩子開始吧。”

決定沒有預想地那麼難做,吳斌帶著心理學研究生的身份回國,到姐姐家裡做起了“男保姆”,成為奶舅。每週一至週五,吳斌負責小外甥的吃喝拉撒睡,週六週日孩子則由姐姐和姐夫負責。

上任之前,吳斌覺得,帶孩子有什麼難的?真的上手之後,現實給他上了一課。和那些手忙腳亂的新手父母一樣,吳斌也度過了“黑暗的第一個月”。

“我剛開始帶孩子的時候特別焦慮,做噩夢,會擔心孩子被床夾住或是摔到地上了。”更難的是,帶著理論上的知識與孩子互動,實踐起來發現和學術研究、數學推導並不是一回事。“紙面上的東西我是確定的,但是孩子卻是不斷在變化的。”

推著孩子走在小區裡,吳斌也受到了不小的壓力。姐姐家住在一個大型社群,帶孩子的基本上是寶媽和老人,像吳斌這樣的年輕男性顯得格格不入。“他們會把我攔下來數落,你一個年輕小夥子不工作,整天帶孩子多沒出息呀?”

這些都讓吳斌在最初的一兩個月裡常常陷入自我懷疑:“那時候我的學術前途是很光明的,經濟學、數學、心理學領域最前沿的頂級大牛願意給我寫推薦信,那我回國做這件事到底值不值得?

慢慢地,是小外甥給了吳斌信心和啟發。

文獻上說左右利手是先天遺傳的,但吳斌在觀察孩子吃飯時發現了與文獻不同之處。“我媽媽是左撇子,給孩子吃飯時,我會把勺子故意左右平衡放到他左邊一部分、右邊一部分,吃完這一頓飯的時候,他可能用了一半左手,用了一半右手。”他發現,後天的環境與養成方式,對孩子養成習慣的影響是很大的。

類似的事情越來越多之後,小外甥的進步特別明顯。

“我慢慢會覺得挺有意思的,解答了我一些學術當中有一些想當然的問題。”吳斌說,“心理學是很複雜的,但是要親自實踐才能體會。”

02 “如果心理學無法解決現實問題,那它存在的意義在哪裡?”

全職奶舅的生涯進入第二年,姐夫把吳斌的父母接到了珠海一起生活。吳斌也開始計劃淡出外甥的養育,將育兒的家庭角色還給核心家庭。

如果持續追蹤外甥這個案例,吳斌在養育過程中實際上扮演的是“父親”的角色,而不是客觀的第三方觀察者。

“從專業角度,如果我以男性的角色捲入一個家庭,會影響孩子對爸爸的判斷,也可能我和孩子的互動,會給爸爸帶來不太好的感受。”

兩年,是吳斌給自己規劃好的時間,既能幫孩子成長,也能給孩子的父母一些具體的指導,同時,不會對家庭的核心角色有太大的影響。

母親到珠海的前三個月,吳斌一點點把自己帶孩子的知識和經驗教給她,同時開始將小外甥的成長經歷發表在微博上,以“奶舅”的 IP 輸出內容。

在當“奶舅”的時間裡,吳斌負責小外甥的吃喝拉撒睡,要培養孩子的各方面能力,與此同時,小外甥是他的第一個整體追蹤案例,他對小外甥做了系統的觀察、記錄。

在這個過程中,他發現,將幼兒發展的理論應用到實踐這件事,幾乎是一個空白領域。

需要幫助的家長,卻有很多很多。

“微博對我來說是一個最好的渠道,我透過更方便的方式看到了不同家庭的模樣。”吳斌說,“我們做學術研究和科普的時候很容易想當然,大眾想要了解到、幼兒方面的知識和我們專業的人做學術研究完全不是一回事,需要找到一個平衡或者結合的點。”

對吳斌來說,這個平衡點是從沉甸甸的幼兒發展報告開始的。

2018 年六一前夜,吳斌發表了他的第一篇幼兒發展報告,並@微博 CEO“來去之間”,這個@的舉動也藏著他的一點小小私心,“希望平臺能夠重視這樣的內容。”

最終,2018 年的這條微博獲得 164 萬閱讀,粉絲一下子增長了五千多。“信心開始慢慢增加,優質的內容還是會得到大家認可的。”

吳斌並不只是想做一份爆款報告,他決定每年以六一為節點,釋出當年的幼兒發展報告。這件事,他要做十年。

2019 年,吳斌如約在六一前夕釋出國內首份幼兒發展報告《可改變的人們》,這是基於對外甥兩年的持續行為觀察和追蹤,從行為決策視角系統闡釋幼兒早期行為發展規律和特點,“過往的家庭教育常常缺乏科學理論依據,比如,‘孩子睡覺為什麼會吃手?’大多數母嬰、育兒類博主無法從科學的層面回答類似的話題,而只能從自身經驗出發給出解讀。”

吳斌說,自己趕上了優質內容在微博的紅利期。

“能產出資訊的人太多了,但是優質的、原創的科普內容仍然特別稀缺,所以我很鼓勵更多像我這樣的 85 後、90 後青年學者願意出來,把自己專業的東西進行科學普及。”他說,“只要我們持續去做,一定能比其他人做得更好。”

03 大家的奶舅

平臺提供了扶持與幫助,受眾“嗷嗷待哺”,壓力也隨之而來。

“所有運營自媒體的人都知道,兩年是一個門檻,寫作者要在兩年的期限內,在自己還沒有被’更新’的壓力榨乾之前,找到讓內容進入質、量雙重保障的良性迴圈中。”吳斌決定把“奶舅”團隊化。

早期,吳斌從粉絲中篩選出了新手父母做編輯,來協助他收集粉絲的問題,記錄與粉絲的互動。“團隊成員自己就是父母,篩選問題能夠直抵核心,收集粉絲的問題,一來可以增加和粉絲的互動黏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持續收集活生生的案例,為我們新的研究提供思路和方向。”吳斌介紹說。

吳斌在微博上開起來一個長期話題#奶舅被迫營業#,這個話題每週發起一個主題討論,收集來自粉絲的案例,每週六晚,吳斌會在微博專欄更新解讀這個話題的文章,每篇字數在 500-1200 字之間,一篇解決一個育兒中的具體問題。比如,上班族家長如何給予孩子有效陪伴;雙語環境的幼兒家庭需要注意什麼;1 歲以內的孩子如何利用周邊資源,給小朋友豐富多樣的環境視覺刺激等等。

不知不覺間,這個話題收集了千餘個幼兒發展案例,也幫助吳斌完成了優質、持續的內容產出。

量變的積累終於促成了質變。

到 2020 年兒童節前一天,吳斌釋出了 5 萬字的幼兒發展報告《制約 1-3 歲幼兒發展的十問題、十現象》。

報告中提出的幼兒發展問題,是基於吳斌觀察的鮮活案例,結合理論提出的。

例如,要不要讓孩子過早地接觸電子產品?在 2020 年的報告中,吳斌提出了“2 分鐘呆滯現象”的概念。透過對 12 個持續追蹤案例跟蹤研究,吳斌發現 0-3 歲幼兒使用電子產品超過 2 分鐘,會出現眼神空洞、目光呆滯的現象。

吳斌得出結論,過早讓幼兒接觸電子產品的強刺激,會影響幼兒的語言學習和認知過程,需要引起注意。“回到養育這件事上,我們強烈建議,2 歲前不給孩子使用電子產品。”

對於那些在育兒方面有強烈乾貨需求的家長來說,吳斌的內容同時解決了兩個問題:理論支撐與實際應用。而透過線上的方式觀察到不同家庭和不同的孩子,也會讓吳斌的報告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有指導意義。

04 奶舅的“兩個計劃”

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與許多因素有關,三言兩語的求助能夠傳遞的資訊有限,那基於此給出的判斷與幫助也很可能產生偏差。

幼兒發展同樣也是“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的事。

但許多家長來說,具體的指導仍然是有必要的。“她們看了那麼多書,但其實從理論到實踐是需要一個特別漫長的過程。如果有專業的人告訴她應該怎麼去做,哪些方面要注意的話,也能幫她們少走很多彎路。”

2020 年 1 月起,吳斌決定每個月拿出 20 多個小時的時間,用於幼兒發展諮詢與指導服務。

這個名叫“幼兒成長保護計劃”的專案,針對養育者的現實需求,在瞭解孩子的發展特點、養育者遇到的實際問題的基礎上,給予其專業的心理學知識建議和養育經驗指導。

諮詢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線上的語音溝通,一種是線下的現場指導。

“我會連續去孩子家裡一週,給孩子的家長做現場的指導,包括和孩子玩、觀察孩子怎麼跟家長玩,等孩子睡著了我們會和孩子爸爸媽媽坐在一起做一個家庭的訪談,和他們聊一下我觀察到怎麼樣的現象,給他們怎麼樣的具體建議。”

特殊孩子的案例當然還是在少數,但是眾多普通孩子的家長,也需要來自專業人士的建議,告訴他們在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分別應該注意什麼。“這樣她在和孩子互動的時候是有章法的。”

還有一個令吳斌欣喜的發現,是男性在諮詢中出現的比例提高。“最開始幾個諮詢都是全職媽媽,越往後做,越發現是爸爸來主動找我尋求幫助,可能因為我作為男性在做這樣的事情,容易讓爸爸對我產生信任,也給很多爸爸起了一些帶頭作用。”

到了 2020 下半年,吳斌將“鼓勵爸爸媽媽同時進行溝通”寫進了諮詢的工作手冊。因為這樣收集到的資訊才能更客觀、更全面。

而且,養育孩子從來都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

吳斌的微博吸引到的不僅僅是需要幫助的幼兒家長,許多心理學專業的學生受到吳斌的啟發,也開始對這一領域產生興趣。

為了給這些年輕人更多機會,培養更多專業人才,吳斌在 2020 年初成立了幼兒文獻研究中心專案,開啟“奶舅學術編輯培養計劃”。第一批加入專案的 8 名學生來自國內外知名高校心理學、教育學、語言學等專業,其中有四名博士、四名碩士。他們負責每週二更新#奶舅帶你看文獻#系列,深度解讀幼兒教育領域的文獻。

奶舅帶著他們一起梳理幼兒的前沿文獻,帶他們選文獻、看文獻、分析文獻,寫出有指導意義的科普文章。最後發出來的文章既有文獻前沿的具體內容,也會有大量實踐之後的指導經驗。這樣一來,家長看到這樣的文章,既知道科學道理是什麼,又知道基於這些問題怎麼去做。

“我不可能像幫助我外甥那樣持續給他們幫助。我多麼希望有千千萬萬個我這樣的既有心理學知識又有帶孩子的實踐經驗,那樣我們下一代的問題就不是問題了。”吳斌說。

隨著影響力逐漸擴大,吳斌發現吸引來的粉絲不僅僅有幼兒的家長,還有不少是距離成為家長還有很長距離的年輕人。“大家看過我的內容會反思,原來自己之所以出現現在的某種狀況,可能和幼兒時期的一些誘因有關。”吳斌很欣慰,他說:“等他們以後做了家長,應該會和他們的父母不一樣。”

終於,他開始對完成“改變一代人”的目標有了信心。

HAPPY NEW YEAR!

給大家拜個早年,願看到這裡的每一位:

新年萬事順意、平安健康!

8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寶寶輔食43【香蕉紙杯蛋糕】鬆軟小蛋糕自己抓著吃鍛鍊抓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