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孩子爭端最好的方法就是“不介入”
隨著孩子們年齡的增加,他們開始有了自己的玩伴和團體,雖然朋友多了,快樂多了,但同時爭端也多了。
有的家長對於孩子和玩伴之間的矛盾比較在意,不希望他和別的小朋友有衝突,但年齡越小的孩子之間,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不愉快,因為他們還在摸索與人相處之道。
解決孩子們之間爭端的最好辦法就是不要介入他們之間,讓孩子自己解決。其實有的時候孩子們之間吵架或者打架,甚至也是一種吸引家長關注的手段。
如果父母嘗試對孩子們之間的打架置身事外,過一段時間就能發現他們打架的次數會逐漸減少,尤其是家有兩個孩子的,一般打架的時候,父母都會覺得是大孩子不懂事,但事實有時並非如此。
家長的介入會讓孩子們之間的矛盾變得更加複雜,尤其是兩個孩子之間,小的孩子為了能夠得到家長的庇護,甚至會故意招惹大孩子,這樣的行為模式如果都是因為家長很在乎孩子們之間的爭端導致的。
父母的關注其實是在助長孩子把打架作為引起關注的手段,強調了孩子錯誤的歸屬感和價值感的理解。
家長一旦決定要對孩子們之間的衝突置身事外,就可以選擇一個大人和孩子都比較平靜的時候,明確地告知爸爸媽媽是不喜歡孩子之間爭吵打架的,一旦出現爭端,自己將不會介入。
要讓孩子知道父母不再會關注他們與同伴或者是兄弟姐妹之間的爭端,讓他們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
開始可能家長會很難狠下心來不管,可以先嚐試逐漸放手,從一開始的稍微管一管到最後的完全不管。
其實家長的信任是解決孩子經常和別人吵架的最佳方式,父母的介入就是不信任孩子自己能解決問題,放手則會讓孩子自己思考和衡量行為的對錯。
孩子需要時間和事件去學習如何解決問題與衝突,家長的介入就是在取代孩子自己思考的過程,這不是正確的教育方式。
時間久了孩子就會明白爭吵和打架是沒有辦法解決根本問題的,自然就會減少這些行為的次數,從而用更加有效的方式來代替,如果父母對孩子打架置身事外這件事很難做到,就是所謂的“道理都懂,但做不到”。
尤其是孩子年齡很小的時候,下手不知輕重,如果父母不及時介入,有可能會對身體造成傷害,但事實上能夠讓家長看到自己打架的行為,大部分都是孩子有意為之,也就是故意做給家長看,這一點務必要明確。
父母對孩子的爭端表現得越在意,就越會加強孩子想要透過打架來引起家長注意的行為,所以不管在什麼樣的場合下,家長都要儘可能地不要介入孩子的爭端之中,讓事情自然發展。
父母並沒有自己想象得那麼全知全能,不可能看到事情的全部,孩子是事件的親身經歷者,只有他們自己對所發生的事情有解釋和判定的權利,家長不要自認為是長輩,有足夠的生活閱歷能夠完美地解決孩子們之間的衝突,這其實是不現實的。
正確永遠只是一個觀點問題,從自己角度出發的正確可能在對方眼裡看起來是不公平的,尤其是家長與孩子之間隔著幾十年的年齡代溝,無論是生活閱歷還是成長足跡都相差甚遠。
如果家長一定要介入孩子們之間的衝突中,扮演的就不能是法官或者是調停員的角色,需要父母們做的就是儘可能多地瞭解事件發展的全部情況,站在雙方的角度上去考慮問題,要同等對待每一個孩子。
平等對待每個人才是最好的解決問題的介入手段,因為任何形式的偏袒都是在助長孩子的受害者心理,欺壓家長認為是惹禍的一方時,也是在助長那個孩子的欺壓方心理。
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家長的介入都會讓孩子們之間的爭端變得更加複雜,關鍵並不在於誰做了什麼,而是父母要做到能夠平等地對待每個孩子,這樣才不會讓孩子形成受害者和欺壓者的心理。
最好的處理方式第二就是給出雙方同等的選擇,也就是各打五十大板。最糟糕的就是父母給任何一方做出懲罰行為,這是最不好的處理問題的示範,家長不讓孩子用暴力解決問題,自己卻用暴力的方式來懲罰孩子,這就是教育的自相矛盾了。
處理孩子行為背後的觀念是最重要的,家長需要做的就是在孩子正在氣頭上的時候,說出他們內心的感受,用肢體的方式去安慰孩子波瀾起伏的內心,抱一抱他們,當孩子在衝突之後得到的是愛和理解,而並非懲罰和蔑視的時候,其實能夠更好地安撫他們的內心。
這樣做能夠鼓勵孩子和平和友善的行為,即使此刻孩子正處在氣頭上不願意擁抱或者向對方道歉,那也要做出姿態,讓他們明白正確處理事情應該如何做。
鼓勵孩子用表達而不是肢體行為去溝通和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