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孩子非常乖巧,有次和朋友閒聊,我稱讚她女兒好乖。她聽了苦笑說:不乖的時候也很多,有時甚至會氣得打她。
我很好奇,問她在什麼情況下會打孩子。
她想了想說:比如最近陪孩子練鋼琴就打了她幾次。她有時不知道怎麼回事,就是故意不好好練,要麼胡亂彈,要麼坐不住。朋友最初會耐著性子勸說,但她的忍耐力也有限,控制不住就打了孩子。
其實每次打完了就有點後悔,畢竟也不是什麼大事,覺得自己當時能忍住脾氣就好,而且好幾次打孩子的時候,她也心疼。
更糟糕的是,她女兒脾氣還特別倔,有一次堅決不肯練琴,竟然還主動對她說:反正我不想練,你想打就打吧。看女兒一副要“就義”的堅決表情,她居然被氣樂了。
朋友和我感慨說:"沒孩子的時候,看到有家長吼孩子、打孩子,自己就會想,等我有了孩子絕對不這樣對她。
誰知道自己有了孩子,看了很多育兒的文章,學了不少方法,發現自己做得並不比別的媽媽好——著急起來一樣會打孩子。”
為什麼打完孩子後悔,但下次還會打孩子?
其實總是重複那些讓自己後悔的行為,往往有很深的心理因素。
很多人在真實場景中,很難運用自己"學習到"的方法,只會用自己"體驗過"的方法。
如果你從小因為"不聽話"會被打、被罵,那麼你真正體驗過的是父母打罵這個行為。
這個行為方式已經刻印在你的記憶中很多年,每當父母打罵你一次,你就重複學習一次。
當你覺得孩子“不聽話”的時候,你根本找不出任何應對方法,只能用你父母交給你的方式——先打你一頓,打到你聽話。
如果你小時候因為不聽話被打,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你的"痛苦記憶"被這個"似曾相識"的場景激活了。
也許你的頭腦中並沒有清晰的出現這個畫面,但"不聽話就要捱打"這個場景,已經存在於你的潛意識中。
一旦你進到這樣的場景裡,潛意識就被激活了。在這個場景裡你熟悉的角色只有兩個——一個是被打的孩子,一個打孩子的爸爸或媽媽。
大腦本能地會選擇那個讓你"不痛苦"的角色,所以,你可能和你父母出現一模一樣的行為——打孩子。
如果你每次冷靜下來,都會後悔自己打了孩子,說明你已經走在了覺察之路上。
後悔是個很好的情緒,它在告訴你——下次不要再這麼做了,這麼做之後你會很難受,也許比被打的那個孩子還難受。
後悔的情緒,會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你繼續某種行為。但是隻有“後悔”這種情緒還不夠,你還要思維配合上。
我建議父母能夠在感覺孩子“不聽話”而憤怒得想揍他們一頓時,轉換一個思維方式——當你是孩子的時候,你希望媽媽怎麼對你?
當你還是孩子的時候,你的父母可能在他們認為你“不聽話”的時候打過你、罵過你,但是你自己回憶一下,你真的只是想惹怒他們,才故意“不聽話”的嗎?
會不會在你那些“不聽話”的行為下面,還隱藏著更多的東西?
有一個朋友曾經告訴我,她爸媽都是很嚴肅的人,家裡講話都是說“正事”,父母也很少讓她撒嬌,一家人幾乎沒有親暱的舉動。
有一天,一個阿姨帶著自己的女兒到她家做客,她和那個阿姨的孩子同歲。
她發現,那個女孩和阿姨坐在一起的時候,就會抱著阿姨撒嬌。阿姨不僅會摸摸她的頭,和她對視而笑,有時候還會親她一下。當時她覺得,好羨慕啊,我媽媽也這樣多好!
當晚阿姨帶著女兒走了以後,她媽媽一邊洗碗,一邊提醒該寫作業了。
她那時突然就不肯寫,對媽媽說:你親我一下我就寫。她媽媽一開始不以為然,說“你瞎說什麼快去寫作業!”她牛脾氣犯了,說:你不親我我就不寫!她媽媽很生氣地說:你信不信我打你?她還是堅持說:你打我我也不寫,除非你親我一下!
她媽媽連水龍頭都沒關,就從廚房裡走出來,給了她兩巴掌,把她拉到書桌前甩給她爸,說:她再不寫你揍她!
她說:其實當時打得痛不痛我已經不記得了,可能我媽也沒打很重。但是當時那種委屈、羞愧的心情,我一輩子都記得,簡直恨不得找個洞鑽進去,一輩子不要出來見人……
其實每個孩子“不聽話”行為的背後,都有自己各種各樣的原因。極少有孩子是“為了不聽話而不聽話”,如果真有這樣的孩子,那麼他的心理問題就非常嚴重了。
如果父母能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稍微冷靜一點,去探究一下背後的原因,或許有更多解決辦法。
我這位小時候被打的朋友現在也是一個諮詢師,她說:
其實我能理解我媽當時的反應,她正忙著洗一大堆的鍋碗瓢盆,洗完碗之後還要洗一家人的衣服。我爸那時在考職稱,每天晚上吃完飯也要學習,沒什麼精力幫她分擔家務。
那時衣服都手洗,洗完涼完估計都半夜了,我媽早上六點還要起床給一家人弄早餐,吃完又要趕去上班。
不過雖然我能理解,但如果我能讓時光倒流,穿越回去附身在我媽身上,我還是很想她能暫時把水龍頭關上,問我一句:為什麼你想我親你?
其實只要這一句,我就能把剛才所見和所想告訴她,我媽並不是不講道理的人,我想,她可能會有點難為情地、尷尬地親我一下吧。其實就這一下,我就滿足了……
和我說完這件事,她也略微遺憾的說:時至今日我媽也不知道,這件事在我心裡放了那麼多年,我想她可能早就忘記了,而且我也不知從何提起。
只不過,當我女兒出現讓我覺得“無理取鬧”的情形時,我就會立即回到這個時候,然後問我女兒一個“為什麼”,再加一句“你希望媽媽做些什麼”,或者“你覺得媽媽怎麼才能幫到你?”
你看,過去的痛苦並不必然製造另一個痛苦,它也能成為一種根深的領悟。
我很欣賞這位朋友地辦法,她或許也不能準確解讀孩子為什麼“不聽話”,但她會保持一種開放的態度,問孩子為什麼,需要什麼幫助,而不是一下子就跳到“指責”的位置上。
如果你能學會這種方法,你不僅會發現,孩子越來越“聽話”,你自己的童年創傷也會被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