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疫情期間,最崩潰的可能就是家長了,被宅在家裡的神獸快逼瘋了。

每天早上,都能聽到隔壁鄰居對一年級的兒子催促聲:

「快點起來看網課,馬上就要開始了!」

「讓你刷個牙怎麼那麼磨嘰,我都說了幾遍了!」

「做個作業能不能快點,速度!寫不完今天不許看電視!」從催促到咆哮,最後夾雜著孩子的哭聲,響徹整個樓道。

孩子磨蹭、拖拉,注意力不集中,缺乏時間觀念,應該是大多數家長頭疼的問題。特別是白天上班,晚上陪娃熬夜的復工媽媽們,再碰上個磨蹭娃,簡直心臟病都要犯了。

這個問題怎麼破?如何瓦解孩子的磨蹭,讓這場「抗魔戰爭」雙贏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要了解孩子為什麼會磨蹭,以及親子拉鋸背後到底發生了什麼。

父母懂這三點,比吼100次都管用

1.孩子大腦裡的「指揮官」比較弱

首先,孩子拖拉磨蹭其實是因為大腦中的指揮官比較弱,也就是缺少一種大腦最基本的能力——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

執行功能,指的是有機體對思想和行動進行有意識控制的心理過程,定義比較複雜,它包含大腦根據目標,排除干擾資訊的能力。我們完成任何一件事,都少不了執行功能的配合。

比如,你跟孩子說,今天的網課作業是寫完 1 篇生字,背 1 首古詩詞。在大人看來,這個難度並不大,可是對於孩子來說,他必須:

第一,要有拒絕誘惑的能力。家裡有好玩的玩具,電視有好看的動畫片,這些誘惑都是干擾他完成作業的因素,需要孩子具有延遲滿足的能力。

第二,要有控制情緒的能力。寫累了,想偷會兒懶,被爸媽批評一頓。「不是放假嗎,為什麼還讓人寫作業」,他必須自我安慰,控制自己的情緒,繼續寫作業。

第三,要有規劃的能力。先背古詩詞還是先寫生字,媽媽要求什麼時候完成,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才能有多餘看電視,這都需要孩子具有一定的規劃能力。

你看,寫作業這件簡單的任務,缺少上述任何一環,都無法順利完成。何況在家裡的環境中,他難免會分心,東摸摸西看看。

所以,在孩子前額葉遠未發育成熟,不能指望他們任何時候都能抑制衝動,讓注意力集中在要做的事情上。這種能力從 3 歲到 7 歲在慢慢地穩定增長,需要你幫助和提醒孩子,鍛鍊這方面的能力。

2.磨蹭背後的心理博弈

孩子磨蹭的第二個原因是因為情緒。

細想孩子磨蹭時的雙方拉鋸,你越是催促,他好像越是慢。其實,磨蹭往往是孩子對抗父母的一種祕密武器。

孩子一旦磨蹭,家長最常用的辦法就是催促,而且催促的話無外乎這幾句:快點,趕緊的,我說的你沒聽見啊?

這些字眼背後,透露的是家長的不滿和埋怨、否定和急躁。進而激發了孩子的逆反心理,故意通過拖延的方式對父母進行無聲的抗擊,反正你嫌我慢,那我就慢給你看。於是就陷入了一個怪圈,越催越慢,越慢越催。

怎麼辦?試試不去催孩子呢。你可能會說了,催他都不動,不催豈不會更慢?

其實,當你的催促讓孩子失去主動性,帶著情緒被迫做這件事,他心不甘情不願,當然慢。但當你降低催促的頻率,等待孩子的主動性慢慢顯現,在必要時不帶責備的給予提醒,而不是催促,會有效幫助孩子完成當前的任務。

3.孩子還沒有時間觀念

孩子磨蹭的第三個原因是沒有時間觀念。

大人嘴裡的 1 分鐘、5 分鐘、10 分鐘,孩子根本不知道有多長,也就無法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要做的事。

耶魯大學格塞爾人類發展中心曾連續 40 年,跟蹤數千位孩子,詳細研究了兒童行為的變遷與發展,我們結合其中孩子時間觀的發展,繪製了一張表格,大家可以對照一下:

從表格中可以看出,孩子在 3 歲的時候,才能把時間具體化,知道「是……時候了」之類表示時間的話。直到 7 歲上小學的時候,才能夠認出鐘錶上的時間,知道一個小時有多少分鐘,但做事還比較磨蹭。

看完這個大資料研究,你是不是能理解家裡那個磨蹭娃了,人家是真的不知道時間概念呀。

瓦解孩子的磨蹭,用這三招

了解孩子磨蹭的原因後,下面給大家三個方法:

1.樹立時間觀念,讓時間看得見

時間是抽象的,要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一定要讓孩子看到、感知到真真切切的時間。

為了讓孩子更有計劃的完成當天任務,你可以帶著他一起製作「一日計劃」。

5 歲孩子,已經具備一定的回顧昨天和預測明天的能力。在晚上睡覺之前,你可以和他一起討論明天需要完成的事情,例如「明天幾點起床?」「什麼時候開始看網課?」「做多長時間的作業?」除了這些,自由時間可以讓孩子自己自由規劃。

在具體完成作業時,你可以用番茄鐘的方式,給孩子定時,讓他感知到計劃表中的具體時間。

比如,你跟他說,「寫 10 分鐘作業就可以休息了,也就是鐘錶上的長針指到6」。當孩子對著時鐘來完成某項具體任務時,能夠增強對時間的掌控感,也更能提高他對這件事的勝任感,從而能更好地調節自己的節奏。

2.平時對孩子少催促

有時孩子的磨蹭恰恰是家長催促出來的。過多的催促,使孩子喪失了感知時間快慢、事情急緩的能力,更嚴重的是從此都某一件事心生厭惡,和不好的情緒聯絡在一起,從而喪失興趣。

比如我親戚家的孩子吃飯比較慢,每次吃飯家裡人都催她快點吃,責怪她吃飯每次都是最後一個。吃飯本該是一件幸福的事情,長此以往,卻讓她有了心理負擔。

減少催促,需要家長剋制自己的情緒。我最近在帶家裡的小侄女做作業時,跟她說好,做 30 分鐘作業就可以休息 10 分鐘。

我那本書在她旁邊坐著,看到她玩東西,我就收走,連續走神 5 分鐘,我就用手輕輕敲敲桌子,什麼也不說,連續走神 10 分鐘,用語言簡單提醒。

前兩天,她還是磨磨蹭蹭,作業沒有按時完成。但到了第三天,就有了進步。五天以後,就提前寫完了作業。

所以,我們要避免帶入自己的情緒。有時候因為時間緊迫或者心煩意亂,你就會覺得孩子格外磨蹭,忍不住放大孩子的行為問題,過度催促。放下情緒,不催促,也不責備,給他具體可執行的策略,孩子在有成就感的同時,也會慢慢改掉磨蹭的壞習慣。

3.及時給予正向反饋

在孩子有進步的時候,多肯定、給予鼓勵。寫作業是件枯燥的事情,不少孩子缺乏動機,這時你的及時獎勵很關鍵。

我帶小侄女寫作業的時候,看到她有了進步,就跟她說,「呀,這次比上次快多了,5點半就做完了」「真好,這次不用姑姑提醒,你就自己做完了」。聽到這些鼓勵,她也很快心,能夠在規定的時間內,減少走神的次數。有一次,她悄悄跟我說,「姑姑,我好像喜歡做作業了。」聽完之後,我心裡一陣竊喜。

通過獎勵和鼓勵,會激發孩子的內在動機,強化孩子的這種行為,讓孩子更加自律,受益終生。

時間觀念的養成、讓孩子學會時間管理,告別磨蹭和拖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耶魯大學的研究表明,學齡前孩子的磨蹭,大概到七八歲,隨著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增強,會逐漸得到緩解。

我們能做的是,首先要有耐心,根據孩子身心發展的特點,運用適當的策略,同時更要以身作則,最終才能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成為自律的人。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童心戰“疫”|大眼睛暖心繪本:守護顆顆童心,播撒片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