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和同事在一起逛街的時候,聽他說現在心情特別不好,在問了原因之後,原來是因為孩子的事情。
據了解孩子今年三歲,在家表現的特別懂禮貌,講禮儀也非常的乖巧,但是有一次她帶孩子逛超市的時候,剛出超市門發現孩子手裡握著一塊糖,還笑嘻嘻的拿給媽媽看,一臉的成就感,媽媽當時就惱火了,並且對孩子大罵了一頓,從此孩子就變得很敏感,而且看上去膽小了很多。
這位同事覺得很糾結,不知道到底該如何管孩子這種偷竊的行為,也不知道在遇到類似問題的時候,正確的方法應該怎麼做?
為什麼孩子會有偷東西的行為?①未建立物權歸屬感
其實孩子在三歲左右物品佔有感會非常強烈,他分不清是你的還是我的,也不清也分不清花錢購買的概念。這些行為需要在培養物權歸屬感之後,他才能分得清,什麼東西是別人的,什麼東西是自己的,別人的東西不準碰等等。
家長激烈的反應會讓孩子的內心很受傷,自尊心也會受到傷害,相信這種情況在身邊時常發生,家長對於孩子偷竊的行為是非常敏感的,人們常說:"小時候偷針,長大偷牛",孩子拿了別人東西就是學壞了,表示非常的憤怒,而且我們家又不缺那些東西,還是為什麼會拿別的東西呢?這些問題讓孩子讓家長百思不得其解。
而且對於5~6歲的孩子應該懂事了,但是還有偷東西的行為家長就會以暴力相待,但是大家先不要動怒,首先先了解一下孩子,偷竊的小理由都有哪些呢?
② "小祕密"在作祟
對於五六歲的孩子來說,她的自我意識非常強烈,同時也有自己的小祕密,在性格方面有了很大的發展,有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五六歲的孩子更加難以掌控,我沒說什麼,他們好像都有很多的理由和自己的看法,所以他們不太容易滿足於自己的思想,或者厭倦於媽媽的掌控,想有一個小祕密存留在心間。
但是在選擇這個小祕密的時候,她是不想被爸爸媽媽發現的,所以就選擇了不恰當的方式採取了不良的行為,比如從朋友的家裡偷一些小東西,或者從小賣店拿件小物品,或者是從同學桌上拿一顆小橡皮,這種計劃具有挑戰性和刺激性,對5~6歲的孩子來說,是一種心理上的刺激,也是一時的衝動。
六歲孩子在入學之後他會看到同齡孩子,會有很多新奇的小玩具,所以他會非常羨慕,當別的孩子有這個玩具,而他沒有時,心裡會特別的自卑也會不好受。
當孩子三觀樹立不完善或者是價值觀沒有建立的時候,就會形成攀比心理,而爸爸媽媽又不會理解他,也不會同意給他買玩具,這個時候又有虛榮心在作祟,孩子不願意大費周折直接採取偷的方式,來得更容易些,而且用這種特別直接的方式,讓孩子和其他的小朋友融為一體,玩得開心的同時,還不用大費周折地採取爸爸媽媽的建議。
④太容易滿足和從不滿足
為了響應國家計劃生育的要求,所以大多數的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很多年輕的爸爸媽媽非常溺愛與孩子,把孩子的要求當成聖旨,不管孩子有什麼樣的要求都會給予滿足。從教育學的角度上來說,如果能夠教會孩子延遲滿足或者適當的拒絕孩子,可以讓孩子學會珍惜,也會讓孩子更容易滿足。如果輕易滿足的話,就會讓孩子沒有是非標準。
比如我想要的東西會非常容易得到,如果在外面想要什麼東西,就會拿什麼東西,所以慢慢的孩子就會養成隨便拿別人東西的習慣,久而久之就會發展成偷東西的行為。
相反有的家庭對孩子的要求特別嚴格,比如說寶寶特別希望得到一件東西的時候,家長從來不滿足寶寶,也而且也不作任何的解釋,只會讓孩子從心理上非常失望,他認為爸爸媽媽永遠不會滿足他,而這件東西如果爸爸媽媽不給他買的話,他只能通過偷別人東西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所以就採取了偷竊的行為。
⑤缺乏父母關注
孩子在拿別人東西的時候也許他並不是真心的喜歡,也不是真正的需要這種東西,而是想通過這種錯誤的方式來引起父母的關注,因為很多家庭當中的留守孩子特別多,基本上一個星期見爸爸媽媽一面都難,都是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帶。
平常除了能夠在電話當中聽到媽媽的聲音,基本上是見不到爸爸媽媽面的,所以,孩子會從內心覺得爸爸媽媽不夠關心他,或者是不夠在意他,他只有通過犯錯誤的方式,讓爸爸媽媽知道事情的嚴重性,從而獲取爸爸媽媽的關注,這也是孩子心理暗示的一種表現。
⑥心理因素
如果家裡出現了重大事件,讓孩子難以接受,比如父母離異,或者是家人缺失,也有可能是家裡添了新成員,在這些突然的變化當中,寶寶的心理會不能接受,產生不穩定性因素比較多,所以父母由於忙於其他的事情忽略了孩子,這種情況下他也會通過特殊的手段,滿足自己心裡的空虛,或者是當下的不穩定因素。
有可能是試圖通過這種行為,希望全家人都把目光和焦點放到他身上。所以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可以明確的告訴孩子:"現在由於忙於家庭而忽略了對你的關注,當你傷心或者感覺到孤獨的時候,就會拿別人東西,這種行為我很擔心,但是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我將會用更多的時間來陪伴你,也希望你能理解媽媽,幫助我們度過這個難關。"
孩子在聽了這些話之後,就會非常懂事,而且也知道媽媽的處境,家長不要低估了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感知能力,也不要把他想象成一個小孩,只有我們給她解釋過之後,才能夠明白爸爸媽媽為什麼不關注她,也就避免了孩子做錯事的機率。
說了這麼多,可能大家都想知道如何糾正孩子的偷竊行為,因為這種不健康的行為狀態,肯定會對她的人生中產生不良的影響,家長需要重視這種不良行為,並且給予矯正。
如何矯正孩子偷竊的行為①建立物品的歸屬權
家長可以給孩子準備她平時用的東西,比如衣服,碗筷,鞋子,不要和其他的人混在一起使用,並且從小要建立這個東西是你的,這個東西是媽媽的,媽媽不希望你隨便開啟我的東西。
或者是給寶寶一個獨立的房間放置他的東西,讓他自己管理,當寶寶有這種理我概念之後,便會明白是你的物品不經同意是不能隨便動的,想要開啟別人東西之前一定要徵得別人同意。
同時培養孩子有借有還的概念,當你用完這個東西一定要及時還給別人,包括我們在用寶寶橡皮或者是筆記本的時候也要問一下:"我能否用一下?"在寶寶同意之後,我們千萬不要忘了說一聲感謝的話語,然後用完之後要及時的還給寶寶,榜樣式的教育都可以培養孩子物權的概念。
②找到偷竊的動機
孩子揹著我們拿了別人東西這種行為,不管是什麼樣的原因,他剛開始做的時候心裡不一定有"偷"的概念,所以爸爸媽媽不要把問題想的太嚴重,也不必大驚小怪,而是巧妙而又柔和的方式讓寶寶理解偷竊行為的危害,並且讓寶寶講清楚,他的動機是什麼?
比如我們可以問孩子為什麼要拿這個東西呢?可能孩子會說我喜歡這個東西,可是家裡沒有;或者是別的小朋友欺負他,我就拿這個東西,讓他找不著,讓他著急。
通過這幾點我們就能夠明白孩子並不是有意去偷別人的東西,而是因為得不到滿足或者是發洩不良情緒等原因所造成,所以應該耐心的跟孩子講清楚,這樣做的不對行為,而且鼓勵寶寶勇敢的承認錯誤,並且把東西歸還給別人,當孩子勇敢的還回去,我們就應該表揚他,這樣孩子就得到了爸爸媽媽的信任,而且類似的問題也不會發生。
結語
孩子第一次偷竊是因為經驗少,年紀小,他辨別是非的能力比較差,而且如果我們一味的指責和打罵,並且用成人的語言進行教育的話,會讓孩子難以接受。
我們可以通過做遊戲講故事的方法讓孩子體會和了解,並且要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如果我們拿了別人東西,別人丟失了這個東西會非常的著急,而且也會給別人帶來麻煩,所以讓孩子掌握正確的行為規範,然後學會是非觀以及價值觀。
同時家長也要嚴於利己,不要貪小便宜,更不要隨便拿別人的東西。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把這些細節問題處理好就可以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規範。通過正確的引導,孩子就會在健康的心智模式下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