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有這樣一項研究表明,欺負兒童和被欺負的行為,多發生在學齡前這一階段。著名的心理學家埃裡克森也曾經提到,孩子在學齡期需要完成的任務是獲得獨立感和勝任力。這個時期,孩子就想要透過暴力的方式驗證自己的力量,認識到自己是有能力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就會經常表現出一些暴力的行為或者舉動,其中欺負他人就是最常見的一種行為。

但是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爸爸媽媽總是把孩子的這種欺負,看成是孩子的一種日常的打鬧行為,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但是,我們都知道,如果一旦形成了暴力的習慣,未來總是用這種方式解決問題,往小裡說可能是找不到朋友,社交能力受到影響,往大里說,那孩子很有可能觸犯道德甚至是法律,走上違法的道路。因此,爸爸媽媽應該對這種現象引起足夠的重視。

01 欺負別人是因為自己曾經被人欺負?

有一本教育類的書籍曾提到了這樣一種觀點,那就是經常欺負別人的孩子,他們可能都是有受到暴力和欺負的經歷,然後內化為自己對抗外界環境的一種方式。當孩子接受到暴力的時候,他們會產生恐懼和害怕的心理。為了應對這種心理和環境,孩子就會走向兩個極端,第一個極端就是變得非常弱小,企圖讓他人忽視自己,達到保護自己的作用。另一個極端就是變得比暴力更加暴力。這個時候,孩子就想採用以暴制暴的方式。從這個角度看,確實受到欺負會誘發孩子欺負他人的行為。

無數的案例都可以證明這一點。前段時間的一個學校暴力案件,主人公是一個四歲的小男孩,上了幼兒園之後因為隔壁的女同學嘲笑自己跑得慢,然後就直接用磚頭砸了女生的頭。據瞭解,這個孩子就經常接受到來自家庭的暴力,爸爸媽媽就總是因為孩子不聽話毆打孩子。久而久之,在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孩子學會了暴力,學會了欺負人。

02 受欺負是可以預先做好防衛的

現在我們都知道了,有了暴力的經歷,有被欺負的經歷,孩子的這類行為也會大大地提升。這就需要爸爸媽媽有足夠多的敏感,及時的察覺到孩子是否接受到了欺負,並且及時的引導,幫助孩子走出誤區更好地成長。第一點,爸爸媽媽可以進行一些預防教育。其中,讓孩子在充滿愛和同情的家庭中長大,經常和孩子保持溝通就是非常好的辦法。爸爸媽媽和孩子透過溝通的方式可以瞭解孩子的近況,也能及時的指導孩子到底經歷了什麼,便於爸爸媽媽敏銳的發現孩子的暴力行為和受欺負的經歷,從而達到更好地預防的效果。

第二點,應該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很多時候,無論是被欺負的孩子,還是欺負他人的孩子,社交能力都是比較差的。不合群的孩子,經常會有以上提到的兩種行為。所以,爸爸媽媽應該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引導孩子多與同齡的小夥伴交流,鍛鍊他們的社交能力,而不是僅僅把孩子關在房間裡,成了一個小肥宅。

03 孩子被欺負了該如何療愈

在預防措施做好的基礎上,爸爸媽媽也需要知道孩子被欺負了應該如何幫助孩子療傷。畢竟人際關係是負責的,就算是未雨綢繆,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傷害都拒之門外。因此,知道幫助孩子療傷的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

幫助孩子走出被欺負的陰影和焦慮的最好的辦法就是遊戲。其實,孩子小的時候都是喜歡遊戲的,這裡的遊戲不僅僅是玩玩具,而是孩子探索世界的一種途徑,只不過最常見的就是擺弄玩具。爸爸媽媽可以透過遊戲的方式讓孩子體會到生活的多姿多彩,也可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總之,最好的辦法就是發揮遊戲的力量。

其次,就是給孩子發洩的途徑。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受到了一種傷害,心理會產生一種逆反和抵抗的力量。如果這種力量沒有辦法及時的發洩出去,就很有可能導致孩子向自我攻擊。我們可以讓孩子及時的發洩自己的不滿情緒,可以大聲喊叫,也可以進行運動。總之,就是要及時的發洩情緒,保持孩子和周圍環境的一個動態的平衡。

04 從應對欺負中磨練出高超情商

在小的時候,爸爸媽媽就應該告訴孩子如何和他人相處,以及如何判斷好人和壞人的辦法。等到孩子長大了,讓他們明白挑事者都是希望透過極端的方式來證明自己的強大, 但是他們的內心都是非常空虛和沒有力量的。明白了這一點,孩子也就知道如何在人際交往中保護自己,也不會經常斤斤計較自己受到了多少欺負。

最後,保持警惕,讓自己的孩子遠離被欺負,也防止自己的孩子變成欺負他人的人。這就需要爸爸媽媽們增加暴力敏感教育,有足夠的敏感性,發現孩子的受欺負經歷,並且引導孩子正確地看待這類人群,並且掌握和這類人群的交往和溝通方式,保護好自己的生命健康安全。

4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新生兒能醜到什麼境界?寶媽吐槽寶寶剛出生“醜哭了”,親媽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