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父母希望他們的孩子安全、快樂,沒有哪個父母故意讓孩子變得害怕、羞怯、不體諒他人、令人討厭。

但是,在成長的過程中,許多孩子漸漸養成了一些不良品性,缺乏安全感,缺乏對自己及他人的尊重。

我們為人父母,當然希望拼盡全力教育出一個好孩子。可是,擁有愛的本能,並不代表擁有愛的能力。

很多父母都會困惑,自己捨不得打,捨不得罵的孩子,為什麼還是會出現各種性格問題。

其實,打罵早就不是父母“虐待”孩子的主要途徑。“新型家庭暴力”不再虐待孩子的身體,而是對孩子進行“精神摧殘”,帶來的冷暴力。

做錯事情,就要接受說教?‍

最近四川一名14歲男生,因與家人吵架,便離家出走。

家人隨即報警,監控顯示孩子最後出現時間在城區南門橋。隨後,消防員在河打裡撈了半個多小時未找到孩子,本以為沒找到就是最好的訊息。然而,4天后,還是傳來了噩耗。

什麼時候開始,孩子不再與父母溝通,而是選擇結束生命來終結話題?而這位父母又該是說了什麼樣的狠話,才會讓孩子寧願去死?

有人說,現在的孩子太脆弱了,一點小事就承受不住。是啊,或許在大人認為,孩子這些事情都是小事。

然而,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往往正是這些小事——

2019年4月,上海17歲男孩因被媽媽批評,選擇了跳橋自殺;

今年3月,河北五年級孩子因上網課不認真被家長訓斥,從樓上跳下;

今年9月,武漢男生被媽媽扇巴掌,從教學樓跳樓自殺;一個道理、一句批評,就這樣毀了一個孩子的性命!真的是孩子太脆弱了嗎?

細究其理,我們發現,打罵只是短時間的屈辱憤懣,而家長的冷暴力才是長時間,深入骨髓的影響。

如果孩子做錯了事情,或者沒有讓家長滿意,家長就會利用父母的權威,採用相對冷漠的方式,要麼罵孩子,要麼打孩子,要麼煞費苦心的說教,讓孩子來主動認錯。

從結果上看,孩子“知錯”了,可其中的過程,孩子內心經過的煎熬,無異於一種精神暴力。

被父母打一頓,孩子心理會覺得自己為錯誤買單了,彼此有個臺階下,事情也就過去了。而家長若有若無的態度,讓孩子永遠處於自責、愧疚、自我懷疑的陰影中。

父母有技巧的引導,才能養出優秀的孩子。‍‍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當孩子不聽話時,自己的情緒便如同鞭炮,一點就著。

但帶著情緒的溝通與批評,就像一拳打在了蹦床上,受到同樣激烈的反彈。

心理諮詢師蘭海曾經講述過這樣一個案例:

父母帶著一個10歲的小男孩前來諮詢,據父母所說,孩子不僅叛逆不聽話,還有很強烈的暴力傾向,父母越是制止,孩子反抗得越厲害,甚至會對父母拳腳相向。

可是這樣一個看起來異常暴躁的孩子,卻在蘭海的開導下,溫順而乖巧。

當父母看到孩子的變化,都震驚不已,蘭海告訴家長:

面對叛逆的孩子,要多提問,少給建議,因為建議暗含著批評與指責,孩子自然會產生逆反心理,情緒反彈更厲害。

當孩子不願意聽從父母的建議,父母不要強迫孩子服從,而是透過提問的方式讓孩子瞭解每種方式的優劣,從而冷靜地做出最合適的選擇。

例如,父母可以問:你為什麼想要這麼做呢?你知道這樣做對自己有什麼影響嗎?你希望達到怎樣的效果呢?

父母有技巧的引導,不吼不罵,既讓孩子感受到尊重,又讓孩子建立起了對自己負責的責任感。

孩子面對選擇會更加認真,而不是憑藉衝動的情緒,將全身的力氣用來反抗父母。

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是極其複雜的過程,父母只有奮力託舉,與孩子共同成長,才能在潛移默化中讓孩子成為耀眼的明珠。

就像董卿所說: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去做什麼樣的人。因為積極向上的父母,更容易培養出了不起的孩子。父母擁有積極向上的心態,孩子才能從心底燃起動力,無需父母費力推動,就能夠主動向前奔跑。

不怒斥孩子,不做語氣強硬的父母‍

語言是父母和孩子之間最直接最有影響力的溝通手段。在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父母切忌使用強硬的語氣。

在親子溝通中,很多時候,孩子只是屈服於父母的威嚴,父母強硬的語氣和毋庸置疑的態度,讓孩子沒有說話的權利,也沒有選擇的權利 。如果孩子是因為你的威嚴而聽你的話,這樣的教育是失敗的。

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父母語氣過於強硬,就像命令孩子。當孩子心中對父母有了敬畏心,就不會和父母進行溝通,父母也無法走進孩子的心裡。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要學會和孩子溫和溝通。父母可以責備孩子,但要適度,絕不能對孩子大喊大叫。命令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使孩子不再犯同樣的錯誤。教育本身的意義就是伴隨和支援,嚴苛地對待孩子是不可取的。

溝通的本質是什麼呢?達成共識,並讓對方接受。

世界著名博弈論專家拉波波特提出了“拉波波特法則”,用清晰的四個步驟告訴人們,如何溝通才能避免爭吵,達成共識。

第一步,將對方的觀點複述一遍,讓對方意識到,我們明白他的看法。

第二步,提出對方觀點中我們認可的部分,讓對方認為我們足夠理解他。

第三步,告訴對方,從這些認可的觀點中我們看到了什麼,讓對方覺得自己的觀點是有價值的。

第四步,提出自己反對的觀點,並給出充足的理由。

需要注意的是,前三步不可省略,只有把這三步走紮實了,第四步——提出反對意見,才有可能實現。有了複述——理解——認可的鋪墊,當我們提出不同意見時,對方會不知不覺地被帶入到一種反省的狀態。這時,彼此就很容易達成共識了。

這不是陰暗心理,也不是給對方下套,而是行之有效的溝通技巧。

讓感受走在道理前頭,讓父母優秀的溝通的能力成為可能。

為人父母,也是需要大量的刻意練習。我們要改變自己不正確的“愛的方式”,讓自己可以擁有“愛的能力”。

不管我們以什麼方式陪伴孩子,不管我們和誰親密溝通,都是心與心的距離。

不要以為他們愛我們,我們就可以為所欲為。

1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孩子們又到收壓歲錢的時候了,9本好書幫助孩子啟蒙財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