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性愚蠢”,在教育學上被多次提到過,在解釋這個現象前,我們先來看一個實驗:
科學家先將一條大魚放在水裡,周圍還放了很多小魚,每當大魚餓了的時候,大魚就會遊動起來,去吃掉小魚。
然後科學家在大魚周圍放了一個玻璃罩,大魚遊動起來就會撞到玻璃罩,慢慢的,大魚減少了衝撞的次數。
等到大魚不再衝撞玻璃罩的時候,科學家們就把玻璃罩拿開,此時有小魚遊了過來,大魚雖然非常飢餓,但它認為自己已經不可能吃到小魚,就放棄了行動,到最後,這條大魚竟然活活餓死了。
類似的實驗其實還有很多,我們也許會認為這條大魚非常地笨,但同時我們會低估習慣的作用,好的習慣會讓一個人終生受益,而壞的習慣則會讓人停滯不前。
以上的現象就被稱之為“習慣性愚蠢”,在一些家庭裡面,“習慣性愚蠢”其實正在上演,只是以不同的形式呈現罷了。
一、父母過度謙虛,總是說自己的孩子笨
中國的父母一向講究謙虛謹慎,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孩子很優秀。例如:期末考試,總分100分,孩子的各科成績都在90分以上,在外人眼裡,這個成績是非常不錯的,但是當聽到有人誇自己孩子的時候,有的父母則過度謙虛,反過來說孩子很笨。
這種對話在成年人之間,也就是個禮節性問題,但當孩子聽到這個話的時候,他會理所當然覺得自己很笨,不管在父母面前怎麼表現都不行,這個對於孩子自信心的打擊非常大,甚至可能會讓孩子出現厭學的情緒和行為。
二、父母讓孩子超前學習,拔苗助長
現在的父母對孩子教育非常重視,都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恨不得從上幼兒園開始,就給孩子報各種班,舞蹈、美術、珠心算、圍棋、作文等等。有的父母甚至給孩子報了七八個班,每天和孩子疲於奔波在各種輔導班的路上。
這樣的做法,一方面沒有讓孩子得到充分的休息,學習效率可能不是很高,另一方面當孩子的心智跟不上輔導班學習的時候,就會讓孩子覺得壓力很大,對學習提不上興趣來。
結果看上去什麼都學了,其實可能什麼都沒有學到,學習要講究循序漸進,有不少在小時候被譽為天才的學生,長大之後泯然眾人矣,就是因為父母拔苗助長的結果。
三、父母對孩子管得過多,事事限制孩子
孩子在父母眼中,似乎永遠都長不大,我們都喜歡用自己的標準和眼光去衡量孩子,比如孩子要去和一個不認識的孩子交朋友,家長會說你不能去,他可能會傷害你;孩子自己要去爬樓梯,父母會說,你現在還小,爬樓梯會摔跤的,不能去。類似的行為舉不勝舉。
其實只要不是有一定危險的事情,父母是可以允許孩子自己去完成的,這樣做,不僅可以訓練孩子的膽量,而且會讓他保持對世界的求知慾和探索欲,你要做的,只需要在旁邊觀察和幫助他就可以。
反之,一味以自己的眼光去衡量和限制孩子,就無異於給孩子加了一個透明的保護罩,短期內雖然可以護著孩子,時間長了,孩子會習慣這種保護,不再依靠自己的能力去解決問題。
如何讓孩子不陷於“習慣性愚蠢”,我覺得父母要做的就是,實時地鼓勵和讚美孩子、根據實際制定孩子的成長目標、適度放手讓孩子做他喜歡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