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第一天,三個牛的故事送給您,在新的一年,願您和您的孩子一起成長進步!牛年大吉!
(一) 簸箕問鼎——真心去愛,但更應注重愛的方式
在山西流傳著一個“簸箕問鼎”的故事,是說堯為了尋找接班人,到天下遍訪賢能,正好看到舜在田地裡駕牛犁地,當牛不走時,他不用鞭子驅趕牛,而是敲擊掛在犁杖上的簸箕,牛聽到鞭子的聲音就會繼續向前,堯認為舜既有仁愛之心,又有如此智慧,一定能愛民,並治理好天下,於是就將帝位禪讓給舜。這雖然與其他記載不太一致,“舜耕地,牛不走道,舜鞭己不責牛”,是說舜不忍心打牛,而把鞭子打在自己身上。但我更願相信這個故事,敲簸箕比打自己更智慧更合情理。
教育孩子,首先要發自肺腑的地愛孩子,愛但不驕縱他,像犁地的牛偷懶不走了以後,我們還是要鞭策的。但愛更重要的是會愛,如何聰明地去愛,用行之有效的方式去愛。像仁愛又智慧的舜一樣,愛不一定非要把鞭子打在身上,重要的是如何起到警醒的作用。
因為愛所以才會不斷探尋更好的教育方法。陶行知四顆糖的故事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當他看到一個男同學打架時,沒有斥責與體罰,而是獎勵了四顆糖,使他主動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一顆獎勵他守時,二顆獎勵他尊重老師,三顆獎勵他正義,四顆獎勵他知錯就改。四顆糖讓這個孩子深刻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而且內疚而感動地流下了眼淚。
教育需要鞭策,需要尊重和信任,更需要觸動靈魂深處,才能真的行之有效。
愛需要寬容,成長的路上怎能不會犯錯,引導孩子自己去認識自己的錯誤;
愛需要溫暖,太陽與北風賽跑的故事告訴我們,太陽比北風更有力量,讓孩子在陽光中快樂生活;
愛需要智慧,聰明的方法比一遍遍的說教更有力度,愛的方式是比愛本事更重要的事情。
(二)對牛彈琴——充分了解,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
漢代牟融《理惑論》中記載:古代有一個叫公明儀的人給牛彈奏古雅的清角調琴曲,牛依然像之前一樣埋頭吃草,像沒聽見一樣無動於衷。於是公明儀用琴模仿蚊蟲和小牛犢的叫聲。牛就擺動尾巴豎起耳朵來。後來人們用對牛彈琴形容說話不看物件是不可取的。
這個故事非常值得家長和老師深思。公明儀彈高雅的曲子,牛從來沒聽過,自然聽不懂,後用蚊蟲和小牛犢的聲音來對牛談琴時,這是牛聽得懂的聲音,牛自然就有了迴應。
對孩子講道理或授課也一樣,都要先充分了解孩子的基本情況,特別是他的接受能力,性格特點等。一個孩子在不同年齡階段的理解力和接受力是不相同,即使相同的年齡,不同孩子的理解力和接受力也是不一樣的,所以教育首先要進行充分的瞭解,才能有針對性地調整教育方式,因材施教。
孔子說有教無類,要針對不同孩子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子路和冉有曾向孔子請教相同的一個問題:聽到一個很好的主張,是不是應該馬上去做?
孔子對兩個人回答卻是截然相反的,對冉有說“聞斯行之。”聽了就馬上去做。
對子路說:“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有父親兄長在,聽了怎麼能馬上去做,應該先徵求一下他們的意見。
之所以有這樣截然相反的回答,是因為孔子瞭解冉有性格謙卑,辦事猶豫,所以他鼓勵他馬上去做,子路逞強好勝,所以讓他遇事先聽取別人的意見,三思而後行。
所以瞭解是教育的前提,是首先要做的最基本的事情。瞭解孩子的特點,用孩子聽得懂和喜歡聽的方式去講。
(三)庖丁解牛——用心鑽研,不斷提升教育能力
《莊子》中記載了這樣一個解牛人,他的技藝十分純熟,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這主要是因為他能潛心研究牛的結構,遵循其身體的結構規律。教學也要是如此,研究教學規律,掌握教學規律,遵循教學規律,才能在教學中游刃有餘,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
庖丁十九年如一日練習解牛,教師的教學,家長的教育都一樣,也要一遍遍地練習和打磨,才能越來越熟練,越來越成熟。在日積月累中,日漸精進。教育的過程也是我們自身不斷成長和進步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不能只是日復一日的簡單重複,而要像庖丁一定懂得去悟,去鑽研,這樣才能日漸掌握教育的規律,才能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