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1

女兒小時候是膽小型那種,剛上小學時由於陌生的環境難免膽怯,我想慢慢就好了,可是過了許久也不像別的孩子那樣和爸爸媽媽說學校的趣事,有幾天還明顯地悶悶不樂,問她也不說......我決定解開這個迷。

“妞妞的同桌還是那個乖乖的小男孩兒嗎?”

“不是。”

“換同桌了,你喜歡他嗎?”

“還行。”

這句還行聽得我心裡很忐忑。

第二天接妞妞放學時碰見了老師,聊著聊著就說到了這個男孩。老師也一臉無奈,他調皮搗蛋,上課還坐不住,愛捉黠人,換了許多個同桌,小朋友們都排斥他,前幾天把他換到了妞妞那桌。

“妞妞喜歡和他同桌?”

“還行。”

天哪,又是還行!晚上,我決定徹底地探探女兒的內心!

“聽說,班裡的小朋友都排斥誰誰,都不喜歡和他做朋友?”

“是。”

“你呢?喜歡和他做同桌嗎?”

“還行。”

“不要說還行。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他上課影響你嗎?”

“他上課一會兒擺弄橡皮,一會兒擺弄鉛筆。”

“小朋友們為啥不喜歡他呢?”

“他愛打人,還自私,小心眼兒。”

“他已經影響了你的課堂聽講和下課的活動了。你應該當面指出他的缺點,如果還不改正,就和老師反應不和他一桌了。”

“那多不好。老師說了,如果我也不和他一桌,就讓他去講臺旁拉單桌。”

“那就拉單桌,他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在我的堅持下,女兒終於和老師談了,那個小男孩也成了老師講桌旁的單桌。

2

女兒為什麼寧可委屈自己也不向別人提出要求呢?

透過這件事我重新審視了她以前的行為,她從來不去評判小朋友的好壞,可她這個年齡正是拉幫結派,為了一點小事兒就鬧得雞犬不寧的時候;

她也不向我提要求,但她絕不可能沒有自己的想法......這不是典型的討好型人格嗎!

越“乖巧”的孩子越讓人心疼,因為不是他們的內心沒有想法,而是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

這也是討好型人格孩子最深的痛,對於來自環境中的壓力,他們誤以為是自己不好才導致媽媽生氣;是自己不好,老師才不喜歡自己。

久而久之,他就會把自己內心的想法壓在心裡,而去迎合別人的想法,這種壓抑日積月累,形成了孩子敏感、懦弱的性格。

想想自己平時對她要求太嚴,從不問她內心的想法就給她報課外班;當她做錯了事時 ,不問原因就嚴厲地批評一頓......看慣了母親的臉色,在學校裡面對陌生的環境更不敢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了。

反思自己對女兒的每一次訓斥,真的是她做錯了嗎?是自己的心太累了。

妞妞還在上幼兒園時,有天送她去奶奶家,出門前她高興地舉著兩本小書(從小就是書迷),說去奶奶家看。我怕她把書弄壞了,就吼她:“看什麼看!回家再看。”

女兒只能失落地把書放回去,當我把落在臥室的包拿出來時,看見站在門口的女兒眼裡閃過一絲狡黠。

“妞妞先下樓,媽媽鎖上門去追你。”

看見女兒下了樓,我開啟包,兩本小書赫然躺在那裡,我隨手甩在了桌上......現在想想,我彷彿看到了那時的妞妞到了奶奶家後迫不及待地開啟包,沒看見心愛的書時那失望的小眼神兒。

意識到自己的專橫,我決定在一點一滴中改變自己在女兒心裡的形象,幫她重拾自信!

3給女兒高質量的陪伴。

01 每天放學後,我不再催促她趕緊寫作業,而是問:“今天學校有什麼有趣的事嗎?”

她總是歪頭想一下,說誰誰誰挨老師批評了、老師表揚某某小組值日做的好......我一邊認真聽一邊發表些意見。

02 給女兒建個圖書角。女兒愛讀書,我倆每週末都在一起看會兒書,讀完讓她給我講書中的趣事兒。

女兒在這方面很有天賦,常常有一些精闢的思想被她表達出來,老師都有些驚訝,說她這麼小的年齡竟然能在作文裡表達出那麼深刻的思想。

03 與女兒平等對話。以前對女兒別出心裁的想法,總是不容置疑地否決,還附加一句:這都是為你好。

每次看到女兒偷看小說,我都會火冒三丈,結果越壓制,她越偷著看,日子久了,就容易形成叛逆的性格。

意識到這點後,現在我不再開口就否定她,而是跟她商量:咱們每週看一次好不好?先寫完作業,你再選一本小說看,看完之後給我講,媽媽像你這麼大的時候沒看過這麼多的書,什麼都不懂......

看到我這樣說,她笑了,笑的那麼天真,那麼自信。

透過長久的陪伴,女兒的內心世界在我的眼裡不再是一張白紙,而是多姿多彩的拼圖。我會傾聽她講每一幅圖畫的故事,而不再武斷地評判哪張圖片不好,無情地把它扔掉。

4做女兒人際交往的高參

女兒的朋友還是太少,總是和一個小夥伴兒玩兒,很不利於良好性格的形成,看來,還要人為給她設定一些“事件”。

“妞妞的座位旁邊都有誰?”

“你說下了第三節課有些餓,他們是不是也餓?咱們做些小點心,你每天和大家分享好不好?”

我把每天給女兒帶的小點心加了量,放置在精美的盒子裡。

當天放學回來,她就興奮地說:

“他們都搶我的小點心吃。”

“是嗎?那夠吃嗎?”

“我給他們分啊!”

“喔!你真有辦法,他們表現得怎樣?”

“他們現在都聽我的。”

看著她躊躇滿志的樣子,我真的很欣慰。

這個習慣一直持續到女兒高中畢業,我戲稱她是“孟嘗君”,養了一群食客。

透過分享,女兒打開了和小朋友們交往的屏障,在這個過程中,心胸變得豁達,長大後的她,不拘小節,不為小利誘惑,甚至當我為一件錯過的事後悔不已時還會勸慰我:“都是過去的事了,還想它幹什麼?你不會往前看嗎!”

看過一首兒歌:

你問我出生前在做什麼?

我答,我在天上挑媽媽

看見你了,覺得你特別好

想做你的兒子

又覺得自己可能沒那個運氣

沒想到,第二天一早

我已經在你肚子裡。

孩子是多麼地依戀我們啊,在和孩子共同成長的過程中,做父母的首先要學會反思,改變自己,再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他們定會成長為你期望中的樣子。

8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垃圾動畫片毀寒假:來看5本喜慶繪本,讓孩子的春節儀式感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