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曾說過:“一個低情商的孩子,父母的情商也不會高。同理心亦然,如果一個人沒有同理心,傷害他人對他來說便是無足輕重的事情。”
從這句話中便可看出,父母的教育、採取的方式以及父母的言行對孩子的影響有多麼深遠!
鄰居王姐有一個4歲的兒子亮亮,自從滿3歲後,令王姐及王姐的丈夫李哥煩惱不已。
按照王姐的說法,亮亮不僅在家鬧翻天,在幼兒園也是時常闖禍,比如與班上的小朋友打架、喜歡和大人頂嘴等。
前幾日,王姐又因為亮亮用水彩筆把同學的衣服畫得亂七八糟,被老師請到幼兒園進行溝通。
王姐說,當時她看到亮亮同學白色的衣服上被畫滿了五顏六色的線條後,而亮亮毫無悔改地說:“我沒有錯,我不會道歉的!”
王姐立即怒火中燒,完全控制不住自己當著老師的面打了亮亮好幾下。令她沒想到的是,亮亮被打之後,大哭之餘還是堅稱自己不會道歉。
亮亮的老師急忙上來勸說王姐,並解釋亮亮之所以會畫花同學的衣服,主要是同學先用水彩筆畫了亮亮的衣服和書包。
張姐說在瞭解了原因後,雖然她也向亮亮道歉了,不過這件事之後,亮亮似乎變得更加叛逆。
昨天亮亮很喜愛的一輛玩具汽車壞了,王姐覺得亮亮有那麼多輛玩具汽車,少一輛也無所謂。
面對亮亮的痛哭,王姐忍不住大聲斥責了他。直到現在,亮亮還是不願意和王姐說話,王姐還跟我們抱怨亮亮太過於孩子氣,自己不能慣著他,直到亮亮主動讓步為止。
毫無疑問,哪怕最後亮亮妥協,向王姐讓步,但這真的是他的心甘情願嗎?或許只會讓他覺得父母完全不懂自己,以後也不會選擇與父母交心吧?
不得不說,王姐的這種教育方式,便是無法做到與孩子共情,也就是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
就像或許那輛壞了的玩具汽車對亮亮來說是獨一無二,令他十分惋惜的,但在王姐眼中,只是諸多玩具汽車中的一輛而已。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亮亮很有可能也很難培養出共情思維。
沒有同理心、共情思維的教育,對孩子有何影響?1、讓孩子感到孤單,不被理解
當孩子產生負面情緒的時候,比如孩子剛學游泳時,不敢下水,如果父母不是以共情思維看待,只會覺得孩子膽小、愚笨,甚至會責罵孩子。
這樣的舉動無疑令孩子感到更加難過,覺得自己並不被理解,感到十分的孤單,開始否定自己。
而對於能用共情思維看待孩子的父母,則會理解孩子緊張的情緒,能耐心的安撫,告訴孩子初次面對這樣的事情,產生緊張、害怕的情緒並不奇怪。
父母小時候也會有這樣的情緒。讓孩子坦然接受這些情緒,試著如父母般克服。
2、讓孩子不敢提出自己的需求
如果孩子覺得父母無法理解自己,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問題,那麼他們是不會與父母交心,建立起親密的親子關係,更加不會大膽地提出自己的需求或者真正從內心接受父母的教導。
3、變得冷漠、缺乏同理心
都說父母是孩子最重要,也是最早的啟蒙老師。如果父母無法做到理解、尊重他人,富有同情心。
那麼孩子在耳濡目染下,自然也會養成對待除自己以外的人或事都是十分冷漠的,缺乏同理心的他們無法理解他人,慢慢地變得孤僻、不合群。
共情即是懂得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理解其他人的想法,能做到感同身受。這樣的人才能讓別人信服,維護好彼此之間的關係。
而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無法以共情為前提,必然無法真正理解孩子的想法,無法走入孩子的內心,教育的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擁有共情的教育是怎樣的呢?1、觀察孩子的情緒變化,理解孩子的需求與想法
不管是孩子的情緒變化還是提出的想法與需求,背後必然都是有原因的。用共情、同理心來看待、思考孩子的種種行為,才能更好地、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與教育。
2、尊重孩子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也是需要如成年人一樣的尊重。只有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他們才能勇敢的探索與前進。同時,也能學會尊重他人。
丹尼爾.高曼曾在他的一本書中寫過一句話:“如果父母與孩子之間長期缺乏同頻,對於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對於親子關係也是存在隱患。”對於單純的孩子來說,精神需求往往大於物質需求。
他們渴望父母能理解他們的高興、悲傷、恐懼等情緒,也能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這便需要父母能擁有共情來養育他們。這樣他們才能真正接納父母的教導與關心,和父母一起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